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路径分析
2021-09-10王幸
摘要: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改革中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根本,顺应时代教育发展要求,深刻理解和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保证人才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对大学语文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定位进行阐述,对“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着重对“课程思政”改革的路径进行探讨,希望给相关人士带来借鉴意义。
关键词: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改革
引言:“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落实改革的创新理念,对艺术类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将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打造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因此,必须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结合,提高教师的思政能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发挥“课程思政”的最优效果。
一、大学语文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定位
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大学语文课程主要以中国文学为主,以诗歌、文言文、散文、小说为基础,上升到诗文朗诵、演讲、口语技巧教学内容层面。对于艺术类学生,诗文朗诵是每位学生的基本功课,对其专业课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演讲主要应用于学习设计的学生,因设计专业比较枯燥,交流时间较少,通过演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口语技巧表达教学内容针对所有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通过扎实的文字功底,熟练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学生的创作奠定良好基础,基于大学语文在艺术类高职院校的重要性,必须顺应发展趋势,对其课程进行思政改革。
二、“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其一,有效提高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培养目标,推动艺术类高职院校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人才。在改革的过程中,通过将艺术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相结合,使学生德育教育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树立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最大化发挥思政改革成果。
其二,“课程思政”改革顺应时代发展和新课程的要求,将各类德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遵循“文以载道,艺以修身”的原则,艺术是展示一个民族文化特色的渠道,是引领一个时代风气的重要手段,而艺术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课程思政”改革的基础,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将二者进行结合,是实现另一种形像化的艺术资源,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回归有重要的推动作用[1]。
其三,实现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要求,提高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目标,通过在高职院校内推进“课程思政”,弥补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为我国教育改革拓展出新的局面,学生不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对国家的认同感,还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三、艺术高职院校实现“课程思政”的路径
(一)深度挖掘艺术专业教育中的思政资源
实现“课程思政”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必须以专业课堂教学为基础,将学生的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进行融合,将学生素质和品行加入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以“德、智、体、美、劳”为具体目标,重新构建专业课程能力培养,保证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要求,推动学生德育教育的整体格局和形式发生转变。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深入挖掘艺术专业教育中的思政资源,将专业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进行剖析,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及新颖、有说服力的观点和实例充实到艺术教材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与塑造。例如,在教师进行传统戏曲剧目教学时,教师会提前对授课内容进行分析,对剧情、人物角色进行剖析、整理、提炼,根据学生人格成长的需要,采取特殊的方法,将家国情怀和新时代青年的责任进行辨析,对戏剧内的惩恶扬善进行思考、对美好愿景进行期盼,通过现实生活的艺术学习明确戏曲所表达的抽象含义,对“我即他、我非他”角色转换进行掌控,保证传统文化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统一与升华。
(二)将思政与艺术学科教学方法相结合
首先,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新型教育技术,完善教学机制,实现思政与艺术学科教学方法和内容优化性,在教育的过程中,将“院校+基地”的模式贯彻到底,在基地进行授课,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其次,针对学生的思想和认知特点,可以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比如借助互联网技术,采用翻转课堂、微课、微视频等方式,不仅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感,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和成长。最后,发挥学生的教育主体作用,增加思政与艺术课程融合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责任担当。比如开展素质拓展活动,“文艺进社区”“大手拉小手”等德育实践项目,通过该活动的设立,提高学生主动服务能力,实现“兴趣+专业+实践+思政”融合式学习。
(三)提高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
为保证“课程思政”改革有效落实,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在新的教学理念中以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以及实践能力技能培养为基础,升华到学生人文素养的熏陶以及培养,这就对教师提出了高标准,必须正确认识知识传授与道德引领、价值引导之间的互动统一关系,实现全校教师的德育专业化[2]。基于此,一方面,高职院校领导部门必须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对教师队伍进行系统规划,提高专业教师德育意识,强化其价值引领的责任感,保证教师可以做到言传身教,将德育功能发挥最大化,与此同时,因教师对学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心中起着榜样力量,对于学生来说,是心中的太阳,无可取代。因此,对教师的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必须全面提升,对教师德育引领和价值教育能力必须进行完善,真正实现“信师,亲道”,保证教育和教学的有机统一。
(四)坚持顶层设计完善教育管理体系
首先,对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案进行完善。根据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艺术高职院校必须坚持顶层设计完善“课程思政”教育管理体系。在体系完善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必须将“课程思政”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进行明确,对“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进行了解,从组织领导、协同联动、工作考核、经费支持等方面来提高思政任务的完成度,保障“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加强各部门的协同关系。艺术高职院校必须成立相应的小组班子,有效协调工作,将学院党委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领导工作发挥最大化。在进行“课程思政”教育时,采取教学部门牵头,党政齐抓共管的原则,借助相关职能部门的力量,保证部门之间的协调关系,实现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全新局面,更好的适应“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工作的进展。与此同时,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会议,根据现存问题,进行分析谈论,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到位,进一步的对资源及经费的投入起到保障作用。最后,制定完善“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为保证“课程思政”教育的有效落实,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教学质量评价、年度考核几方面内容,在教师考核评价、评优选先、岗位竞聘、选拔培训时,可以将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参考依据[3]。另外,为体现学院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体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在教学成果奖、教材奖等各类成果的表彰奖励工作中,可以将其融入其中。
结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是艺术专业教育的时代使命,不仅可以体现艺术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上的独特风格,还有效推进学生的艺术技能成长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真正实现德艺双馨的育人目标。
參考文献:
[1]吴婉军.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路径的若干思考[J].科技风,2020(31):60-61.
[2]刘方歆.学生接受视角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初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35):155-156.
[3]刘春先.基于传统文化的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径分析[J].智库时代,2018(52):49-50.
作者简介:王幸(1986.10—),男,汉族,湖南衡阳人,本科,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职业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