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2021-09-10顾贤仕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法治意识高中政治培养策略

顾贤仕

摘  要:新课标的实施,促使高中政治教育职能发生改变。普及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强化法治意识。从实践角度来看,农村高中政治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如果继续使用传统方法,只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必须要创新教育教学。本文结合笔者的自身学习和工作经验,谈谈如何在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

关键词:高中政治;法治意识;培养策略

前言:近些年,我国致力于推动高中教育的创新发展。政治作为高中教育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应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但事与愿违,很多教师只知道灌输知识,疏于对法治意识的培养。如此一来,农村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就会缺少理性判断,事情向什么方向发展,全看个人喜好。如若不加以处理,不良风气就会蔓延,搞得学校内部乌烟瘴气。为避免此类问题出现,教师应从理论中汲取思路,从实战中积累经验,归纳出法治意识的培养方法。

一、农村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意义

(一)推进新课标的实施

新课标提出,高中政治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法治意识是核心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理应得到重视。众所周知,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政治教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一是《政治与法治》、二是《法律与生活》、三是《法官与律师》。在《政治与法治》中,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学生完全吸收知识之时,就是新课标目标实现之日。

(二)形成法治生活方式

在互联网时代下,学生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农村地区的学生,由于缺乏管教,导致辨识和自控能力不足,很容易被不良思想所影响,从而做出不良举动。在政治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的渗透法律法规及基本知识。利用这些内容,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长期受到熏陶,学生就会明事理、辨是非。经过长期的实践,逐渐形成法治生活方式。

(三)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这些年,我国始终没有停下民主法制建设的脚步。政治作为普法的主阵地,理应扛起建设民主法治的重任。通过系统教学,让学生明晰国家建设的决心,掌握法治建设的具体内容。随着教学的不断深入,学生的认知不断加深。在日常生活中,不仅会约束自身言行,还会劝阻他人的不当行为。久而久之,民主法制风气就会形成,于国于民都好。

二、农村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策略

(一)精选案例,构建认知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好坏。案例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方法,通过详细讲解案例,深化学生的法治认知。需注意的是,案例一定要真实,切记不可随意编造。只有这样,才能增加说服力。案例选取一定要典型,并贴合课本内容,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法治意识。

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一课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那就是教会公民如何维护自身权益。在讲解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就可列举上海迪士尼事件。事件发生于2019年年初,华东政法大学的三名学生相邀去迪士尼游玩。在入园时,园区工作人员告知他们,不能带进食物。但我国法律没有这项规定,学生认为迪士尼侵害了自身权益。在投诉无果的情况下,便将迪士尼告上法庭。在最后,迪士尼做出了让步,只限制有异味的食物。像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如苏州大学时状告公交公司。将这些案例搬进课堂,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当自身权益受损后,就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

(二)巧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以前,教师会围绕教材内容来展开教学。哪怕教师语言再生动形象,仍无法唤醒学生的学习热情。原因无他,没有构建教学情境。因此,需要引入情境教学法。通过营造特定情境,让学生有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这对激发法律情感很有帮助[3]。比如,在讲解《法治国家》知识时,教师先在大屏幕上展示各项法律法规,让学生对我国的法律体系有一定了解。再播放《法治中国》纪录片,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層次的认知。在讲到《法治政府》时,可以展示政府部门维护市场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的图片。学生一边阅览图片,教师一边补充内容。这期间,学生会提出疑问,在之前,网络上经常爆出城管暴力执法。教师不急于回答,而是反问道:“现在还能看到这类新闻吗?”学生想了一下,还真没有。教师继续问:“为何现在不在出现暴力执法?”学生回答:“因为国家加大力度整治,使得城管工作向规范化方向发展。”

除了呈现图片视频外,还可以创设角色扮演情境。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一课中,教师带领学生模拟一次选举活动。活动角色有三种,分别是工作人员、候选人、选民,由学生自行决定角色归属。角色确定后,给予思考的时间。在此期间,将场地布置好。时间一到,立刻开展选举。借着此次活动,让学生了解基层选举的过程,并掌握相关规则。在讲解《法治政府》时,可以组织一场价格听证会,参与人员有主持人、政府官员、群众代表。待听证会结束后,学生的程序与规则意识就会形成。

(三)组织探究,启迪思维

授人以鱼的方法固然有效,但远不及授人以渔。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组织学生围绕议题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法治思维。在《政治与法治》模块中包含不少议题,如怎样理解依法执政、怎样才能当家做主、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如何利用法律工具营造美好生活。需注意的是,教师要营造开放自由的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思维碰撞中,获得长足的进步。

总结:随着新时期的到来,新问题如影随形。现阶段,农村高中政治教学弊端过于明显,会对学生的成长造成一定阻碍。为了扭转这个局势,需要教师坚持“三步走”策略。第一步,精心选取案例,深化法治认知。第二步,巧妙设置情境,培植法律情感。第三步,组织探究活动,启迪法治思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学生一定能够明事理、辨是非,从而有效规避成长陷阱。

参考文献:

[1]林钿.让法治意识融入高中政治课堂[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9(01):14-16.

[2]孟宪雄.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J].现代交际,2019(13):182-183.

[3]林庆录.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9(15):65-66.

(作者单位:万宁市大同中学,海南   万宁   571500)

猜你喜欢

法治意识高中政治培养策略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意识培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培养与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调查研究
依法治国大背景下中国大学生法治意识培养途径研究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政治教学中的“错题管理”研究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