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思考
2021-09-10丁婧
丁婧
摘要:近些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国民族声乐已经进入了一段较为重要的综合发展时期,并且其作品的伴奏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钢琴作为我国当前民族声乐作品伴奏的主要乐器之一,其不仅将民族声乐作品中独具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悠长韵律完美展现出来,也全面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形式强大的包容力,并且在民族声乐作品中采用钢琴伴奏也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体系。本文主要阐述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钢琴伴奏所需具备的重要条件,以及当前民族声乐作品与钢琴伴奏的融合进程,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民族声乐作品;钢琴伴奏;重要条件;融合进程;发展趋势
前言: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其是西洋古典音乐中一种键盘乐器,并且钢琴素有“乐器之王”的美誉。钢琴的音域范围较为广泛,从A2一直到C5,基本包含了音乐中所有的乐音,此外其也是除管风琴外,涉及音域范围最为广泛的乐器。自從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采用了钢琴的艺术伴奏形式,其促使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迈向新阶梯的同时,也为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整体伴奏带来了一份来自西方古典音乐的美妙韵律,从而为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持续发展,直至迈向国际注入了全新的动力之源。
一、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钢琴伴奏所需具备的重要条件
目前,想要在民族声乐作品中适时运用钢琴伴奏,并充分发挥两者相互渗透融合后所产生重要的音乐艺术价值,还需具备以下几点重要条件:第一,钢琴这种西洋古典乐器,其可以充分做到视觉演奏的表演形式,也就是说在具体表演过程中其既可以满足表演者所要求的视觉表演需要,也可以与表演者进行良好的艺术互动交流,从而大幅度提升所演奏作品的视觉观感与听觉观感,但是这种“复合”的表演形式需要钢琴演奏者与相关表演者自身具备较强的艺术实践表现能力,而想要提升自身的艺术实践表现能力,双方必须从最基本的乐谱进行练习,再到复杂的双方和声表演;第二,想要运用钢琴伴奏润色民族声乐作品的音律,并以此充分发掘出二者相互渗透融合后所产生的“中西音乐之美”,其也需要相关钢琴演奏者具备较强钢琴演奏技艺的同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也要有着较为深入的独特见解,并且这也能够促使相关演奏者在弹奏钢琴为相关民族声乐作品进行伴奏时,可以与相关表演者的呼吸、动作、演唱等方面建立起紧密的联结性,使得钢琴伴奏变为民族声乐作品的“催发剂”,从而全面发挥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的音乐文化视听价值;第三因为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加入钢琴伴奏,其所起到的不仅仅是单纯修饰音律的辅助作用,其是作为民族声乐作品中一个“单独部分”存在的同时,又与民族声乐作品无法分离,两者属于“相互扶持、相互衬托”的关系属性,并且钢琴伴奏对于民族声乐作品整体所能呈现出的视听效果,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钢琴伴奏的演奏者与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者双方必须具备较高的默契程度,以此才能够真正做到民族声乐作品与钢琴伴奏的“无缝连接”[1]。
二、民族声乐作品与钢琴伴奏的完美融合进程
一直以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具有较强的差异性,而我国民族声乐这种独特的艺术文化形式,其可以将两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慢慢消除,并逐渐从中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建立起得到东西方人民共同认可的“新音乐”文化艺术体系。此外,当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融入西方钢琴伴奏时,可以将民族声乐作品中我国独有的民族特性无限放大出来,并且这种我国独有的民族特性也能够与西方民族特性之间形成较为紧密的羁绊,从而让听众在欣赏这些带有钢琴伴奏民族声乐作品时,可以对其中所包含的民族特性产生较为深刻的理解与共鸣,而这也是我国民族声乐作品在国内外影响力逐渐扩大的重要表现之一。
当前时代背景下,在我国民族声乐作品中采用钢琴伴奏已然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形式与手段,而随着钢琴伴奏在民族声乐作品中运用的愈发成熟,也使得我国当前大部分民族声乐作品中包含西方音乐的演奏技法,这也全面体现出我国民族声乐强大的包容性,并且伴随两者融合速度的不断加快,联结性质的愈发紧密,其也在音乐文化艺术层面上逐渐打破了国家、民族之间潜在的界限,从而使得我国民族音乐作品名扬海外的同时,钢琴也逐步被我国国民所认知与了解。比如,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民族声乐博士宋祖英同志,也曾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举办的独唱音乐会中演唱了《茉莉花》、《小背篓》、《孟姜女》及《爱我中华》等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而这些所演唱的民族声乐作品当中大部分都应用了钢琴的伴奏形式,并且为在场不同肤色、不同民族的听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震撼,而这也是钢琴伴奏与民族声乐作品完美融合的经典事例。此外,随着钢琴伴奏与我国民族声乐作品相互渗透融合方向的多元化发展,其必定会在国内外人民精神世界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文化艺术印记,以此长久不衰地传承下去[2]。
三、民族声乐作品与钢琴伴奏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当前我国大部分声乐院校及高校民族声乐专业已经将在民族声乐作品中应用钢琴伴奏列为一项学习课程,而这也间接说明钢琴伴奏在我国当前民族声乐文化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其次,在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许多艺术家为了完善自身的民族声乐技艺,从而去学习、接触西方的音乐文化,例如,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演奏家谭小麟,其所创作的众多作品就被业界评价为“运用20世纪的技术,也称新古典派技术”,并且其对于我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还有“中国民歌新唱”的创作者马思聪,其就在该作品的钢琴伴奏中融入了“巴托克音乐理论体系中的调式半音”;最后,民族声乐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与钢琴伴奏的融合过程中,仍然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尝试,这些尝试可以从谱曲、技法,以及钢琴演奏者与民族声乐作品表演者的相互配合等多层面进行探寻,并且在探寻的过程中,相关艺术创作者也要始终坚持以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表现形式为重要核心,注意所创造作品中我国独特民族特性的重要体现,以此全面发挥钢琴伴奏重要艺术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促使我国民族声乐事业逐步迈向崭新的发展阶梯,并且这也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与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后的完美表现,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必然可以在当前这个音乐“新时代”荡起较大的涟漪[3]。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当前民族声乐作品与钢琴伴奏相互融合渗透的艺术发展道路上,相关民族声乐的表演者及创作者必须站在我国民族声乐文化艺术的视域下进行钢琴伴奏创作,并且采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创作解决方式,以此充分将我国民族特性与西方民族特性有效联结起来,从而创作出符合我国民族声乐事业持续发展优秀钢琴伴奏的同时,为我国优秀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与西方古典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谭娜.民族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思考[J].戏剧之家,2019,303(03):77-77.
[2]吴铮玉.民族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困境思考与建议[J].明日风尚,2018(4).
[3]冯熠.民族声乐作品钢琴伴奏的困境思考与建议[J].音乐生活,2017(7).
基金项目:钢琴艺术指导视角下民歌新编钢琴伴奏中现代创作技法研究(项目编号:2021KY0450,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