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探索

2021-09-10王丽萍

红豆教育 2021年13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高校

王丽萍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时期,全国人民都会有恐慌心理,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恐慌、焦虑及紧张情绪。在大学生开学之前,高校要对其进行远程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因此要求高校应该提高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工作水平。在疫情防控期间,通过对学生的线上测评,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本文主要针对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对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展开探究。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引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复学后高校无法在一定的时间里开展聚集性高效的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因此,高校在复学前,可以实行线上的网络心理健康教学,构建科学的网络心理育人体系,实现心理育人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高校在心理育人工作上,应对网络时代机遇的重要策略。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主体与对象

在疫情防控期间,对于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由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启动应急预案。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主体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师、分管学生工作的书记和副书记、辅导员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高校建立了院系的心理健康服务站。在疫情特殊时期,就应该在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基础上,在院系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中,高校是要分层次进行的。首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普及关于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做好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工作,从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活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其中重要的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学生的经济困难、心理阴影等问题;最后,面对突发事件时,要加紧对学生进行干预。疫情严格管控期间,高校明显增加了心理健康的服务对象。除了以上提到的服务对象,还包括:本人和家人以及密切接触者被确诊的学生;家人为一线医护人员的学生等,都属于心理敏感的群体,因此需要给予重点帮助和关注[1]。

二、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的工作原则

(一)堅持适时原则。在实施网络心理健康服务方案时,要根据学生面对此疫情的情绪和行为来制定。在疫情初期的时候,学生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十分普遍,而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有效控制,恐慌程度明显降低,但是由于学生长期在家里,会缺乏人际交往与面对面互动,甚至会与家人产生矛盾,使学生无法回归到正常的学习状态,由此会产生的负面情绪影响较大。因此,在合适的时间来干预,对心理健康服务而言效果才会更好。

(二)坚持适度原则。高校、各大心理服务机构、各省的教育厅等,在疫情期间为了稳定和缓解大众情绪及压力,提供了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比如心理热线、线上讲座、心理测评等。但是如果让学生频繁填写心理测试表、参加过多的健康讲座,对学生来说容易使其处于信息过载的状态,因此高校应该注意,在制定方案前,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了解学生需求,不要让学生产生心理负担,适度开展心理教育工作。

(三)坚持专业原则。在疫情防控期间,社会对网络心理健康教师的需求急速增加。为了更好的完成此项工作,应该确保相关的工作人员具备一定的心理学专业背景,至少要接受过危急情况干预的相关培训,具有工作经验。在出现危机事件前要建立工作联动机制,主要人员包括:学生工作的负责人、辅导员、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等,每一方建立联动,可以及时实施有效干预。

三、疫情期间网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内容

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不仅需要教育者熟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理,还必须掌握网络技术和最新的网络文化,根据学生喜欢的方式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心理状态评估和问题筛查。为了全面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高校可以利用网络测评来评估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根据测评结果来评判异常学生,并对其重点关注。与此同时,要与辅导员联动,持续关注这类测评显示异常的学生,而且要持续将心理测评平台进行开放,始终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测评,让其自己判断心理动态与变化。

(二)心理健康知识科普。疫情出现以后,每一个个体都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和认知行为。在这个网络技术发达的时代里,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官方公众号或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公众号、微博账号等来定期发布相关的文章内容,及时向学生公布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正确识别自身反应,由此来判断自身是否需要帮助。积极向学生传递心理健康的理念,让学生在家也可以变得轻松,从而改善学生的负面情绪。

(三)心理问题疏导和危机干预。高校应该对学生心理情况进行分类。对于情绪反应轻微的学生,高校可以直接开展线上的心理辅导即可;对于情绪反应比较大的学生,高校可以将网络心理健康服务热线和电话热线开通,为学生提供更及时有效的一对一心理疏导,同时为了做到精准服务,还可以做好与学生相关的心理健康情况的笔录,避免留下疏漏[2]。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在疫情没有完全结束之前,始终处于疫情防控时期,这个周期较长,因此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较大。为了使学生能够尽快适应线上课堂的学习,高校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引导的辅助作用。比如,线上心理健康讲座、云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官方公众号或小程序等,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理念,让学生多感受正能量,减少负能量,帮助学生形成积极情绪。

四、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的保障

需要队伍支持与网络技术支持。第一,与线下相比,线上开展工作的难度要更大,要求也更多。首先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应该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服务意识,通过团体进行监督辅导,比如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课程教师等群体,以此提升服务质量。第二,依靠网络的各种平台来帮助教师更快的掌握网络学生心理情况,通过网络技术整理和分析数据,为改进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结论:综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对高校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高校应该将此次挑战作为契机,健全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工作机制,查漏补缺,为以后的各种危急情况夯实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基础。

参考文献:

[1]梁静.新冠肺炎疫情下高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工作探索[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9):162-163.

[2]姚树静.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高校档案工作探索[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86-88.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高校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