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2021-09-10黄杨彬
黄杨彬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时期,科学的体育锻炼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小学生快速成长的前提,因此,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教师们最关心的问题。本文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和体育课程规律,探讨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小学
引言: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小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发展,在教授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小学体育教学不仅能够教会学生体育运动技能,还能从中锻炼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抗挫折能力、意志力等综合能力。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强大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一、提高体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低,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却非常强大,面对身边的人、事、物,无论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都习惯先进行模仿,但是他们的是非辨别能力又很低,所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看做是班级的“孩子王”,小学生会习惯性的去模仿老师做出的动作、说出的话语,所以,为了更好的将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实现科学有效的身心健康教育,体育教师需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增加理论知识的储备量,在平时的教学中观察和分析小学生的性格特征与行为特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时刻关注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为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1]。
体育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计划,比如原本应该是室内体育课程,但是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同学都出现了消沉的情绪,老师这时就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理论分析问题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为大家一直闷在教室里学习,所以心情变得比较压抑,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体育老师可以将室内课程改成室外教学,带领同学们走出教室,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缓解学习压力,改善学习状态。
二、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2]。小学生的辨别能力不是很强,他们还不能清晰的分辨出什么人是发自内心的对自己好,什么人不是真心实意的帮助自己,他们更愿意从情感的角度出发,结识与自己聊得来的朋友,亲近看起来更加友善的老师。但是在以往的体育教学里,老师很少注意到自己的语言、表情和情绪的变化,他们只关注教学内容,经常以发号施令的口吻与学生沟通,导致师生之间的关系比较紧张。为了改善学生与老师之间僵硬的关系,需要体育教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改变师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提升自己的友善度,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并且主动与他们进行交流和互动,为体育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和谐友善的师生关系能够让学生放下芥蒂,增加与老师的沟通频率,加深双方的了解程度,形成相互之间的情绪感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时刻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有的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低落的情绪,上体育课也不积极,对此,体育老师不能一味的批评,应该用和善的态度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真实情况,并给出合理的建议,真心帮助他解决眼前的困难,减轻学习的压力,缓解压抑的情绪,让学生回归到心情愉悦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三、开展体育游戏,提升综合能力
在体育课程中开展体育游戏能够让小学生保持愉悦的情绪。体育课程虽然有很多理论知识,但是大部分的小学体育课程都是在室外进行的,教师也更注重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程参与度,教师可以利用室外的环境优势开展竞争类型的体育游戏,让同学们在娱乐中锻炼身体,提高集体意识,提升抗挫折能力,增强自身的综合实力[3]。竞争性游戏多为比赛的形式,而在体育比赛中,人们又常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所以,这类比赛的首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在比赛过程中,老师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一支参赛队伍都是一个整体,不能孤立成绩较差的同学,所有人都成功才是真正的胜利,所以,要互相帮助、相互扶持,哪怕失败了也不应该互相埋怨,要有共同承担结果的勇气。
比如,体育教师组织4*400米小组接力赛,每组四个人,各绕操场跑一圈,每组的综合实力相当,各小组根据比赛的要求和自己团队成员的特点,自行安排接力顺序,有的小组将实力最强的成员安排在第一棒,有的安排在最后一棒,但不管放在什么位置,都是为体能稍差的队友争取更多的时间。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加深了彼此之间的友谊,增强了竞争意识,也提高了抗挫折能力,并且能够勇于承担责任,锻炼出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四、完善评价机制,多角度激励学生
对于小学生来说,老师的评价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影响。积极的鼓励可以让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经常得到表扬的同学也会更愿意帮助他人,而消极的批评只会加深自卑心理,打消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老师的关注点多是放在了体育成绩考核上,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没有全方位的考虑到学生为学习体育知识而做出的努力,因此,在体育评价机制中要加入学习状态、课堂参与度、合作表现、活动完成情况、情绪变化等方面的内容,从多个角度进行考核,尽最大可能做到公平公正的评价[4]。
比如,有一名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非常强,再加上平时经常锻炼,所以,体能成绩特别好,但是他在体育课上却并不积极的参加体育活动,也很少与同学进行合作,因此他的体育素质成绩就非常低,最后,当所有的成绩综合起来就会发现这名学生的分值并不高,那么,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整体成绩,就需要积极的参与体育活动,多与同学进行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帮助他人,加强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这样才能提高素质成绩,提升综合能力。由此可见,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树立互帮互助的思想,减少学生盲目自大的心理,学会客观的看待问题,并且努力从多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态起着重要的作用,体育锻炼能够调节学生的身体状态,而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授体育知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学生的情绪变化,利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他们的行为和心理,对情绪波动较大的学生要及时进行沟通,调节心理状态,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祝杰.谈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读写算,2020(26):36.
[2]牛永霞.新時期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策略探索[J].农家参谋,2019(24):251.
[3]王建.转变体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启迪与智慧(中),2019(11):60.
[4]毛利琴.小学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策略[J].教育界,2020(35):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