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实施路径研究

2021-09-10陈炜

科技研究 2021年19期
关键词:课程实施体验式心理健康

摘要: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心理健康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已然成为高等教育较为重视的培养内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动”,体验式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情景体验触动其内心的感受,在情景中体会新的认知与行为,引起心灵的共鸣与行为的改变,从而达到心理品质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实施

近年来,高等学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变得越来越严峻,心理健康作为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已然成为高等教育较为重视的培养内容。就目前的心理健康课程授课情况来看,虽然很重视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也能够意识到学生实际需求不同,但总体来说,课程授课还是以讲授为主,课堂中开展的一些提高学生参与度的活动,也是建立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学生受教育的效果也难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体验,许多授课教师也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课程设计,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活动”,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到教学目的,使其在情绪和认知上产生相应的变化,最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体验式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情景体验触动其内心的感受,在情景中体会新的认知与行为,引起心灵的共鸣与行为的改变,从而达到心理品质的提升。体验式心理健康课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将自己置身于设定的情景中,真切的体验与深刻的反思,使课程中的知识点内化到自身的认知体系,在感悟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所在,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品格的目的。

一、学生心理需求分析

想要让学生能够对课程产生兴趣,首先要明白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通过问卷调查或访谈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的教育教学。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一些心理调查问卷,可以清楚的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这一点并不难做到,笔者所在高校每年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测验,使用的问卷是SCL-90症状自评量表,施测方式是通过网络平台测试,学生只需扫码即可参与测试,通过网络平台的结果分析可以较为直观的看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在。而通过对学生本人以及辅导员的访谈,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学生的内心需求。在实际教学上,针对问卷调查与访谈的结果设计教学活动,则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体验突破自我带来的乐趣,进而实现自我价值。

二、课堂活动的设计

设计的课堂活动想要达到预想的效果,需要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的兴趣,产生自主学习的行为。一是要保证活动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体验活动的意义所在,仓促的开展活动是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二是设计的活动要新颖有趣并富有挑战,“跳一跳能够得到”的难度是最好的,太简单和太难都不行。三是要加强活动后的体验与分享环节的引导,为避免将课堂活动变成放松心情的游戏,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活动后进行充分的体验与分享,运用团体的力量,使学生在团体中互相提高,共同成长。四是要注意伦理与安全性,在体验与分享的环节,往往会产生价值观的碰撞,学生之间容易发生争执甚至争吵,教师在引导时要注意保持中立态度,尽量用专业知识解释,不能有失偏颇,开展活动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课堂活动的实施

心理健康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环节应有效衔接。首先从课程导入开始,导入环节的目的是唤起学生的兴趣,塑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导入的内容需根据课程的主题来定,良好的导入活动可以减少学生因学习陌生知识而带来的焦虑感,以轻松愉悦的心情进入课程的学习。其次是活动的实施环节,这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环节,这一环节中,学生的体验过程是最重要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把握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注重学生的体验,切记不能过于引导学生思考,不能将活动的目的直接表明出来,需要让学生在活动的感悟到意义所在,而不是仅仅让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不能禁锢学生的内心,更不能用语言诱导学生体验。在活动的设计中,需要使学生找到情感的共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并致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最后是交流分享环节,这是学生能否内化课程内容的关键所在,充分的交流与分享,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除了要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外,还需要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优点上,不要评价学生发言内容的好坏,更不要批评或指责学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体会真实的情感,对于不符合教学目标的体验分享,也不要强求改正,尊重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分享之中,让所有人都有说话的机会,对于不善言辞的学生,也要鼓励其发言,只要其站起来面对同学们,就算一言不发,也是他的一种分享方式。

四、课后练习

学生将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认知中,还需要在课后进行充分的练习。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的方式,督促学生训练。课后作业的形式可以用日记、情景模拟、调查与访谈等方式进行,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分享会等活动,让学生得到进一步的交流与体验。此外,教师还应从各个角度关心关爱学生。除了在课堂中传授知识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身的知识为学生们解答日常生活中的困惑,尤其是学生利用課堂学到的知识进行实践遇到困难时,教师应给予指导,一些不宜在课堂上实践的心理知识,例如人际技巧需要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实践等等,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与学生交流,给于一定的指导意见,帮助学生解决困惑改善行为,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实践知识,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拉近了师生距离,使教学成果得以巩固,教学意义得以升华。

高校的学生更倾向于学习生活技能,热衷于解决具体问题,而生活中处处充满心理学知识,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就能使学生充分实践课堂知识,让学生进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分享的循环,对于课程的教学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戴铮铮.体验式教学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的实践初探[J].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6(1):92-95.

[2]巴文娟.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及思考[J].科教导刊,2016(33):80-81.

作者简介:陈炜(1989—),男,江西鹰潭人,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课程实施体验式心理健康
情景体验式外宣纪录片《四季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英译探微
用体验式探究活动打开探索之门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浙江金华开展新录用年轻公务员体验式实践锻炼
从高考化学分析高中化学课程实施理念的研究
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微视频实施与探索
“热工理论及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剪纸教学”的课程开发与实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