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金课”的建设理念探析
2021-09-10吴谭锐
吴谭锐
在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探究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理念。研究强调,应按照双一流建设“金课”的标准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融合创新为手段建设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金课。
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全国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院校共47所,主要以培养从事武术、养生以及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工作的民族传统体育专门型人才为主。但是据调查,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人才培养上表现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人才就业率排名持续垫底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科专业的发展。
2019年,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其质量水准直接决定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强调,回归教学,打造“金课”,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随后,一时之间,建设双一流高校、双一流学科、打造符合新时代人才发展的“金课”成为教育理论研究者的探讨热点和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行动焦点。
本文在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课程建设要求进行解读的基础上,提出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金课”的建设理念,以期为深化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课程改革,提高“金课”建设水平和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依据。
1 “金课”的内涵
关于“金课”的定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将“金课”归结为“两性一度”: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金课”是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并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课程。“金课”的课程内容具有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具有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金课”还要具有一定难度,能把教师和学生都吸引到一起,共同探寻解决问题之道,把教师作为挖掘学生无限可能性的摆渡人。
2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金课”的建设理念
2.1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引领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应突破传统学科思维和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成效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全面推进“四个回归”,以创新发展的思维、协同培养的机制、绿色教育的内容、开放包容的格局、共享教学的功能,大力推动专业本科课程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能力和培养质量。
2.2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高校人才培养必须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尊重社会需求、满足社会需要,不断充实新内涵、发展新模式、采取新方法,着眼于社会动态、多样化需求推动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其次,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不同于其他建设成熟已久的学科,基于自身的文化特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担负着挖掘、传承和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使命,而且基于当阶段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不完善,学科边界模糊;且体育专业院校由于其专业高水平性,很大程度上引领了当地的体育行业发展,为行业提供了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水平应用型体育人才。但为了缓解现在毕业生多、就业压力大、就业面偏窄等困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在培养上应更具实用性和创造性,规避人才同质化与市场需求的矛盾。民族传统体育源于中华文明,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丰富的内容和广袤的市场,相较于现代体育教育,更加追求综合性、文化性、群众性和艺术性,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力求实现专业技术教学由“项目教学”倾向至“项目教育”、由“技能传习”倾向至“文化传承”,通过自身改革创新,对新时代赋予的课题及时作出回应。
2.3 以融合创新为手段
根据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性、传统性和体育性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要想得以发展和优良的传承,学科融合视域和创新改革是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有效途径。一流人才的培养,需要前沿知识的养料、思维品质的训练以及先进教学手段的保障。如何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供给契合一流人才培养的需求;需要强化科教融合,把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纳入教学内容,视科学研究为一种教学方式,以現代化信息技术变革教学手段,推动学科专业能力和人才创新能力提升。
3 结论
新时代,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金课的建设应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专业、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搭建课程教学服务平台,组建优秀教师团队,推进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或选定)师资培训、课堂教学、实训实践、考核评估和教学管理等工作,聚合校内教育资源,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搭建多元化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平台,进一步拓展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培养空间。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