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支点”,聚焦“思维”
2021-09-10浦曦
摘要:英语课程标准指出了目前小学英语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任务,用英语想,用英语说,才能达到流利纯熟地运用英语的境界。本文从“思维品质”的视角出发,通过对日常的小学英语课堂观察,例举一些常用的思维“支点”,不失时机地训练与培养小学生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思维兴趣;思维习惯;思维发展;思维空间
一、丰富教学内容,激发思维兴趣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机。当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就会主动地参与和实践,那么其中就会随之迸发出难以想象的创新能力。
如: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Unit3My day 第二课时Fun time&Song time中,在教授Song time的歌曲《Peter’s day》的时候教师将歌曲形式难度降低到chant的形式,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除了降低了第一次就面临唱的难度,还恰恰成为了课上一个激发学生思维兴趣的“点”。Chant有着明快的节奏,又朗朗上口,学生们随着教师打出的节奏,纷纷打起拍子,又教学内容的转换,完成了学习兴趣激发的一个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同时,教师出示了歌曲中Peter’s day的内容,如下:
除此以外,教师还对歌曲内文本这块内容进行了扩充,如下:
Ask and answer
T: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Peter? You can ask me, because I’m Peter now!
S1: When do you …?
T: I … at …(只告诉提问的人相应答案)Ok, now you are Peter No.2.
T: Ok, now we have many Peters. Now Peters, can you tell us about your day now?
No1. When do you have breakfast?* breakfast
S2: I have breakfast at …
从学生的表现欲角度考虑,从激发学习兴趣出发,以试着了解Peter设疑,激发学生使用新授问句的愿望。教师只告诉提问的人相应答案,学生通过这种容易被肯定的体验中获得了成就感。学生们在欢快的课堂氛围中,着重操练了When do you…?这个重点句型和学习了新授词汇have breakfast和read books,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善了Peter’s day:
通过新增信息,让学生尝试改编歌曲,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改编和表演。
Create the song
T: Now you know a lot about Peter’s day, why don’t we create the song with it? Now,6 students a group, try to create the song, and if you have the chance to show, you will get a present.
S: When do you …
T: Good job, boys and girls!
学生们在准备时都乐意一句接一句地唱,以饱满的英语学习热情融入到create的情景中去,俨然一个个小小“填词人”。抓住学生们饱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一契机,让学生们上黑板写一写创作的歌词。这时一只只小手高高举起,丝毫没有怯场,人人都想做一回“填词家”,就这样由学生来完成了本课时的板书:
When do you…? I….at…
在Song time的教學过程中,教师无痕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同时利用儿童心理想说、想表现、爱分享的特点,激发了英语学习的思维兴趣。
二、重视文本再构,培养思维习惯
文本再构就是把教材本来的内容进行重新的组合和构建,这种建构是基于教材,又结合所教对象的原有知识情况,把所教授的内容进行再处理再整合的一个再构的过程,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具有情境和现实可操作意义的一个可观、可读、可感的一个独立的文本。
如:同样的,在译林版《英语》四年级下Unit3My day 第二课时Fun time&Song time中,复习Mike’s day之后,教师设计了判断形式评价Mike的一天,引发学生对自身日程安排的审视,培养学生自主的思维习惯。又通过提问What do you think of Mike’s day?,使学生不仅仅流于日程安排形式上的理解,而是能够有一个深层次的思考,每一项安排的合理性在哪里?当学生们对于英语表达有些畏难时,教师又带着大家重新聚焦文本,由go to bed at 9:00~get up at 7:00的提醒来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就说有了足够的睡眠,It’s good for health.教师还点到play football at 4:00,go home at 4:40,让学生们思考这是属于什么好习惯。学生们有的说He likes sports.It’s good for our health.最后有学生总结体育运动有助健康,在这一连串的文本解读中,学生们不断在思考,对于长期的思维习惯的养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
完善Peter’s day的信息之后,教师就将其与Mike’s day进行了对比,有的学生觉得Peter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建议可以在go home之前加入play football这一类的运动。学生的这种对于日常生活怎样才是合理的生活方式有了一种思辨的能力,潜移默化中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
三、创设真实情景,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语境,语法教学应该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以情景为依托,进行语法动态教学,使抽象的语言形式变成生动具体的语言,创设尽可能多的英语语言环境,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和感受英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思维等。在小学阶段,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不断重复呈现相关语言,给学生大量的相同结构的语言输入,是帮助学生感知语法结构,形成语法意识的最佳途径。
如: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Unit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第二课时,在处理完Fun time之后,教师出示学校附近地图,展开Let’s talk环节:
A: Where do … live?
B: I live in/on …It’s near/ far from …
A: How do …come to school?
B: I come to school by/ on …
这样一组对话如果是脱离地图,光让学生说的话,是一个较空洞的对话,既没有文本依托,又没有情景衬托,但教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就是将学校附近的地图,包括地名、路名,全部真实还原在大屏幕上,学生们立马眼前一亮,有了真实感。在操练过程中,有话可说,有理可据,真正地运用落实到位,而不是“假交际”。这种结合真实情景的对话交际,思维锻炼的意义远远超出口语表达能力提升的意义。
四、渗透文化意识,拓展思维空间
在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方面,要把语言教学、培养道德情感、跨文化意识和引导学生形成道德人格统一起来,以人为本,正视小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承接上一个教学片段,当同桌操练对话后,教师适时地进行点评,例如:
A: Where do you live?
B: I live in Baocheng Garden.
A: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
B: I come to school by car.My father drives me to school every day.
教師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引导,根据学生住址离学校这么近,还要选择by car的出行方式,向学生们提问Is it reasonable?,让学生们来讨论这样的出行方式是否适合。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步行更方便、更环保,在这里教师抓住这一契机,渗透一种“绿色出行”的文化意识,提倡Make our city green.针对各式各样出行方式的对比,让学生们归纳哪些是更具有环保意识的出行方式。例如:
T::We can go to many places. How do I go to these many places?
呈现图片:
通过对各种出行方式的讨论,“绿色出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Learning by using,learning for using. 教学的过程是我们实践的过程,也是我们进行探索前进的过程。我们在实践中应结合自身的经验,不断地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课上还是课外,我们一定要创造和利用每一次思维训练的机会,最大限度地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英语思维方式和技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一个能积极参与的创新思维空间,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学生才能流利地说英语,自如地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译林出版社.2011.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三年级起点)四年级上册.
[3]程晓堂2017.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其测评[J].中国考试,(5):7-14.
[4]程晓堂、赵思奇.2016.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5): 79- 86:1
作者简介:浦曦,1985年1月8日,女,汉族,籍贯:江苏无锡,学历:大学本科,职称: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英语,工作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柏庄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