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课上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数学思维的发展

2021-09-10魏丽芳

快乐学习报·教育周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魏丽芳

摘  要:数学作为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以及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复杂,在教学中很容易形成枯燥乏味的情况。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的发展,因此,如何改变刻板的课堂教学,推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养成数学思维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师需要不断的实践与探究数学教学的改革,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操作能力;数学思维

数学知识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复杂,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去记忆,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直接灌输式教学,缺乏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思維拓展能力较弱,不利于数学思维的养成。久而久之,数学教学容易陷入瓶颈,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进数学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义。数学思维的养成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理念,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学形成系统化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应该在数学课上开展动手实践操作教学,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奠定良好的数学素养。

一、小学数学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发展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小学数学教师通常采取的是直接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会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的时候缺少必要的操作和应用。注重知识认知,轻视过程认知的过程阻碍了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多时候学生是用记忆的方式来学习应当运用思维来学习的内容,也就是俗称的死记硬背。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成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提升整体的数学素养。在小学阶段,数学题大多比较简单基础,这一时期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可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能够为之后数学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能够让学生有机地联合起学习过的知识,形成系统化的学习。通过数学思维的培养可以锻炼学生学习的解题思路,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阔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推动小学数学课上学生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数学思维的发展

(一)营造轻松欢乐的氛围,开展互动式教学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一般采用的是直接灌输式教学,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和思想,教学过程缺乏创新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强,体会不到数学的乐趣所在,数学思维得不到发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轻松欢乐的氛围。

营造轻松欢乐的氛围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收知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激励着学生对知识的深入探索,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在课堂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和师生互动起来,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从生活中,感受数学的存在,寻找自己的共鸣。这样,学生走进了数学,又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带进了数学之中。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下册教材中“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尝试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形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将小组合作教学与师生互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布置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的课前任务,要求每组学生在一起积极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说一说它们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师生问答交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相互学习和借鉴,从而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根据课上的互动交流形成信息共享,有利于学生的主动思考,提升自己的数学思维。

(二)设计趣味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良好合作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都是以教师在课堂上的直接讲述为主,整体上课程较为枯燥乏味,所以学生缺乏积极性,对数学提不起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创新,设计趣味环节,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展开良好的合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推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路,设计趣味环节,让学生乐于参与进来,注重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位置”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通过趣味游戏来开展小组合作,比如,设置组内几名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地点,图书馆、家、学校等,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配不同地点位于不同的方位,让一名学生去走一走,实际体会方位与位置。同时,教师可以让小组内一名成员在黑板上画出本组的方位与位置,从而带动学生实践中学习。通过游戏的接受开展实践操作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乐于参与在其中,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配合。

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方向感,位置空间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且让学生收获了快乐,锻炼了学生的团体配合意识,增进了师生间的情感,可接受是一举多得。

(三)拓宽教学活动,推动教学实践            (下转第38页)(上接第29页)

教师在数学课的教学中应该不断为学生拓宽互动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中,融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学习可以起到良好的趣味性。“画画”是培养学生“合作创新”的方法之一,有利于提高数学教学水平。“画画”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后,直观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加深学生对具体事物的理解。

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之后向学生提出自己画一画长方体和正方体,通过画画的形式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数学图形来画简笔画,让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地创作自己的作品。这样才能不断的拓宽互动活动,进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注重课后作业的应用,引领学生学以致用

在课上的教学完成后,教师应该合理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后作业中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在课后作业的设置上,教师也应该创新模式,转变传统作业就是做题的模式,让学生可以乐于参与进作业的完成上。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后作业,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测量”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后实际测量的作业,提高学生课后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利用不同的单位去测量,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观察,寻找合适的测量物品。例如毫米、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转换,学生可以算一算怎样可以让他们相等。在完成课后作业后,教师应该在课上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交流与评价,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操作的,然后教师可以进行作业评价,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更好地更好地完成作业。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科学分析的习惯,让学生学以致用。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够联系实际去分析,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3]。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开展动手实践操作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思路,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引领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的奥妙,不断开拓思维。

参考文献:

[1]廖荧.动手操作提升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J].广西教育,2020(41):140-141.

[2]孟九香.借助动手操作,激活数学思维[J].小学生(中旬刊),2020(05):30.

[3]王丽.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操作能力与数学思维发展[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8(04):22.

猜你喜欢

数学思维小学数学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培养初中生的数学思维
让小学数学活动绽放数学思维
高等数学的教学反思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