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地方文化 优化育人根基
2021-09-10朱红专
朱红专
【摘要】由《凤凰的烽火岁月》的红色文化、《凤凰地名志》的地名文化、《古代儿童服饰款式》的服饰文化、《小镇春秋》的人文历史、《凤凰民间故事》的传奇故事汇集成《凤凰文化丛书》的特色地方文化,推进整合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优化育人根基,强化关爱乡土情怀!
正文
近年来,凤凰镇一群热衷研究地方文化的愛好者,在镇党委和政府的关怀下,忘我工作,临山水、历名胜、察古迹、访人物、录传说、查谱牒、探方志、阅档案,将即将遗失的优秀地方文化抢救性地收集、挖掘和整理出来,出版了《凤凰文化丛书》:《凤凰的烽火岁月》、《凤凰地名志》、《古代儿童服饰款式》、《小镇春秋》、《凤凰民间故事》。呈现给当今的人们,给社会发展注入了良性循环之文脉。
依据凤凰镇特殊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几代共产党人创造的红色文化,与生俱来地携带着追求真理,敢于革新的“红色基因”,我们将其挖掘和整理出版成《凤凰的烽火岁月》一书,给凤凰镇的文化铸魂固根,是培育一代新人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的最佳精神营养滋补品。全书以董必武同志和黄安县委派早期共产党员、农讲所宣传员程鹏万来李紫凤凰地区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为星火燎燃点,以真实的历史、恢弘的篇章,记录了李紫苏区以程鹏万、李炳坤(李青伢)、程芝兰、李三娘等一批共产党员“誓将热血洒山河”的坚定信念,和“生为民生而生,死为民生而死”的精神。
该书重点记录了当时以排山倒海之势的土地革命运动和苏区军民的反“围剿”斗争,充分展现了苏区军民视死如归、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小小李紫苏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有3000多人走上了革命道路,其中1000多人参加了红军,300多位烈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书中收集整理了362位革命烈士的生平简介,这些烈士有325人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参加革命,占92.3%。其中16岁前参加革命的有24人,年龄最小的只有11岁。这些烈士中有红军、新四军干部战士,绝大多数是李紫区、乡苏维埃政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农民协会、赤卫队、特工队、游击队、儿童团成员。牺牲时20岁以下的有66人,占18.7%;21岁至30岁的有186人,占52.8%;31岁至40岁的有76人,占21.8%。由于叛徒出卖,土豪、伪保长告密,有175人被敌人抓捕,他们遭受了国民党军阀、保安团、清乡团、日伪军惨无人道的酷刑摧残,被捆绑游乡、吊打、烟薰、上老虎櫈、用皮鞭抽、枪托打、踩杠压、冷水淋……惨不忍睹,惨绝人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她们没有看到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但为了实现革命理想,让劳苦大众过上幸福生活,前仆后继,英勇奋斗,奉献了自己的全部精力,乃至生命,把鲜血洒在凤凰的土地上。革命先烈的壮举彪炳史册,她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凤凰镇除了有其突出特色的红色文化外,它的山山水水、村村寨寨历史悠久,都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还有丰富多彩的故事,浑然一座天然的博物馆,承载着历史,记录着人文,阐述着乡土,渗透着风情。凤凰镇是“三楚儒宗”的故乡,居民推崇孔孟之道,讲究“仁义礼智信”和“温良恭俭让”,许多地名均含有“儒”意,是典型的礼仪之乡。凤凰镇地处新洲区西北,大别山南麓,与黄冈市的红安、麻城毗邻,素有“鸡鸣三县”之说;凤凰是“黄麻起义”红军活动地,又有“鄂东小井冈”之称。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曾在凤凰地区集结,其中二纵独立旅在毛家冲村朱家湾曹振卿家设立过指挥部。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整理成了《凤凰地名志》一书,相当于建立了凤凰镇的一座丰富的“知识宝库”,类似于承载着凤凰地区的历史文化大百科。
地方文化是从日常生活之中产生发展积淀而来,日常生活以“衣食住行”为载体,将服饰排在第一位,可见它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衣冠大国,不仅有丰富的考古资料记录其服饰发展的历史,在古代神话、史书、诗词、小说以及戏曲中,与服饰有关的记载也随处可见。我们把视线缩小到一个地方的服饰来研究,它是地方特色文化的最亮眼的风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崇尚。作为古代服饰,是现代服饰的启蒙,我们收集整理成书的《古代儿童服饰款式》,不仅反映儿童物质生活,也是儿童社会地位、生存状态最直观的表现。古代儿童服饰在借鉴成人服饰的基础上,照顾儿童的生理特点进行适当的调整,突出实用、方便、美观。较之成人服饰,款式更繁多、造型更复杂,色彩更鲜艳,很多服饰精美绝伦,其结构造型、配色装饰、制作工艺,都凝聚着劳动人民聪明智慧,展示着他们的审美心理和价值追求。古代儿童服饰浸润着平安长寿和如意吉祥的文化内涵,是独特的民俗意识和民俗心态的反映,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关爱儿童成长、寄予美好愿望的表达。
百家衣是古代儿童服饰中的代表,它是亲朋好友敛百家布片拼缝而成,一般为斜襟、无领、系带。其来源是:生了孩子,都要给乡邻送染红了皮的“喜蛋”,用盘托着挨家送。接受了红喜蛋,要把自家缝衣服剩下的布头儿拣几块放在盘里还给送喜蛋的人。这样,生小孩的人家就会收来许多各种颜色的布头儿。将其剪成一样大小的方块,然后用针线把布头儿缝起来,缝成一大块布,可以用来做婴儿的被、棉袄,也可以做成屁股帘儿,意为将各家的福气集于一身,给孩子带来好运。百家衣面料布纹走向、拼图等,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不能在胸前开口,所以是偏开口的大襟衫。衣襟底留有小口“藏魂处”,孩子满月后再缝合此口。百家衣祈福消灾保平安,明清十分流行。
总之,如果一个人有了地方红色文化,就会铭记和传承英烈们的初心;有了知晓家乡山水村寨文化,就能记住乡愁,激发振兴乡村的勇气和力量;有了故土的服饰文化,即使走得再远,也会闪现乡土的亮色;有了地方人文历史和千年梦幻般传说的故事,在成长之路上,一定会讲好家乡的故事,从而虔诚馈赠家乡!
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社区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