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治理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及路径探究

2021-09-10韩丹丹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

韩丹丹

摘要:高校志愿服务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了解民情、锤炼品格、奉献社会的实践平台,是全面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教育载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了“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目标,实现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战略意义。

关键词:社会治理;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146-02

基金项目:2021年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资助课题“社会治理视域下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研究”(项目编号:XSP21YBZ165)研究成果之一。

一、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是指高校志愿服务这一奉献他人和社会、提升自我的行为在时间上不间断地延续下去[1]。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内涵丰富,是不间断的、稳定的与绿色健康发展的志愿服务,是创新力、竞争力与贡献力不断提升的志愿服务;是组织化、法治化与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是志愿精神的薪火相传。作为社会治理工作中的重要力量,高校志愿服务是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实践内涵。

二、社会治理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创新社会治理”,这一概念的提出为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治理大背景下,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系统化

社会治理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强调人人参与,强调政府、社会、市场共同参与。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社会治理格局应该是全民共建共享。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于发挥党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协调好各方力量、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打造“社会治理共同体”。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织,高校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2019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称赞志愿者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前行者、引领者,强调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要求志愿者事业要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向同行[3]。近些年,高校志愿者已然成为社会志愿服务的重要力量,逐步为社会各界认可并被大力称赞,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其志愿服务覆盖面、行为影响力、资金保障、机制运行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需要政府、社会、高校等各方协同,共同努力,确保高校志愿服务水平提升。

(二)精细化

精细化是社会治理的治理理念,它注重过程,强调细节,要求社会治理过程凸显人性化、细节化、标准化,力求每一个治理环节都精细、精确、精益[3]。高校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堂外的有机延伸,通过志愿服务,志愿者可以增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情感和行为认同,加快其社会化进程。但是,一直以来,高校志愿服务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比,缺少固定的授课形式、充足的理论学习时间、细致化的教学方案、及时的后勤保障和有效的评价机制,导致高校志愿服务会有“形式化”“表面化”等现象产生,影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致使高校志愿服务育人效果不明显。借鉴社会治理理论的精细化治理理念,高校志愿应在服务前、服务中、服务后都做到细致、细心、做实、做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从而提升、扩大志愿服务的育人效果。

(三)时代化

我国的社会治理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是基于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依据不断变化的时代需求,逐步形成的科学的理论体系。目前,高校志愿者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社会治理,但是高校志愿服务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从志愿服务的类型来看,相对传统的活动开始向全面、深刻的法治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的志愿服务项目转变等,这就客观要求高校志愿服务要回应时代诉求,改良和提升志愿服务的方式、结构;培养出更高素质、更高水平的志愿服务的推动者、志愿服务组织的管理者、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营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志愿服务活动中积极发挥高校志愿者的专业引领和创新引领作用。

三、社会治理视角下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诸多因素的配合和支持,在社会治理背景下提升高校志愿服务质量,推进其持续、高效发展,高校需多角度寻找路径。

(一)完善制度体系,夯实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

制度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行的重要基础。制度的目的在于依靠制度的力量实现活动的规范化、有序化。作为一种社会活动,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制度的规范、保障和支持。当前国家针对宏观层面的志愿服务已颁布了相关政策,但是针对高校志愿服务这一特定主体的制度文件存在缺位等问题。回应现实需求,完善制度体系,是推动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一方面要做好制度的顶层设计。高校志愿服务涉及范围广、目标多元、影响广泛,需要把顶层设计放在首位。高校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要以问题为导向,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把制度设计的理念和社会现实统一、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规划,确保制度设计具有前瞻性、导向性、科学性,有效发挥制度设计的引领功能。

另一方面要确保制度的及时供给。要确保高校志愿服务制度體系的效能最大化,就必须健全制度,在环境、主客体等结构要素上下功夫,系统思考、整体谋划,协同政府、社会、学校、个人、社会,建构结构合理、相互补充、有机衔接的制度体系,充分发挥其整合功能。

(二)健全法律法规,奠定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法治基石

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高校志愿服务的立法是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确保志愿服务行为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确保志愿者、志愿服务对象的权利不受侵犯。随着志愿服务的快速发展,志愿服务立法成为当务之急。

其一,加快国家层面的立法。目前,国家层面只有《慈善法》和《志愿服务条例》等,缺乏高校志愿服务立法。《志愿服务条例》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各要素和全过程明确了规范和要求,但是在具体实施中,缺乏配套的法规,导致很多法律条文难以发挥应有的法律效力。加快国家立法,明确政府在高校志愿服务的法律职责,同时,配套出台《志愿服务条例》的法律法规,修订现行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完整、专业化的志愿服务法律体系,确保《条例》的有效落实,才能为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消除制度障碍,确保高校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其二,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只有具备可执行性、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才是良法。因此,国家关于高校志愿服务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要处理好原则性和可操作性的关系,要尊重法律权威和各地区的现实差异。一方面要强化政府职责,立法明确志愿服务的经费投入、志愿服务险种的设立、监管主体、志愿服务场所的选择等内容,保障高校志愿主体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应立法明确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和义务,对志愿者的专业技能登记注册,对其志愿服务行为视情况要求签署法定保密要求等,确保志愿服务的对象权益不受侵犯。

(三)强化高校志愿服务管理,建构高校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组织基础

怎么管理、怎么有效整合现有资源;怎么提供更高效的志愿服务,是高校必须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根据自身实际,整合学校资源,制定科学的管理模式,提升志愿服务的创新力,是高校志愿服务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要在提升志愿服务的管理与实施水平上努力,建立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团委负责,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管理体系。学校党委负责制定志愿服务章程、成立志愿服务工作小组,统筹规划志愿服务工作;团委负责制定志愿服务工作程序,审核志愿服务活动策划书、活动经费的审批程序,为志愿服务项目配备指导老师、对志愿者進行培训;党组织负责把是否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水平作为党员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各部门齐抓共管,严把志愿者选拔关、培训关、考核评价关和激励关,共同促进高校志愿服务良性发展。

高校还应在创新大学生志愿服务形式、丰富志愿服务内容上努力。当前,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大多是一些环境保护、赛事服务、社区公益等活动,内容和形式过于单一,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热情难以激发,高校可以考虑把志愿服务和创业结合起来,以项目的形式走公益创业之路,既解决了大学生就业创业的问题,又实现了志愿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高校志愿服务是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力量之一,因此,根据社会治理的要求,深入细致地对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是时代所需[4-5]。当代青年大学生要以新时代思想为指引,为高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党秀云.论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与基础[J].中国行政管理,2019(11).

[2]刘芳铭.高校志愿服务文化的价值诠释与培育路径[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

[3]谢良红.社会治理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D].成都:西华大学,2020.

[4]巫蓉,等.社会治理背景下学校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3).

[5]申明远.社会治理背景下青年志愿服务的生成逻辑[J].延边党校学报,2019(12).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志愿服务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