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创新必先破旧

2021-09-10杨新建

教学博览 2021年2期

杨新建

摘要:文学艺术的魅力毋庸置疑,传统的语文教学却活生生地将这道大餐做得索然无味,惜哉。沐浴着课程改革的春风,不仅仅着眼在形式的模仿,只有思想的突破,破而立,立而新,语文教学方可春意盎然。

关键词:突破传统;放飞心灵;持续创新;永葆情趣

语文本是一门最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学科,却让传统的教学教法搞得学生望而生畏深恶痛绝。其实学生们厌恶的不是语文本身,而是语文教学中那些繁琐的知识点,以及那些做不完的基础训练。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形式。课程改革如果不能把改革的理念和思想融进课堂,并依次统摄和改革教学过程,再好的课程也只能是空中楼阁;而语文课堂教学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顺应课改趋势,也就只能是无本之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谁都有责任进行深刻的教学思考。

课堂教学中,运用“求异”法,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行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下面是本人对新课程改革下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知“错”改错,善莫大焉

作为语文教师,如果照搬教材教学,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缺乏研究教材、课标、学生、教法甚至学法的素质和能力,这样的语文教学肯定是“背着碓窝跳戏——费力不好看”。创新必须是建立在研究的基础上的,对照时下的许多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管低头走路”默默地辛苦工作,只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沿着别人指定的路线耕耘,而不管“抬头看路”,这样的教学,就将本来兴趣盎然的语文课堂变成教师跳独角戏的悲戚表演。为此,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敢于解放思想的桎梏,挑战权威,则是语文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点。

第一,善找定论的“错”。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分段——段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把课本上一篇篇精美的文章硬是拆分得支离破碎,然后再塞填给学生。这就类似非要把一个精美的花瓶打碎成无数个碎片后,再让学生去体味它的美丽。又如把一盘色香味俱佳的美味摆在学生面前,不让他们品尝,却让他们吞吃那些做菜的原料,自然要倒了胃口。这些“定论”往往都是不容质疑的,学生只能确认和服从。其实,离开了特定的条件和环境,任何定论都可能变成谬误。所以不能让固有的条条框框束缚住师生的手脚。

第二,善纠自己的“错”。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串讲加解释”、“一言堂”、“问答式”教法已经根深蒂固,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它既剥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自由,又束缚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善纠自己的“错”。教学中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教会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做好课后拓展延伸,增加学习容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的对话;给学生一个发展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点自由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提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对手,让他们自己去竞争……我们若能知“错”就改,何愁学生沉睡的潜能不可唤醒,封存的天资不被激发,囚禁的情愫不能放飞!

第三,善待学生的“错”。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往往和成人不同,而他们的表达方式可能又不準确,这就难免会错。有些错反映了学生认识的阶段性和递进性,尽管确实明显有错,但正确正是在对诸多错的辨析、筛选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每一个错都是学生进步的足迹。如果阻止了他们迈向错误的脚步,就等于阻断了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有些错看似错,却是一种超常、一种独特,其中反映出智慧的光芒,像这些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教师一定要倍加热爱。课堂应当出“错”。从某种意义上说,越出“错”反而越科学、越全面、越深刻,不出错或许是最大的错。

二、破“茧”自新,永葆情趣

我们一贯认为,以教学形式实施的知识传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链式过程,每节课应当有一个周密的程序计划,久而久之,便有了若干定势——重点、难点、导语、学前检查、进入新课、复习巩固等,教师的优劣仅在于对这些定势的操作娴熟程度。因此,备课成了日常检查教师工作的重点,一些公开课和评优课则反复设计、反复试教、反复琢磨——现在又加上课件,直到每个细节、每句话都设定为止。这样的课真如“行云流水”,很“顺畅”,很具有“欣赏”价值,然而未必取得理想效果。课堂教学并非是演戏,究其本质应当是一种交流、互动。学生认识的形成和提高,固然也可以由认识对象激发他的认识兴趣,但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他们内在的认识需求——好奇心、求知欲。

第一,要保护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教师不要一厢情愿人为地设计某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是尽量满足原本存在的好奇心。当然,学生的好奇缺乏深刻的认识基础和明确的价值目标,往往是肤浅的、从众的、短暂的,但正是这种看似漫无边际、变动不止的好奇,同时蕴含着学生某种角色期待、价值期待或理想追求,尽管对于成人来说也许是幼稚可笑甚至是荒诞的。也正是这种期待或追求,往往能成为人一生发展最直接、最基本的动因。

第二,要努力重现知识积累的过程。教材受篇幅、数量的限制,总是求精求简。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应该强制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程序牢记只是概念,而是允许甚至着意引导学生探寻作家作品中语言文字的美感及作品的人文性,这样就能将学生原来肤浅、从众、短暂的好奇心逐步发展为深刻、自觉、持久的关注与研究。

第三,要保持教学过程的新颖和奇特。有学者说:“教学就是即席创作。”不用说不同的教学内容,即便是相同的教学内容,哪怕是同样的一份教案,真正走进课堂都只能是独特的这一节课。对象变换了,时空发展了,就像赫拉克里特所说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不可能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教师只有将教案看做是一种未成熟的大体思路,看做是有待改进的设想,自觉地追求“每一次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使每节课都充满新颖和奇特,才能使课堂充满灵性和魅力。

因此,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应追求一种境界:敢于破旧,勇于创新,让学生的兴趣、好奇心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积极参与中迸发智慧的火花,此则语文教育一大幸也。

陕西省勉县元墩镇九年制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