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高校田径教学训练量与训练强度
2021-09-10倪洋
倪洋
近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家也更加重视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在高校田径教学中,要想提升练效果就要科学制定训练计划,合理把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本文从传统田径训练体育教学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存在的弊端入手,并分析如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科学把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体育人才。
现如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迅速,在高校中也掀起了培养体育人员的热潮,在高校开展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可以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很多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很多体育教师并没有意识到把握好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的重要性。大部分教师制定的训练计划都是比较系统,并没有关注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部分学生因为很难承受超负荷的训练进而产生消极情绪,这也容易对学生身体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策略解决这些问题。
1 传统田径训练体育教学训练量和训练强度存在的弊端
1.1田径教学运动功能的弱化
相较于其他的体育项目的学习,田径教学区别在于需要得到更加系统的训练,学生普遍认为田径的训练是专业的运动员需要参加的,对于普通的学生来说不如将精力用于其他的专业课上,学生的这种想法就直接导致了他们在训练中过于消极,态度也不端正的现象。但是他们忽略了田径运动可以有效的增强体质,放松心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文化课学习。高中阶段的课程比较紧张,所以学生锻炼的机会很少,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设田径训练可以让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更好的提升。也有学生认为田径运动虽然对自身发展有帮助,但是也不需要进行系统训练。田径运动需要注意的细节有很多,如何不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会很容易对身体造成损害。
1.2高校体育田径教学地位不高
对于高校体育学科,不论是文化专业课,还是一些足球、篮球、健美操之类的选修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低,认为训练都是很枯燥的,并且觉得教师的要求很高并不容易达到。目前,不少高校都开设了田径课程,但是从设备和教师的队伍上来看,很难满足现阶段教学的需求,很多教师在设计训练内容时,往往仅凭借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具科学性,使得很多高校虽然已经开设田径教学多年,却仍处在摸索阶段。因此说,处了体育类院校的田径队外,其余在普通的高校中开展系统训练还存在问题,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不合理就是主要的表现
1.3教师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对于参与到田径训练的学生来说,教师的正确指导是提成成绩的根本。不过从目前看来,我国各大高校体育田径教学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但是往往都承担着一个陪练的角色,或者在合理掌握训练强度的情况下,忽视学生身体状态和心理情况,所以还是没有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实际上,学生对于教师较为依赖,学生缺乏教师专业的指导,必然难以实现突破。
2 如何在高校田径教学中科学把握训练量与训练强度
2.1完善田径训练体系
要想保证田径训练量与训练强度的合理性,教师必须制定出科学的田径训练制度,完善田径训练体系。该制度的制定,必须将文化教育与田径训练进行融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能够减少疲惫,让学生有更好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文化课中主要涉及到的都是田径训练相关的基础知识,这些理论内容可以避免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给身体造成损伤,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田径运动。之后学生就会在训练中树立自己的目标,听从教师的指导。
2.2合理安排田径训练质与量
在以往的训练中,教师通常都是在每周的固定课程中带领学生来到训练场训练,不过一些教师为了争取时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热身运动,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调整身体状态,还很容易使学生的身体在运动过程中造成损伤,所以教师一定要加强重视学生在训练之前的热身活动,然后逐步提升训练强度,不能让学生突然进行大量的体力训练。教师要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并向学生示范要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动作细节,循序渐进的增加训练强度,一般在比赛前一周的时间在进行高强度的突击训练,比赛的前两天为身体恢复训练,进而提升运动员的水平。
2.3科学调控训练恢复
在高校的田径训练中,完成的训练模式也包括最后的恢复训练,但往往很多教师不注重这个环节,但是如果在训练中忽视恢复训练的作用,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所以教师一定要制定科学的恢复训练计划。在高强度的训练下,学生需要借助人为恢复,来减少对身体的消耗。恢复过程从部分恢复、完全恢复到超量恢复再到累积恢复需要一些时间,因此,需要教师科学地制定训练恢复方案。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在高校田径教学中,为了能够使训练更見成效,体育教师就要科学的制定训练计划,合理地把握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方面要完善田径训练体系,另一方面还要抓好训练的质量。另外,必须科学调控训练恢复,以此达到高效训练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体育局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