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X”证书制度下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研究

2021-09-10黄侃刘群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共生证书协同

黄侃 刘群

摘要:文章分析当前“1+X”证书制度实施中校企合作存在的证书牵头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基于“X”证书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等问题,并基于“共生理论”视角,对“共生理论”内涵及其在校企合作领域的适应性进行研究,从而构建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共生框架;并以校企合作共生框架为基础,围绕校企共生体包含的校企共生单元、校企共生模式和校企共生环境三大基本要素,以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深度融合为目标,从创新“1+X”证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制度、完善“1+X”证书实施配套条件三个方面提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共生理论;“1+X”证书制度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74-02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的校企集群绩效测度模型及其进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YJA880015);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X’证书制度下‘三共五融’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为例”(项目编号:JXJG-20-53-2)。

一、研究背景

国务院在2019年颁發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明确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作为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途径[1]。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既是“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应有之义,也是提升产教融合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二、存在的问题

(一)证书牵头企业的合作动力不足

从国内实践来看,在“1+X”实施主体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对“1+X”证书制度的实施都是以院校为主,证书牵头企业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中参与度较低、投入不足、关注度不高,反映了证书牵头企业自主对接学院,深度参与“1+X”人才培养的意愿不高、合作动力不足。

(二)基于“X”证书的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已进行“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其与证书牵头企业的校企合作普遍停留在证书考核和考点建设两个环节;而以“X”证书为纽带,上溯深度参与“1+X”相关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下延共同构建获取“X”证书学生实习和就业的环境的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尚未建立,“1+X”证书作为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合作的纽带功能发挥不足。

(三)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畅

目前,高职院校大都采用外延式的叠加模式,在专业原有人才培养过程中增加一个考证环节或开设专门的考证培训课程,使企业难以深度参与“1+X”人才培养,基于“X”证书的校企协同育人协调机制紊乱、资源共享渠道不畅,使得“1”与“X”的内容呈现割裂、游离的状态,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校企共生框架探析

(一)共生理论的内涵

“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是不同有机体通过和谐的自然联系和组合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实现彼此的和谐共生、利益共存。一个共生系统可以用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三要素来进行描述[2]。

(二)共生理论的适用性研究

近年来,“共生理论”被广泛应用在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的领域,用于研究多主体的合作关系,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成果。而高职院校与企业的校企合作并非游离运作,而是以协议的形式缔约建设校企合作的新型组织形式,是从宏观角度对校企合作的各个微观层面进行系统化管理的一个创新型实体[3]。因此,将“共生理论”应用于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的研究,可以通过生物类比,将基于“1+X”证书制度试点的校企合作类比于生物界中的共生系统,从生物之间紧密互利、和谐共生的关系来研究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校企合作中资源共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互利共赢合作机制。

(三)校企合作的共生框架

从校企共生视角出发,校企共生系统可以由校企共生单元、校企共生模式和校企共生环境三大基本要素构成[4]。校企共生单元是校企共生系统的基础,类似生物共生中的各个单体,作为系统中独立运作的模块;校企共生模式是校企共生系统的关键,是各个单元间相互作用的方式,也是连接独立单元和外部环境的交流、合作模式;校企共生环境为系统外部环境,是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技术环境、经济环境等的总称,系统三大要素之间相互融合,合力协作,也构建了使共生单元在外部环境中保持和谐共赢,共同发展的体系。

四、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构建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共生视角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联动机制,其核心是形成以“1+X”证书为纽带,构建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产业链和生态链深度融合,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学生就业等方面共赢发展的校企共生生态系统。

(一)创新“1+X”证书校企合作模式,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动力机制

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需要反映了共生单元参与共生的意愿,其水平决定了共生单元的共生动力程度[5]。目前“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中普遍存在的企业动力不足的问题,其重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和合作企业在“1+X”证书制度实施过程中,大多仅在证书考核和考点建设两个方面开展合作,企业基本上游离于“1+X”证书的试点工作之外,高职院校与企业在“1+X”证书试点中相互依存度不够。

创新“1+X”证书校企合作模式,一是要基于“1+X”项目,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项目型”校企合作模式,围绕“1+X”证书项目,以“1+X”证书人才培养、考核等工作为基础,组建校企合作工作小组,共同实施“1+X”证书人才培养。二是要基于“1+X”项目,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资产型”校企合作模式[6],围绕“X”证书的培训和考核,由双方共同出资,校企合作共建“1+X”证书“教训培考”一体化的培训基地,建立经济共同体,加强共生单元融合。三是要基于“1+X”项目,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融合型”校企合作模式,全方位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校企共建产业学院,对接企业岗位需求、共建就业体系,全方位面向“X”证书牵头企业的生态链进行人才培养。

(二)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制度,构建校企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一体化互惠共生”是生物共生体系的最终进化目标。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而言,“一体化”反映了校企协同育人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协同程度,“互惠共生”反映了校企协同育人中的资源共享和利益分配的合作模式。因此,可以从提高协同程度、校企共享互惠等方面来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机制。

构建“1+X”证书校企共培制度,一是要建立“共享互惠”的校企共培合作机制,在“1+X”证书实施中,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人力资源、行业引领、技术研发和企业先进设施、行业前线等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对接共享,强化高职院校与“X”企业的产业链、生态链的融合,对接产业需求,培养特色化人才;同时,以培训基地、产业学院合作载体的共建为手段,建立平等共赢的利益平衡機制。二是要建立“全过程”的校企共培协同机制,依托“1+X”证书项目,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将“X”证书的要求全面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依托“X”证书的牵头企业,强化与“X”证书面向产业链、生态链企业的合作,共建校企双兼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实现学生就业的校企共推。三是建立“及时透明”的校企共培沟通机制,以透明化、高度集成化的“1+X”证书实施信息共享平台建设为目标,建立顺畅的联系沟通机制,搭建一个良好的共生沟通平台,在资源共享、协调运作、共组模块化创新教学团队、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为一个载体,打破高职院校、企业各自为营的发展隔阂。

(三)完善“1+X”证书实施配套条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保障机制

共生系统的外部环境主要由软环境和硬环境构成,是校企共生的前提。因此,可以从“1+X”证书实施的软、硬件环境等方面来完善“1+X”证书实施配套条件。

“1+X”证书实施的软、硬件环境,可以狭义地将其理解为“1+X”证书政策制度体系和“X”证书的培训考核基地的设施设备条件。一是要完善“1+X”证书的政策制度体系,政府作为“1+X”证书制度的建立方,应明确规定校企协同开展“1+X”的要求,并对以文件的形式对校企协同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和实施指导;对高职院校和企业而言,要进一步细化“1+X”证书的实施制度,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权利,为校企协同提供实施细则。二是要加强“1+X”证书培训考核基地建设,以培训考核基地建设为目标,吸引“X”证书牵头企业及其产业链、生态链企业共同参与共建,通过基地的共建,与企业形成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深度校企合作关系,推动企业全面参与“1+X”证书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EB/OL].(2019-01-24). http:// 13/content_5365341.htm.

[2]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上)[J].改革,1998(02):100-104.

[3]施祝斌,王琪,乔红宇,等.校企共同体的实现路径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7):16-21.

[4]杜岩,王鹏.基于共生理论的校企合作问题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S1):228-230.

[5]黄侃,唐雅雯.高职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共生体系研究[J].教师,2020(33):113-114.

[6]李二敏.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探析———基于利益激励机制视角[J].继续教育研究,2011(08):49-50.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共生证书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少就是多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京津冀协同发展
两面夹击 让恶意证书无处遁形
假证
协同软件市场的演进和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