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外交时代武术传播“和”文化的价值功能与实现路径
2021-09-10王春燕
摘要:新公共外交时代,传递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应依靠民族性、根源性的文化软实力,用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呈现。本文以公共外交理论与传播理论为指导,通过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提出,武术是开展新公共外交、传递“和”文化的有效载体,充分挖掘武术传播“和”文化的价值功能,对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提出新公共外交时代武术传播“和”文化的实现路径:从外交主体和内容着手,建构武术的“和”文化形象;从外交形式和渠道入手,增强武术“和”文化传播实效;从受众感知和需求出发,推动武术“和”文化内涵认同。
关键词:新公共外交;武术;“和”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5-0053-03
基金项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吸引力的提升研究”(项目编号:2019JSA1561)。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武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欢。作为外国人眼中最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武术继承“和”文化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念并具有重大的软实力价值。研究新公共外交时代武术传递“和”文化的价值和应用,可以把握时代特点,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对丰富和发展我国公共外交理论、构建具有吸引力价值的国际话语体系、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动武术与文化外交事业互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文化与武术
(一)“和”文化及其外交意义
“和”文化以“和”为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包括一种顺从规律,尊重自然,阴阳协调的宇宙观和哲学观,一种包容、合作、共处、中庸的处世态度,一种强调整体,注重协同,意在达成“天下大同”的和谐社会理想。
向世界讲述“和”文化,表达中华民族“和”的治世理念和处世之道,对重塑国际关系新秩序,推动人类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武术与“和”文化之关联
纵观武术发展历程,其不仅是一项技击技巧,更集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于一体,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各种要素,是中华民族身体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一套独成体系的文化形态。武术处处透着“和”的哲学思想,如武术在动作设计上模仿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动作、形态;在练习过程中强调人体与天时地利等外在环境的协调;在练习方法上追求形神兼备、内外和谐,这些都与“和”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契合。武术在比试中讲究“点到为止”,这种竞技价值观正是“和”文化中“和为贵”思想的体现。学习武术也是理解中国传统“和”文化的一把钥匙。
二、武术传播“和”文化的价值功能分析
(一)以武会友,推动“和”文化走进世界人民心灵的桥梁
武术作为一种肢体语言,更易于突破语言、文化的障碍,其所具备的竞技、健身、教育、娱乐等功能以及练习门槛低、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各类人群选择的特点使得各国人民都能欣然接受。以太极拳来说,“现在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数以千计的太极拳组织,全世界习练人数超过1亿人,太极拳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的武术运动”[1]。庞大数据的背后是世界对中国武术的接受和认同,通过武术,世界各国公众增进了对我国文化的亲近感和好感度。
(二)以武止戈,促进“和”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润滑剂
不同地域文明因文化上的差异,常常在交往中产生分歧和对抗。区别于同样是身体文化的西方体育,武术更突出人内在精神的净化和外在体格的健康,更突出以人为本的观念,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如在第二届世界传统武术节上,来自西方的学徒就表示:中国武术吸引他们的根本不是“李小龙式”的无坚不摧的杀伤力,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修炼,一种源自东方文明对精神的修炼。可见,在当前多文明碰撞的国际化环境下,化解分歧矛盾,争取外国公众对“和”文化的认同,促进中外文明互补融合,武术无疑一个良好的润滑剂。
(三)以武传道,传播“和”文化内涵建构国家形象的急先锋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武术为题材的功夫电影深受世界各国观众喜爱,它所昭示的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济世救民的道德情怀迎合各国人民的美好向往;它所展现的武术,少了杀伐斗狠之形,多了艺术形体之美,其中所蕴含中国的和谐之美给外国观众带来赏心悦目且振奋精神的情感体验。通过电影,武术很好地展现了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道德观和自强不息、忧国忧民、匡扶正义的民族精神。中国文化的种种核心要素,在武术的身体运动规律中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这比任何形式的简单说教更有穿透力。
三、新公共外交时代武术传播“和”文化的实现路径
(一)新公共外交时代的特点
当前,一个全民参与、形式多样的新公共外交时代已经来临。外交中的内容传播主体愈发向普通公众的草根延伸;信息的传播流动方式不再是政府单向传递,而是政府与公众、公众与公众相互之间信息的多向传递,而且实现了信息传递中的交流互动;传播的行为方式也不再仅仅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集中化的大众传播以及教育、文化交流等政府支持的组织传播,而是门槛越来越低,逐渐延伸到超出政府直接或间接管制的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人际传播以及与政治、经济、生活息息相关公共领域的各种领域的内容传播[2]。这些特点改变了传统外交格局,处于不同文明的公众之间的对话和文化交流正成为外交的主要形式。
(二)武术传播“和”文化的实现路径
1.从外交主体和内容着手,建构武术“和”文化形象
(1)建立“和”文化特征的武术理论体系
与武术风靡全球形成鲜明對比的是严重滞后的武术理论研究。近现代,一些学者将武术纳入西方体育的框架下进行理论研究,这不但让武术丧失了民族性,更给建立反映武术“和”文化特征的理论体系造成了困难。新公共外交时代,武术迫切需要构建一套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系统理论体系让世人所接受,超脱西方体育框架,不但要使武术具有现代的科学形态和更加鲜明的民族性,而且要能全面真实地展现中国传统“和”文化精髓。既包括从自然学科的角度探究武术的人体运动规律,又包括从社会科学角度分析武术在运动范畴之外对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
(2)增强武术传播人群的“和”文化意识
新公共外交时代,公众是对外武术交往的主体,需要一手抓全民武术素养提升,一手抓专业武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首先,学校教育是提升全民武术素养的主要阵地。须将文化传承作为学校武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既要突出学生武术技能培养,又要发挥武术的育人功能;既让学生在身体上得到锻炼,又将武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品格和行为上,努力推動武术及其文化传承、发展、创新。其次,专业武术推广人才队伍是武术国际传播的中坚力量。熟知新公共外交时代传播特点、精通传播对象文化习惯、外语沟通能力强、掌握现代传媒技术、善于跨文化表达等,都是当前武术推广者必备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武术国际推广人员主要包括武术院校教授、武术外教、运动员、教练员,表演人才、武术文化产品商业人才等,必须设立人才培养项目,积极为这部分人研究、学习提供政策便利,增强他们对武术及其文化内涵的理解,致力将他们培养成推动“和”文化传播的使者。
(3)用“和”的思维推动武术现代转型
武术内容的改革创新是武术向现代化转型所必须完成的。中国武术协会主席高小军提出的“大武术观”为武术未来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即必须在内容上,坚持武术多元化发展之路;在文化内涵传承上,坚持以“和”文化为核心,汲取中西文化中优秀元素,最大限度整合武术资源和各方力量,建立起开放性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百花齐放,求同存异,殊途同归”的国际化目标。
竞技武术的发展之路为武术改革创新走向世界提供了生动的案例。竞技武术虽然在一些表征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但一招一式、服装器械、道德礼仪等都传承于中华传统武术,其核心要素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以套路运动为例,其核心文化由挑战人体生理极限的竞争精神;注重“天人合一”等思想,追求德艺双修及人格完美塑造的和谐精神两方面构成。这不仅没有失去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文化特质,且更易于被西方公众所接受。
2.从外交形式和渠道入手,增强武术“和”文化传播实效
(1)依托孔子学院推动武术国际化传播
孔子学院目前是全球最大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加强武术在孔子学院的推广,一方面可以有效利用孔子学院传播网络,建立多维度、多渠道的综合立体武术国际传播模式;另一方面可以推动武术与儒家文化传播相得益彰,让受众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中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更利于“和”文化的传播。
未来,还应依托孔子学院推动技巧传授与文化传播齐头并进,制定完善与当地实际情况相适应的规范教材和武术课程,建立分类分层教学与反馈机制,解决武术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提高武术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化媒体技术,大力发展武术在孔子学院中的跨国远程教育,提高武术教学效率。
(2)大力推动武术文化产业输出
当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传播价值理念、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渠道。武术文化产业包括精神层面和实物性产业两大类。精神层面上武术文化产业传递武术“和”文化内涵具有先天优势,但同时又是一把双刃剑,传递不好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如武术电影中的飞檐走壁、刀枪不入等技能,对于受众无疑是一个误导。因此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切实提升产品格调和水准,更好地还原武术本来面目,更好地传播武术文化。这也是精神层面武术文化产业需思考的重点。
而对于实物性的武术文化产业,普遍产品档次低、规模小、缺乏特色、竞争无序、形式单一。如武术服装,确切地将武术“内核”理念以“外围”现象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它是武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3]。遗憾的是,国内至今没有形成一套适合比赛、套路、散手练习时使用的统一服装。针对于此,武术实物产业一方面需加大产品创意设计人才培养,切实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行业自律机制,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合作,盘活市场。
(3)提升武术国际赛事影响力
国际武术赛事是传播武术文化的重要媒介。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最具影响力的体育盛会,因此推动武术进入奥运,是提升武术国际化影响力的重要渠道。进程中,诚然我们理应思考武术与奥林匹克文化融通如何坚持“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如何在尽可能地适应奥林匹克的竞技原则基础上,保持武术注重和谐统一、内外双修、德艺兼备等民族文化特色[4]。只有建构一个类似“奥林匹克运动”的新的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武术比赛体系,武术及其文化内涵才能实现真正的发扬。
3.从受众感知和需求出发,推动武术“和”文化内涵认同
(1)尊重受众的文化习惯和特点
作为一种身体语言,武术不可能通过身体语言的共同性而彻底消除文化的差异性。在当前武术国际化传播过程中,时常出现武术传播者忽视被传播者的文化习惯和特点,以自身文化中所认同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来引导和影响受众,导致武术在传播中发生形象扭曲的事例。以武术中的龙元素为例,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代表着祥瑞之气、体现着阳刚之美;而在西方文化里,龙几乎是邪恶的代名词,这种文化差异往往会导致文化误读。
新公共外交时代,武术要传播自身所赋予的文化内涵,需从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尊重和理解受众的文化,深入了解受众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在传播过程中更娴熟地掌握受众的心理和语系习惯,尽量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误读。这就需要培养武术传播者的专业素养,不断提高他们了解传播对象接受心理和话语系统的能力。同时,建立能适应多种文明的武术传播策划团队,更好地利用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运用正确有效的文化传播策略,让国外受众认识了解武术和建构武术形象,推动他们在本土文化的思维惯性下,潜移默化地、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认同武术所传递的“和”文化。
(2)标准化建设要突出文化内涵
面对武术体系庞大、门派繁杂、功能多样等特点,武术要让西方公众更易于感知并接受,可参照西方体育的标准化模式,推进合理的标准化建设。国家建立了竞技武术散打、套路等标准化的竞赛、练习体系;推行武术段位制;推广简化二十四式太极等等。2011年,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在武术的组织、管理、训练、竞赛、段位制、会员制、申办认证、推广培训、装备器材、评比统计等十个方面设立了标准,推进了武术的标准化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按照标准化原则改良过的武术虽然一招一式更具有简化、统一、科学的特点,但是缺失了不少招式原本被赋予的文化内涵,不利于武术中的“和”文化傳播。如何兼顾武术的本土性和现代化方面,建立一套既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让国人乃至全球公众看得明白、练得明白的合理的武术标准体系仍然需要集大家的智慧予以努力。
(3)大力普及武术道德礼仪
武德,即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是武术伦理规范与习武者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而武术礼仪正是武德的外在表现形式,如武术中最普遍的“抱拳礼”,表达习武者之间友好问候的同时,很好地展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的为人处世哲学。
普及武术道德礼仪除了需要在武术教育中强化武德的融入,更应从武术礼仪文化内涵表现的展示和传播入手。如2007年,国际武术联合会制定的《国际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对武术礼仪的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持棍(枪)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一方面可以很好地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和”精髓,另一方面可以以一种柔性的力量作用于他国公众,形成其对我国文明礼仪、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的感知。
四、结语
武术融汇了我国的各种文化元素,具有自卫、修身、教化、娱乐等多重社会价值和功能,而这诸多社会功能,又无一不是通过整体的和谐来实现的。毫无疑问,武术在新公共外交时代具有重要的软实力价值,充分挖掘武术传播“和”文化的价值功能,对传递传统文化中“和”价值观,弘扬武术内涵[5],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罗盘,杨广现.全世界习练者超过一亿人,河南太极拳洋弟子遍天下[EB/OL].(2008-6-25)[2020-6-26]. http://www. xici.net/d73078746.html.
[2]王春燕,肖焕禹.新公共外交时代我国体育外交的挑战与应对之策[J].成都体育学院报,2016,8(06):42+53.
[3]武展,曹海.论武术服饰的继承和发展[J].武术研究,2007,4(12):22-23.
[4]洪浩.武术奥运战略的新思考[J].搏击,2010(09):2.
[5]孙晓,米雄辉.武术产业的发展困境与破局[J].中华武术,2021(02):76-80.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