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娘家”节
2021-09-10黄氏雪梅吴玉玲
黄氏雪梅 吴玉玲
【摘要】“回娘家”节是越南岱、侬族的重要节日。节日期间,出嫁的女儿都会领着丈夫、孩子带上礼物回娘家过节。回到娘家后,兄弟姐妹们一起制作鸭肉、米粉、艾粑等节日传统菜肴、祭祀娘家祖先、孝敬父母。“回娘家”节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能够增强家人、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
【关键词】越南;岱、侬族;“回娘家”节;文化习俗
一、前言
岱族和侬族是两个在历史渊源、文化和语言上有着密切关系的民族。在越南,岱族和侬族分布在全国各个省市,主要聚居在北方尤其是东北各省,如北江、北件、高平、谅山、广宁、河江、老街、富寿、太原、宣光、安沛等。根据2009年人口和住房普查统计,岱族人口为1,626,392人,是越南仅次于京族的第二大民族;侬族人口为968,800人,人口数量排越南第七位。岱族和侬族属于岱-泰语族的两个民族,交错杂居在丘陵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经济活动。岱、侬族与属于同一语族的其他民族如越南的热衣族、布依族、山斋族及中国壮族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与居住周围的其他民族在文化、宗教信仰方面互相交流、相互影响。
岱、侬族的很多节日、礼会都带有水稻农业生产的特征,例如:春节、小年节、清明节、端午节、牛魂节、中秋节、新米节(重九节)、重十节、冬至等。岱、侬族人民有很多礼会:贺寿礼会、侬垌节、囊亥节等。
“回娘家”节是一年中的大节日,是岱、侬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通常,“回娘家”活动于每年正月初二和农历七月十五举行。本文我们将重点介绍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七月十五的回娘家活动。
二、“回娘家”节——岱、侬族人民的重要节日
“回娘家”节也称为七月节,北件岱族人称为“十四”,通常节日从农历七月初十延续到七月十五。“回娘家”即回外家,意即婦女出嫁后,终年与丈夫和子女忙着照顾夫家人,供奉夫家祖先。因此,“回娘家”节之际,已婚妇女带着丈夫和子女一起返回自己的亲生父母家中,祭祀娘家的祖先,照顾自己的亲生父母。对女婿来而言,这也是一个向岳父岳母表达感谢和报答的机会,报答岳父岳母对妻子的养育之恩。
妇女们回娘家,通常会准备一对肥硕的鸭子、十个艾粑和一壶美酒送给父母、兄弟姐妹或亲戚,并给孩子们带一些糖果。人们非常重视“回娘家”活动,准备工作做得非常谨慎、周到,岱、侬族人民通常在农历七月十四和十五这两天回娘家。越南宣光、北江、高平、北件、谅山、老街、太原等各省的岱、侬族人民都有“回娘家”的习俗,且各地的习俗基本相似。多年前,北件省屯县的侬族人仍然保持着这样的习俗:侬族妇女结婚后还没有孩子之前,七月十五回娘家过节要留下来帮父母干活一段时间,再由丈夫来接回夫家。当有了孩子之后,侬族妇女回娘家只在娘家待一天,就得跟着丈夫回夫家继续照顾丈夫、孩子及夫家人。
(岱、侬族妇女及其丈夫、子女带着礼物回娘家,图片来源:https://baotintuc.vn/tin-tuc/ngay-ram-thang-7-cua-dong-bao-tay-nung-20160815221951145.htm)
岱、侬族人民的生产活动主要以农业为生,因此他们特别注重季节性。而农历七月是一年生产劳动过程中的重要时节,这个季节,人们已经收割完早稻、玉米,且完成了晚稻的种植工作。此时的生产劳动相对比较清闲,只需进行除草、施肥等工作,等待收割季节的到来。为此,人们设宴庆祝,供奉祖先,邀请祖先回来见证早稻的丰收,希望祖先继续保佑风调雨顺、庄稼丰收。
“回娘家”节也是那些在外工作或远离家乡的人们可以返乡的日子。回到家里,大家集体制作菜肴,准备供品祭祀祖先。这也是加强家庭、家族成员及邻里感情的机会。越临近“回娘家”节,村里的氛围越热闹。各家各户忙着打扫房屋,准备糕点等。从初十开始,村里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氛围。集市也早早就热闹起来,人们忙着置办节日所需的各种物品。孩子们穿上新衣,三五成群愉快地嬉戏。孩子们的欢笑声、人们舂艾粑的声音、互相打招呼的声音响彻竹林,淌过溪流,在高山上回荡。“回娘家”节的节日气氛非常热闹,令人兴奋。
三、“回娘家”节的传统菜肴
很久以前民间有句老话:“一年中的节日都不如七月十五”,足以体现了农历七月节对越南民族尤其是岱、侬族的重要性。根据习俗,人们将聚集在一起准备各种菜肴供奉祖先、祭祀亡魂,为家庭及家族成员祈求健康和幸福。之后,大家聚在一起欢度节日。
鸭肉是岱、侬族最具特色的菜肴。岱、侬族人民经常用“正月吃鸡,七月吃鸭”这句俗语来形容自己的民族特色菜肴。人们通常将鸭肉制作成各种美食:黄皮果烤鸭、竹笋鸭汤等,其中黄皮果烤鸭是最具代表、最受人们喜爱的菜肴。鸭子与岱、侬族人的稻田、溪流、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到了这个季节,鸭子刚好长得很肥美,正是品尝的最好时节。
米粉也是“回娘家”节与鸭肉一起食用的不可或缺的美食,是岱、侬族各个家庭精心制作的美食。如今,生产米粉的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然而许多地方的岱、侬族同胞仍然保留着“回娘家”节期间用传统工艺手工制作新鲜米粉的习俗,并视为一种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着。
岱、侬族的这个节日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独具特色的的糕点,那就是艾粑。艾粑是一种美食,以其精致的食材和制作方法而闻名。同胞们制作艾粑的主要原料包括:糯米、艾叶、各种豆类、芝麻等。岱、侬族人民认为,用来制作供奉给养育儿女成长的祖先、孝敬父母的艾粑原料必须是由家主亲自种植、照料和收割来的才显得珍贵。制作的过程包括许多步骤,既讲究又费功夫。
此外,各地的同胞们还会准备猪肉、鸡肉、鱼、野菜等作为团圆饭的菜品。为增添更多的风味,“回娘家”节期间,不同地区的岱、侬族同胞还会制作其它的糕点,如高平省岱族的糯米饼、粽子,谅山省岱族的香蕉饼,北干省屯县侬族的新鲜米粉、米糕等。给“回娘家”节增添节日气氛的还有一种不可或缺的美食,那就是岱、侬族同胞们自己酿制的酵母酿酒。
岱、侬族同胞们花费很多精力来准备“回娘家”节期间的各种特色美食。家庭、家族成员围坐在摆满浓郁的酵母酿酒、各色菜肴的餐桌边分享生活趣事、交流工作经验。许多家庭还组织“猜码”喝酒比赛、唱山歌来表达情感,节日气氛不亚于春节。
四、“回娘家”节的精神意义
对于生活在越南的各民族而言,七月十五是一个重要节日,具有精神意义。京族人认为农历七月是阎王打开鬼门关(地狱之门)的时节,以便恶魔可以重返阳间,因此七月也称为孤魂月。七月也是京族人庆祝盂兰节的日子,是孩子们报孝父母的日子。拉基族人认为农历七月是庆祝完成晚稻插秧、请求祖先保护农田的日子。而对于岱、侬族同胞来说,除了报孝父母之外,“回娘家”节还具有更深远的精神意义。
在岱族的宇宙论中,世界分為三层,分别对应于天堂、人间和地狱。天堂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居住的地方,也是人类过世后灵魂所去的地方。“回娘家”节期间,子孙后辈们要表达他们对居住在遥远天堂的祖先的缅怀,因此人们用来祭祀祖先的供品是该地区具有季节性特征的产物,是孝顺的后代向其祖先敬献的最美味的食物。岱、侬族同胞认为在祭祀祖先的供品中鸭子是必不可少、最为重要的供品,因为传说中,鸭子被视为岱、侬族同胞们精神上的神圣动物,是人间与天堂之间的使者。每年七月十五那天,鸭子肩负着背公鸡漂洋过海到天堂去供奉祖先及神灵的使命,祈求祖先、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回娘家”节期间,“艾粑”是不可或缺的供品,因为它与岱、侬族族(尤其是生活在谅山、高平两省的岱、侬族)的传说有关。相传,在李太宗统治期间,北方宋朝大军南下,当时高平省附近地区各民族领袖侬智高指挥人们抵抗宋军。为了体现对士兵们的关爱,保证他们有充足的食物长期与敌人作战,当地人民制作了一种用香蕉叶包裹的糯米饼(艾粑),让他们带上战场。人们把这些艾粑串成一包包的,方便士兵们佩戴在身体的两侧,因此艾粑也被称为“戴饼”或“挂饼”。相传,在高平省福和县驮隆口岸附近的归仁铺战役中,侬智高部队的许多士兵在战斗中阵亡。因此,人们将农历七月十四这一天作为牺牲士兵的忌日。七月十五日,人们制作艾粑,用来祭祀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士兵,表达对英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
岱、侬族人民的生活方式简单、豪放,精神生活淳厚、质朴,他们敬重、孝顺长辈,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凝聚力是岱、侬同胞社会生活的一大突出特点,“回娘家”节也是一个彰显同胞们凝聚力的时机。在这个节日中,我们看到岱、侬同胞与自然和谐相处,民族同胞之间团结互助。不同地区“回娘家”节的仪式和祭祀供品可能略有不同,但都具有共同的意义:祈祷家人健康、平安,尤其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孝敬、缅怀那些已经过世的祖先及亲戚。“回娘家”节也是为了纪念那些对历史有突出贡献的功勋者,因为他们,子孙后代们才能拥有平安、温饱的生活。
五、“回娘家”习俗的凝聚作用
越南的岱、侬族同胞非常重视“回娘家”节,视其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日。除了报孝父母、缅怀祖先、纪念历史功臣,“回娘家”节还有凝聚家族情感的重要意义。
第一,这种凝聚力体现在同胞们行动的自愿、自觉。她们回到娘家后就自觉地动手一起准备祭品,一起怀着神圣的信念虔诚地制作祭祀祖先、神灵的菜肴,希望祖先、神灵鉴证、保佑他们能够实现一些美好的愿望。
第二,这种凝聚力体现在“回娘家”习俗之外的一些文化活动。在餐桌上,兄弟姐妹们共同把酒言欢,一起享受已经得到祖先、神灵鉴证过的菜肴。大家围坐在餐桌旁,一起回忆已过世亲人的事迹,分享工作心得、计划及教育孩子的经验,讨论村里的事情等。这也是家里兄弟姐妹们、家族亲戚们一起谈心、交流情感的好时机,大家一起分享快乐,分担忧愁。可以说这是一餐团圆饭,增强了家人、家族亲人之间的凝聚力。
六、结语
一年一度的七月“回娘家”节是越南岱、侬族同胞们的重要传统节日,这一天妇女们带着丈夫、孩子回娘家,祭拜娘家的祖先、孝敬父母,与兄弟姐妹们团聚。“回娘家”习俗是一种蕴藏着丰富人文价值的优良传统,能够增强家庭及家族成员之间的凝聚力,是岱、侬族同胞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生活在越南全国各地的岱、侬族同胞们都不会忘记“回娘家”这一习俗。为了保护岱、侬族同胞的民族文化以及越南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作为岱、侬族同胞的一个优良传统——“回娘家”节应该被世代相传,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孔演.越南总人口及各民族人口[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2]黄决,俊勇.越北岱族习俗[M].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4年.
[3]何文书,吕文卢.岱侬文化[M].河内:文化出版社,1984年.
[4]民族学研究所.越南北方各省少数民族[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
[5]民族学研究所.越南岱、侬族[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6]民族学研究所.北部山区省份的经济和文化变化[M].河内: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7]黄南.越南侬族[M].河内:民族文化出版社,1992年.
作者简介:
黄氏雪梅(1979.8-),博士,越南河内国家大学讲师,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越南语外教。
吴玉玲(1998.10-),百色学院越南语专业2017级学生。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 广西百色 533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