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髓
2021-09-10余晓娟
余晓娟
摘要:传承与发展本土民族舞蹈文化,中职学校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民族民间舞蹈的课堂教学传授,既是对民族民间舞蹈形体动态的传授,同时也是对传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传授。作为羌族地区的一所中职学校,作为民族地区中职学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羌族民间舞蹈与羌族民间文化土壤的天然联系,寻找根脉,从源点出发,大力推进丰富的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较完整地体现羌族民间舞蹈全貌和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职学校;羌族民间舞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
一、以本土文化为根进行教材的提炼与整理
面对内容丰富、表演形式繁多的羌族传统民间舞蹈,如何准确地把握其民族舞蹈文化之“根”,传达出羌民族的民族气质、民族性格和人文精神,又能在保存风格的前提下采用较为科学的提炼方法,使之形成具有训练价值、有利于人才培养、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民间舞蹈教材,这就是我们不断思考和追求的目标。
羌族舞蹈中,不同的舞种各具特色,或欢快跳跃,或沉稳滞重,或粗狂虔诚,或稳重端庄。就是同一舞种,其风格在不同地区也常有不同表现,因而在提炼的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舞蹈的典型性、训练型及系统性。针对民间羌族舞蹈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的特点,我们应做到所提炼和整理的教材内容既有局部的典型性又有整体的风格性。首先,从羌族民间舞的动律入手,要把握其“一顺边”、重拍向下、膝部松弛富有弹性、腰胯以上至肩部作轴向的环动同时上身倾拧的特点。其次,根据羌族舞蹈动作走向,将脚位整理为:正部位、小八字位与前、旁、后、点步位,以及开、关踏点步位、前后掖靠腿等;将手臂动作整理为:顺摆手、划圆手、拧倾侧推手、小臂外掏手等。另外,本着科学性、系统性、风格性及训练型这一提炼原则,可以把羌族民间舞蹈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动律”,包括动律、手位、脚位练习;第二部分“基础训练”,包括小腿画圈训练、肩部训练、胯部训练等;第三部分“步伐训练”,包括点颤步、摆踏步、平跑步、跳梭步等步伐练习;第四部分“综合训练组合”,包括羌族地区最具典型性、代表性,以及集风格、表演与训练于一体的编创性组合。除此以外,还应专门另设一部分男子风格组合的“羊皮鼓舞组合”、“盔甲舞组合”等。如此一来,羌族民间舞蹈在不失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得以规范、得以丰满,从而使学生对羌族民间舞局部地区的典型性及整体的风格性均有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由此形成的羌族民间舞蹈就会更具有观赏性、更具有文化生命力。
二、以民族精髓为脉进行教学与研究
(一)追溯文化渊源,解析动作形态
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形态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动作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大量的形象化资料及教师的讲授指导,不断尝试从民族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内涵,从而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舞蹈文化知识结构,使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停留在动作形态、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更要从内在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拓展,让他们较为全面地了解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地域文化特征、民族信仰、民族习惯以及传统羌族舞蹈的概貌。
(二)进行情景教学,融入文化氛围
“田野采风”,是民族民间舞中最直接、最自然的保留和传承民间舞蹈的方式。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不仅要通过口传身授,还需要通过大自然给予更多的原生态的素材,因此“田野采风”也是羌族民间舞蹈教学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深处羌区的我们,有着得天独厚的豐富资源,所以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入各羌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民间采风,让学生现场感受羌族民间节庆、风俗礼仪活动中自娱自乐、或热闹欢腾或神秘庄重的场面,模仿当地淳朴的羌族人民原汁原味、最具特色的舞蹈,聆听羌族老人讲述具有传奇色彩的羌族神话故事……让他们亲自感受本土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魅力。普列汉诺夫说:“我认为,艺术开始于一个人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他在四周的现实的影响下所体验过的感情和思想,并且给予它们以一定的形象的表现……艺术是一种社会现象。”通过这样最直接、最清晰的体验,不仅让学生们得到了羌族民间舞蹈的天然素材,汲取了羌民族的文化精髓,还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除了民间采风,我们还可以将羌族传统舞蹈的民间艺人、羌族传统文化传承人请进课堂,请他们来为我们师生授课或讲座。同时,并积极开展羌族民间舞蹈的学术交流活动,以便使我们师生能更多层次、更多角度地领悟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精髓。
(三)载歌载舞,发扬传统
“羌族民间艺术中,歌舞是一个结合的整体,有歌才有舞,有舞就有歌。”羌族的传统民间舞蹈,除“布兹拉”有单面羊皮鼓和响盘做道具并为舞蹈伴奏外,其他舞种都没有乐器伴奏,舞蹈或以呼喊、踏地声为节奏,或边歌边舞,形式古拙,风格质朴。我们的课堂教学除了采用现有的羌族民间音乐做伴奏以外,采用载歌载舞的教学形式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通过羌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与民间现存的载歌载舞的形式巧妙对接、传承民间传统表演形式的同时,确实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促进了学生的认知,对我们的教学自然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学以致用,加强创作
通过民间舞课堂循序渐进地学习以后,我们还启发学生将羌族民间舞蹈风格性、技巧性、表现力与自己所学的舞蹈编导知识进行再组合,甚至创作舞蹈作品,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这不仅是对羌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习与实践的相辅相成,更是继承和发展羌族民间舞蹈最直接的一种手段。当然,这一创作是双方的,是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博采众长,既有“结合”又要“发挥”,既要“吸收”又有“创新”。通过这样的创作互动,我们可以编写出体系更为科学完整的羌族民间舞蹈教材,创作出更多、更好、更受观众青睐的羌族舞蹈作品。同时,还能更深入地研究、探讨羌族民族民间舞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护传统的羌族民间舞蹈文化遗产,以此推动羌族民间舞蹈的全面发展,让羌族舞蹈这颗闪烁的明珠放射出更灿烂的光芒。
羌族民间舞蹈是羌族人民群众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和历史进步的标志,又是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它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精神价值,蕴含着大量尚待开发和破解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先进文化的基本动力。在提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追寻民族民间舞蹈“向何处去”的今天,如何将羌族民间舞蹈艺术丰富的动作形态、传统的表现形式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传承下来,如何在教学理念、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和科研创作上进行创新,并将传统民族文化渗透在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使羌族民间舞蹈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传承发展羌族民间文化的一股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本土民族中职学校舞蹈教师一直思索和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还将不断努力,不断探索,让羌族民间舞蹈长盛不衰、魅力永驻。
参考文献
[1]陈兴龙.羌族萨朗文化研究[J].四川民族出版社,2010.
[2]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四川卷)[J].中国ISSN出版中心,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