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教学在小学Scrath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10韩懿纯
韩懿纯
摘要:项目式教学所属探究性学习方法之一,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可转变课堂授课方式。本文对项目式教学简单介绍,并对其在Scrath课程当中的应用流程加以说明。
关键词:项目式教学;小学;Scrath课程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Scrath课程主要利用编程,完成游戏或者动画等设计,培养学生软件的操作技能。教学过程,使用项目式教学可将项目作为载体,讲授技能,辅以全过程评价,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培养其综合能力。
一、项目式教学概述
项目式教学基于教学目标,以信息技术概念、原理等作为核心,引领学生探究问题,并解决,在反复的尝试和修正过程,完成新知的构建和学习。其在Scrath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合理设计探究项目,将学生视为课堂主体,以鼓励、引导等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二、小学Scratch课程教学中项目式教学的应用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基于项目式教学的Scratch课程,需要为学生呈现出切合课程的任务的情境,任务主题范围宽广,既可是故事和游戏,也可以是艺术创作,目的为带领学生实践学习,发现问题。同时,还需注意任务的设置难度不可过大,防止课程周期过长,对学生课程学习兴趣造成影响。在项目教学中,可将各个任务加以分解,为学生每节课设置不同情境,以确保其任务完成效率,切忌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导致其认知压力增加。
比如:六一儿童节即将来临,可为学生设置动物表演节目,小猫作为节目编排者,分别将才艺展示情境加以分解:第一课时,设置为“魔术表演”,表演者小猫,第二课时设置“翻跟头表演”,表演者小猴,第三课时设置“唱歌、跳舞”,表演者小马。情境设定结束之后,组织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按照授课内容,合理设计探究项目。例如:可就座位变化方式使用“扇形”、“圆形”等方式,展开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展开交流,共享智慧。
(二)划分小组,制定计划
先带领学生观看作品,之后使用文字将各个角色动作记录下来,以小组讨论形式,共同确认问题,明确信息需求,结合学生特长,制定组内学习计划,保证各角色的分工明确。结合各动物表演情境,选定《两只老虎》作为伴奏音乐,小组人员共有三种分工:第一,剧本设计,主要负责故事情节以及剧本的设计工作;第二,美工人员,主要负责背景、角色等选择;第三,脚本设计,主要负责角色表演的设计。
(三)合作探究,规划设计
探究学习过程,教育者应善于运用提问策略,为学生设计开放性问题或者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利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共同查找信息,解决问题。编程环节,若学生思路不清晰,可尝试罗列“游戏功能”,之后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运行程序,对游戏效果加以观察,优化设计思路。合作过程,还可使用“5W+1H”策略,若以“小猫表演”为例,Why代表变魔术才艺;What可通过设置,实现小猫表演过程“忽隐忽现”的效果;Where代表剧场场景的设置;When代表表演时间、效果的设置;Who代表从小组当中选定成员完成角色的设计任务;How代表使用的脚本代码。通过上述流程,选定对象和操作,提出问题,测试学生作品,并反馈信息,师生共同研究问题,制定决策,将设计加以优化。
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出“做中学”这一理念,基于学生兴趣展开活动设置。学生兴趣也是其探索知识的动力。和其他类信息技术不同,Scratch编程需要对整个项目展开规划,在不同学习阶段,渗透程序设计观念,引领学生从“顺序执行”这以基础入手,逐渐过渡到“重复执行”方向,最后为学生创造“执行条件”让其运用所学,完成复杂控制结构组合设计。特定程序的设计,学生需经历多次修改,因此,利于制作過程学生结合问题深度思考,从表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四)成果交流,科学评价
项目式教学,评价方法也需结合教学方式灵活调整。基于三维目标,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通过内容评估、信息查找等,对教学过程展开分析和总结,及时评价,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效果。评价要素的合理设计,可对评价过程起到辅助作用。在本课中,评价要素主要有以下几点:运用模块指令表达主题能力、角色和场景情节相符程度、音乐与主题的风格相符情况、画面色彩的协调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等。并对学生参与项目学习活动过程技能的掌握情况展开评价,如:掌握Scratch编程背景选择和角色的增添、移动角色、定位角色、使用侦测创作故事、利用新建变量、程序指令展开变量计算、使用广播创作故事等。
结束语:总之,通过项目教学,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多个学科的融合,使用各类信息技术展开课程学习,收集、加工、处理信息,提高学生信息处理、问题解决、合作学习等能力,高效构建Scratch学习课堂。
参考文献
[1]万诗强.计算思维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Scratch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9(18):47-49+86.
[2]孙燕.STEM教育在小学科学课程中的融合[J].教育科学论坛,2018(32):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