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闲暇体育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影响分析
2021-09-10张梦杰
张梦杰
高校应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增强大学体育的延续性。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参与闲暇体育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大学生闲暇体育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总结如何发挥闲暇体育运动的价值,即营造体育运动的氛围、增加体育运行的频率、增加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丰富体育教学活动。
现阶段,高校许多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这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的人才培养工作。高校应该引导学生利用闲暇的时间,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这样不仅能强健体魄,还能舒缓他们内心的焦躁情绪,促进他们健康发展。
1 影响大学生参与闲暇体育的主要原因
第一,主观因素。(1)体育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的兴趣能影响人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和积极性。(2)体育理论知识和项目掌握的情况。如果大学生没有掌握体育项目的技巧,将打击他们的参与的积极性。(3)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理念。这与大学生的个人习惯和体育观念有着直接联系。(4)大学生自身身体素质。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能优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第二,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缺少充足的设施、运动氛围不足、缺少系统的组织、闲暇时间不足以及其他因素。
2 大学生闲暇体育对学生健康的促进作用
体育锻炼具有集体性的特点,大学生进行集体锻炼,能有效地化解或者转移内心的压力和负面情绪,获得轻松愉快的生活環境,并且能优化自身的身体机能,提高身体免疫力。第一,缓解心理压力,调节心情。现阶段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活节奏快,面临着竞争和就业的压力,所以有时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情绪。而闲暇体育锻炼能有效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调节大学生的情绪。第二,产生良性的情绪循环,积极应对不良情绪。闲暇体育是大学生自主参与的活动,在活动中他们精神愉悦,新陈代谢的速度加快,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情况,能强健体魄,增强大学生奋勇前进的力量。
3 如何发挥大学生闲暇体育的价值
3.1 营造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
高校应该提高对闲暇体育锻炼的重视度,在校园范围内营造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增强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首先,应该开展积极的宣传工作。比如定期举行讲座或者座谈会,优化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使其在潜移默化间加强对闲暇体育锻炼的认识。其次,号召学生会、团委以及社团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导他们协助学校开展健康的体育锻炼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活动氛围。最后,举行丰富多彩的趣味体育活动,降低体育活动的准入门槛,增强整体的趣味性,这样能增强其参与闲暇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使其养成健康的习惯。在高校的助力下,大学生能养成闲暇体育锻炼的习惯,保障身体和心理健康。
3.2 增加体育竞赛的举行频率
大学生具备一定的拼搏意识和竞争意识。高校应该以此为切入点,定期举行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活动,增加他们参与闲暇体育锻炼的概率。高校采用这种积极的方式,能让大学生在竞赛的过程中释放他们内心的负面情绪,使他们的身心得到放松,充分享受到体育锻炼的愉悦感。同样,因为体育属于集体性活动,大学生与队友们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奋斗,能增加彼此的羁绊感,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在闲暇体育运动中大学生能够重拾信心,冲破内心的阴霾,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比如,高校以学院为单位举行篮球比赛,在体育活动中队员们拧成一股绳,共同向冠军进发。他们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释放,并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3.3 加大资金和物资的投入
要想增加体育活动举行的频率、丰富体育活动的内容、增加体育对健康的价值,就应该加大资金和物资的投入,为闲暇体育的发展进行助力。首先,高校应该为体育类社团以及俱乐部提供一定的资金助力,为其配置一定的体育训练道具和活动素材,加强基础设备建设的水平。其次,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构建联系。这样能借鉴他们举行体育活动的优秀成果,并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加强活动的宣传效果,有效缓解体育活动资源不足的情况。最后,科学制定体育场地使用规划,提高场地的利用率。大学生在社团和俱乐部的影响下,能逐渐提高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增加参与闲暇体育锻炼的频率。
3.4 丰富体育教学的模式
高校在规划体育锻炼单元时应该提升整体的多样化程度,确保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兴趣。同时,应该树立创新意识,定期发掘新的体育项目,保障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此外,高校的老师应该树立与时俱进的思想意识,不断改变体育活动的组织模式,确保能带给受众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逐渐树立体育锻炼的意识,把体育课堂和闲暇时光构建联系,这样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增强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大学生在闲暇时参与体育活动,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释放内心压力,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能保障自身的健康。高校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体育锻炼机会,促进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高校老师应该紧紧把握时机,举行多样化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沉浸于体育活动中,提高他们对体育的认识。
(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桂林洋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