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及创新探析
2021-09-10肖辉
肖辉
摘要: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慢慢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具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因此高中物理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通过合适的教学方式,把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基于此,以下对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及创新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
引言
在长时间的实践中发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能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物理观念,可以让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所以教师要将其重视起来。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没办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培养,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改变教学方式。
一、变革更新教学理念,实践指导
高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教师口头的叙述是难以引起学生注意力的,虽然在一堂课之中能够让学生形成表层的印象,但经过一天或一个周之后,就会遗忘。学生物理基础知识所以较差,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具体的物理实践活动较少。通过了解发现,很多的物理教师为了赶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在整个学期的物理课上,学生上过的物理实践操作课少之甚少。对于抽象的物理概念片面的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死板的运用教材,学生枯燥的学习。这要求教师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理念,用新型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设计的每一教学活动都要切实符合学生创新创造力的发挥。比如,当教师在将界物理知识圆周运动的知识点时,就可以利用先进媒体技术,希沃白板或视频,来展示木头制成的汽车和铁制成的汽车在平滑过程中做匀加速运动。这样的教学方式就能够极大地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视频中感受又在操作中实践,学生的情感体验满足了,自然,学习效果不会差。
二、设置导向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是核心素养下教育工作者们非常重要的任务。学生只有具备主动思考的意识才能将老师传递的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将其变为自己脑海中储备的知识。高中物理老师们不仅需要为学生创设趣味性教学环境,还需要注意在课堂上设置导向性问题,借助导向性问题激活学生思维意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独立面对各种知识带来的挑战,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举例来说,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本章节教学中,老师可以围绕本章节教学目标,重点引导学生物体做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应该具备的条件,让学生清楚知道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本质区别,促使学生带着疑问开展本节课的学习。老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曲线运动和直线运动的动画播放给学生,学生在观看中可以明白物体竖直方向的运行和水平方向的运动互不关联,加深对物体运动独立性的印象。接着老师可以向学生演示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物理实验,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独立思考运动合成与分解之间的关系,设置以下问题如“同学们,你们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知道分运动和合运动在所用时间上存在何种关系吗?结合本次实验现象你们可以总结分运动和合运动两者的概念吗?”上述具有导向性的问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来提升自身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该模式的教学与核心素养教学要求相符,可激活学生思维意识,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性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注重对学生的过程引导,启发教学
结果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已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注重结果的同时更要注重过程的评价。针对此,教师具体的做法是,在物理问题的创设过程中,难度不可太大,以至于超出了学生现有阶段发展水平。当然难度也不能够没有,因为没有挑战性的物理活动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开拓,同时还会让学生沉迷于教师的答案,不愿主动思考。为了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师就要注重对学生的过程引导,比如,学生在发挥自主性的时候,教师在旁要注重方法引导,要提前预设问题,预设答案。要教会学生怎么样通过元认知去找到最适宜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启发过程之中,发展学生思维,提升能力。
结束语
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核心素养下非常重要的问题。新课程改革下的教育工作者们需要秉持生本课堂理念,落实立德树人具体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在核心素养下要将自身教学经验与教育精华相融合,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增強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物理学科教师就需要严格按照现代化教学改革的要求,立足核心素养积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物理学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徐井华,张勇,汉语.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方法及创新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20(06):94-95.
[2]孙冰.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0(10):12.
[3]徐大彬.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谈核心素养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J].新教育,2019(32):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