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法之精妙,承中华之瑰宝
2021-09-10王睿
王睿
“三尺生绡作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中来。”
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生生不息。它亦是坚实铁坯,经得起烈火灼烧,千锤百炼,誓死不屈。有人说:“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在科技蓬勃发展、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如何让传统文化更好地延续,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
而在今日,在陕西师范大学的皮影剧社,一场师徒传承正在悄然进行,中华文化瑰宝中一颗闪亮的明珠——皮影艺术,正在35位非遗传承人的教导下,缓缓走进学生们的视野,揭开古老艺术神秘而惊艳的面纱。
皮影,作为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拥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纷繁的制作表演技巧。在过去,每到夜幕降临时,演艺人们就会在街巷广场撑起白幕,敲起鼓,奏起锣,拉起二胡,在灯光中映出缤纷的大千世界,在唱词中道出人间的悲欢离合。
很早以前,我就对这些在历史风沙中沉淀至今的传统艺术倍感好奇,如今陕师大皮影剧社带来的这次机会,我自然不会错过。于是带着满腔的热情,我进入了刘满仓老师带领的演绎小组,开始了皮影艺术的学习。
教导我们的刘满仓老师,在2018年入选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他是甘肃省通渭县皮影戏,也是通渭影子腔的传承人。刘满仓老师精通皮影的制作、操纵以及各类打击乐,可谓是将皮影艺术真正融入了自己的血液和生命,用一生的时间去发扬和传承这门手艺。能够得到如此优秀的老师的指导,实在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课程一开始,刘满仓老师首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究竟何为皮影,让我们自己尝试通过近距离观察、触摸、操纵来对这个从未接触过的文化艺术做一初步了解和认识。在此之前,我只知道皮影是通过手艺人在幕布后操纵连接皮影的木杆来实现演艺的,而对于皮影的制作原料、皮影活动的原理却是一概不知。正如我认为皮影是彩色纸缝制而成的错误印象一般,有许多专业科学的知识都是通过刘满仓老师的悉心讲述才得以纠正与传递。通过他的讲述,我才初次了解到,皮影其实是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灯光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表演,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也正是通过自己尝试着触摸与操纵皮影,通过自己握起鼓棒尝试敲击暴鼓,我们才真正深刻了解到这个起源于千年前的,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传统文化,为何会被称为中国民间艺术的“活化石”。而后,刘满仓老师又向我们介绍了将要学习的影子腔历史以及曲目《坐越国》的内容梗概——讴歌了一位女子苦苦追寻夫婿并终于夫妻团圆的凄婉且忠贞的爱情。最后,老师向我们一一介绍了皮影制作方法、皮影操作技巧和打击乐乐器。
皮影制作过程是:首先,将皮子泡制、刮薄、磨平,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谱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上颜色。雕刻时,一般都用阳刻,有时也用阴刻。绘画染色讲究女性发饰及衣饰多以花、草、云、凤等纹样为图案,男性则用龙、虎、水、云等纹样为图案。忠良人物为五分面,反面人物为七分面。人物造型与戏剧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低的有10厘米左右。皮影人的四肢和头部是分别雕成的,用线连缀而成,以便表演时活动自如。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纵,艺人手指灵活,常常玩得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绝妙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演皮影的屏幕,是用一块一平方米大小的白纱布做成的。白纱布经过鱼油打磨后,变得挺括透亮。演出时,皮影紧贴屏幕活动,人影和五彩缤纷的颜色真切动人。通过老师的详细讲述和自己在网络上查阅的相关资料,我也终于第一次对传统民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现在回首,相比于第一天借用乐器时的迷茫混乱,如今我已经能够自信地叫出暴鼓、锣、镲、钹的名字了。
在还未开始课程之前,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忐忑。毕竟对于我们这些空有一腔好奇而完全没有美术、乐理功底的初学者而言,教与学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分别尝试体验了皮影操作、打击乐和唱腔之后,我们深切地预料到了未来课程中将会遭遇的困难,并难以控制地产生了退缩的情绪。刘满仓老师在得知我们都是零基础后,迅速做出调整,简化了原本既定的曲目,选择让我们从最基本的技巧开始学起,打好入门的基础。正如刘满仓老师所说:“人只有先学会了一加一,才能学会二加二,只有先学会了走,才能學会跑。”
于是,在刘满仓老师的鼓励与悉心指导下,我们的课程顺利地开始了。我分到的乐器是打击乐中的暴鼓,因为曾经有过在学校鼓号队中打击军鼓的经验,所以最开始信心满满,认为西方乐器与中国传统乐器应是大体相同的。在看老师演示时,也并不觉得有多么困难,心中暗想,对于自认为节奏感很好且有着充足经验的我而言完全不在话下。而当自己实际上手操作时,便不得不感慨自己的愚笨和老师的灵巧。
当双手握着两根竹制的纤细鼓槌时,我便无法灵活地操纵手腕去击打鼓面,鼓槌的落点不是飘出鼓面,就是碰撞在一起发出清脆的响声。和军鼓不同的是,暴鼓击打后能发出声音的部位仅仅只是整个鼓面的最中间一小部分,在迅速的击打过程中,实在是很难保证落点的准确。在多次尝试未果后,我前去向老师请教技巧。刘满仓老师教学与学校老师有很大不同,不是只讲理论,而是言传身教。通过老师多次的演示,我渐渐掌握了要领,并且在不断的练习中摸索出技巧,终于打出了入门级别的节奏。
后续的课程中,即便大家的课程与老师的空闲时间很难调和在一起,我们仍旧克服万难,聚集在一起练习表演曲目《坐越国》。在一个月的学习和练习中,我们小组成员之间,组员与老师之间逐渐磨合,不仅建立了友情,更能默契地配合在一起。最终汇报演出的圆满成功,正是这一点的最有力证明。
在加入皮影剧社并参加了这次的学习演出后,我终于将对皮影艺术的好奇转换为了了解后的热爱。然而,纵使皮影文化拥有如此宽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它的魅力却仍鲜为人知。同京剧、民乐等传统文化一样,皮影艺术也同样面临着传承难、受众少、后继无人的问题。
我深知一些传统文化很难被当今大众关注,正如偶尔翻到戏曲频道时人们视线不会做过多停留而是马上换台,又如在听完皮影艺人的精彩表演后孩子们童言无忌的“不好听,吵死了!”,再如汇报演出时,观众因好奇感消退而在表演还未结束时纷纷离场。这就是传统文化传承面临的现状。
当我仍满心喜悦地坐在台上表演时,当我仍期待着观众会全身心投入观看时,台下却逐渐传来嘈杂声。“啊,原来台上可以听得这么清楚啊”,竟是我下台后至今清晰的感受。欢喜之余,尽是凄凉。
正是因为切身地感受到了这份不被热爱的无力感,所以目睹到观众在表演过程中一波波从眼前离开时,内心是说不出口的无奈与悲哀。看着演出结束后甚至不及开场时一半的人数,默默地举起手机拍下了那些早已无余温的被撞得歪七扭八的座椅。我也许本想写些什么的,关于人性的凉薄,关于传统的遗失。可最终,我还是删掉了那些所谓“罪证”,毕竟与其在網络上散播负面言论,不如仔细思考传统文化的春天究竟在哪,传统文化究竟要如何改变才能跨过这道时间给予的坎……
事情的一切缘由是不得不从本源来寻找答案的。在亲身观看并学习了皮影艺术后,必须要承认的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十分关键且致命的缺陷便是难以有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传统文化的教学与继承几乎都是通过传承人的言传身教,而这种一对多,甚至一对一的教学效率自然是不高的。再加上传统文化本身深厚的底蕴使然,不沉心钻研几年的工夫,是根本难以领略其精髓的。所以这种低效的教学与长线的学习,使得很多新人望而却步,也使得手艺人队伍难以快速壮大。另外,传承人在教学中多使用方言,对于许多技巧也只是经验,熟能生巧,而很难有系统的理论教学,那么这对于新人的学习而言更是难上加难。
最后便是传统文化的内容问题,从古流传至今的传统文化其深刻的内涵自然不必怀疑,但究竟为何难以被现代群众接受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自然也有现代社会泛娱乐化和人们心境日渐浮躁的情况在。那么究竟如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群众共同融合发展下去呢?传统文化真的要为了迎合现代大众的审美而做出妥协和退让吗?就如同制作动画片中角色的皮影,只为了增加儿童受众面,这种行为是传统文化最终不得不面临的唯一选择吗?
于我看来,答案是否定的,若为了迎合一部分大众而将传统文化低俗化、娱乐化,那么这场革新从一开始便偏离轨道了。但这终究只是个人之见,传统文化究竟要何去何从,是一个极其复杂与长远的问题。如何协调好双方的态度,融合地将传统文化继承发展下去,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
只愿在百年后的都市中,仍能瞧见街巷中撑起的一席白布,孩童们围绕着那方寸之地,静静地听灯影后那手艺人将千古的故事娓娓道来。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卓越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