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发展背景下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探究
2021-09-10范美艳杨柳许斯诺
范美艳 杨柳 许斯诺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出“要积极推进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努力适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所呈现的人才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毕业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在此背景下,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成为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自2010年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启动啦啦操项目以来,其发展势头迅猛,2014年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和教育部学生体育协会联合成立全国啦啦操委员会(CCA),啦啦操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推广。目前,CCA已陆续在全国建立了11个“全国啦啦操示范区”和49个“全国啦啦操实验区”,建设了150所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学校和900余所全国啦啦操实验学校,还在全国一二三线城市,分批建设起近3000所啦啦操俱乐部和社会培训考级中心,考级点全面覆盖31个省市自治区。与此同時,全国高校也相继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校园啦啦操课程及啦啦操队伍,使啦啦操成为当前高校尤其是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炙手可热的课程内容和最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但从当前啦啦操课程开展现状来看,啦啦操专项人才的培养无法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标准和人才培养的模式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面对当前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高技能啦啦操专业人才需求的快速增长,探索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势在必行。
1 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基于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普通本科高校将培养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目标,不仅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能反映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本质属性。“应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强调理论应用于实践,突出能力要素。因此,培养啦啦操应用型人才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衡量目标,强化啦啦操课程的实践实训教学体系,重视应用研究,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以“转型发展”为突破口,培养基础扎实、技能突出,具备基本的裁判工作能力和编排能力,能够胜任表演团体、学校、健身俱乐部、社区等从事表演、教学、训练与编导工作,具有健全人格和明显社会竞争力的高素质啦啦操应用型人才。
2 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
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啦啦操应用型人才是目前很多高等体育院校面临的共同问题。吉林体育学院是吉林省唯一一所高等体育专业院校,以培养适应体育事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在啦啦操课程建设、学生实习实训以及啦啦操教学实践改革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指导的学生在全国重大赛事以及世界赛程中均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结合吉林体育学院在啦啦操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和实践,研究探索提高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2.1 更新人才培养理念
人才培养理念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起始条件,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是关键。围绕学校应用型的办学定位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把握体育艺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方向,结合吉林体育学院的特色优势,以“课程思政”改革为抓手,形成了以“博采体育之长,突出艺术特色”为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校外社会实践第三课堂相融合的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在进一步明确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内涵的基础上,将啦啦操课程体系建设、多样化实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协同推进,力求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高技能的啦啦操应用型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重技能、强表演”的人才培养理念。
2.2 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重技能、强表演”的人才培养理念,啦啦操课程体系建设应突出理论、技术的系统性、应用性和先进性,结合吉林体育学院自身优势特色,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思政教育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啦啦操课程体系。
针对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啦啦操课程内容的设置要根据当前社会对啦啦操人才的需求,深入挖掘啦啦操的竞技性、表演性、健身性、娱乐性和教育性功能,拓宽专业口径,不仅扎实做好啦啦操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教学,还要在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上进行进一步的延伸和提高,形成能满足学生、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创新性教学内容。专业的技术技能仍是当前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指标之一,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在掌握啦啦操基本动作、成套动作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啦啦操创编和表演能力,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自编或分组创编成套动作或组合,组织集中式的教学表演比赛,为学生毕业后能够多渠道、多方向发展,满足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打下基础。此外,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利用好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着力打造创新性的线上和线下融合课程。吉林体育学院在课程建设上获首批吉林省校企合作啦啦操立项建设课程,录制了啦啦操在线课程,努力打造啦啦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 “金课”。
在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体系上,根据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以赛代练、以赛促学、以演代考”的专业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模式,激励学生不断加强啦啦操专项技能学习,重视啦啦操基础知识、舞蹈编导、啦啦操竞赛规则等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灵活运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 推进多样化实践教学改革
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以应用型运动健康服务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实践中形成并构建了多样化的“四模块两结合一突出”的全程式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包括课程基础实践、第二课堂、学科竞赛等实践模板,同时强调课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大学四年课程教学的始终。因此,啦啦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根据社会需求推动啦啦操专业课实践教学改革,开设啦啦操主项、副项提高课程以及必修课程,实施“以赛代练”与“以演代考”的课程实践部分与结课成绩的评定,全方位发展学生的啦啦操运动技能,更好地满足就业市场的需要。同时,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团活动、社会调研、知识竞赛、创新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搭建的第二课堂,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兑换学分,为不同来源的学生制定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方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使学生达到学校、企业等用人单位对啦啦操人才的需求和标准,具备从事啦啦操工作所应有的技术和能力,学生的实习实训是一个关键环节。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可以通过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可以通过校外实习参观、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强化对校内所学啦啦操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查缺补漏,并在实习单位安排的实习导师指导下,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学生身份到教师角色的转化,增强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而有利于解决啦啦操学习与就业用人岗位相脱节的矛盾。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对啦啦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完善。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的理念,不断优化啦啦操教师队伍结构,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帮扶制,重视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的建构和落实;有计划外派啦啦操教师进行技能培训和学术交流,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不断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和教学研究能力的提升;不斷完善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同时,大力鼓励学校教师走进学校、企业等用人单位,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充分了解啦啦操用人单位需求,提高教师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使他们亲身体会吸收一线的经验补充到教学中来,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进而培养出专业技能高、综合素质强的多方位人才。吉林体育学院现有啦啦操国际级裁判1人、国家级裁判3人,中国啦啦操金牌导师4人,银牌导师1人,10人次获吉林省知识更新工程啦啦操骨干教师培训称号。
2.5 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啦啦操人才的有效途径。近几年吉林体育学院表演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的就业意向,努力打造学校和企业“双元化”的合作育人模式,以校企合作的形式构建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训基地,有效提高了啦啦操专业人才的综合职业能力。依据企业岗位需求和用人标准,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啦啦操技术技能,然后去企业俱乐部体验现场实际操作,甚至在毕业实习阶段长期入驻健身企业,轮换岗位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企业也会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培养学生专项技能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能力。学生通过不断地积累和体验各种教学训练与经营管理工作,逐渐明确自身工作优势和就业意向,为个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一种双赢的培养模式。
3 啦啦操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践效果
近年来,吉林体育学院表演专业实施教学改革,在课程建设上获首批吉林省校企合作啦啦操立项建设课程,录制了啦啦操在线课程,努力打造啦啦操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的 “金课”。近三年学生参加的啦啦操各类国际、国内比赛与表演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其中国际级啦啦操比赛获冠军3项,亚军2项,国家级啦啦操比赛获冠军26项,亚军6项,季军4项;2019年全国体育院系大学生第三届体育艺术节舞蹈类参赛作品获金奖,教学成效显著。同时,我校作为吉林省啦啦操推广委员会推广单位,2017年与长春市教育局合作公益培训,针对长春市99所中小学,培训了四场近1000多名中学啦啦操指导教师,以吉林体育学院辐射全省大中小学,并迅速普及与推广,带动长春市体育教育工作大力发展,这也是高校主动服务吉林省经济建设的具体表现。
(作者单位:吉林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