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运动训练协调分析
2021-09-10徐德银彭召方史伟
徐德银 彭召方 史伟
体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科目之一,在社会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运动训练作为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两种重要手段,要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我国的体育教育曾走过一些弯路,教学形式较为单一,体育活动开展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从事体育教育的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把体育课程教育和体育运动训练同步推进,增强学生体质,重铸学生精神。
1 体育课程教学与体育运动训练的基础概念
1.1 体育课程教学的基本概念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体育课程的重要性也在显著增加,体育课程教学是具有普遍性的一种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教材中的理论简单了解体育运动中的常识和体育技巧。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运动观念,养成运动习惯,培养运动精神。
1.2 体育运动训练的基本概念
体育运动训练注重学生个体的体能提升,体育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为其规划科学合理并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案。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让学生明确训练方法的科学性,了解自己身体的基本状况,从而达到提升学生体能和运动技巧的目标。
2 体育课程教育与体育运动训练协调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2.1 教师团队整体素质有待提升
在分析过体育课程和体育运动训练二者的基本概念后,可以清晰的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点。但从我国体育教育的现状来看,一部分教师并不能很好的区分二者的概念,所以在教师进行体育教育时,很容易简单地将二者对立或者混为一谈。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教育的从业人员相对于其他科目的从业者较少,更少有资质的体育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科学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无法适应目前的教育现状。
2.2 体育运动活动过少
由于先前素质教育还未普及,学校管理人员对学生文化课成绩的关注远远多于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所以学校中体育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无法满足基数日益增长的学生的基本锻炼需求。学生在平时逐渐丧失了体育锻炼的兴趣,在学校举办体育类竞技活动,诸如运动会、跳绳大赛、羽毛球比赛等,学生提不起兴趣,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仍不能对体育课程产生足够的重视,身体素质及体能、运动技巧始终得不到提升。
2.3 缺乏评价机制
体育教育是综合型教育,但一部分老师只关注学生体能测试的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特色,合理利用体育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将体育课程教育和体育运动训练两者做到合理统一,保留其独立特殊性,再有机的融合起来。在体育测试中,应该对学生各方面进行综合测评,完善测评机制,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度。
3 推动体育课程教育与体育运动训练协调发展的方法
3.1 健全教师观念
当前体育教师在进行教育活动时,教学方法单一,没有具体规划,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真正有效的学习到运动相关知识,对教学内容不认真,敷衍了事,容易在自发运动时受伤。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适应教育改革的趋势,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改善教育模式,明晰体育课程和体育运动训练的异同,二者搭配,通过体育课程教育帮学生的身体素质打基础,让学生明白正确健康的运动方式,再通过体育运动训练帮学生提升体能,做学生的引导者。
3.2 扩建师资队伍
在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基础。体育教师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学校应扩大体育教师的规模,注重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有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运动、喜欢运动、健康运动,同时老师也要对课程加入自己的理解,自主创新开发,为了在今后的教学生涯里可以自如解决学生问题,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綜合素养。
3.3 增加体育活动
现在的体育活动较少,学生学习项目固定,时间久了就会有枯燥乏味的感觉。学生经常重复一种活动,会渐渐丧失对运动的兴趣,失去活力。健康的运动可以加快学生的新陈代谢,提高学生的思维活力,帮助学生释放压力,让学生以一种更积极阳光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生活,让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精神状态。增加体育活动,可以更大限度地保持学生对运动的新鲜度,根据学生兴趣不同,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活动项目,老师在旁逐一指导。体育活动的多样性可以使学生维持对运动的兴趣。再将基础教学和素质提高相结合,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4 结束语
本篇文章通过分析体育课程教学和体育运动训练,也对体育教育现状进行了一些分析,体育活动应增加,教师整体素质应该提高,体育考核的评测制度应全面化,综合测评等,这些硬件条件和文化软实力的完善,都能进一步推动体育教育的发展,帮助学生强健体魄,构建良好的精神世界,最终达成素质教育的目标。
(作者单位:贵州医科大学运动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