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安全与运动兴趣
2021-09-10宁栋
宁栋
近年,笔者根据自己多年小学低段体育教学经验,在“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框架下,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认知水平,依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中水平一的课程目标、学习目标、水平目标,对小学低段的体育教学进行了探寻与研究。笔者发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小学低段教学,应特别关注两个方面:运动安全、运动兴趣。
1 运动安全:底线与前提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小学低段体育课堂,运动安全是教学的底线与基本前提。小学低段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自控能力比较差,因为对学生加强安全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运动安全教育包括自我运动安全与他人运动安全两种教育范畴。
1.1 自我运动安全教育
小学低段学生,由于身体机能还没有达到完善阶段,无论对身体行为,还是情感意识,都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有限的认知水平也让学生无法分辨出运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从教案的设计,到教案的实施,都要加强对学生自我运动安全行为的预设与教育。
1.1.1 加强教育,提高学生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体育课堂及体育运动中,身上不戴小刀、铅笔等尖锐物体,防止摔倒扎伤身体;运动时,尽量穿戴运动服、运动鞋等宽松舒适的服装;有危险的地方不要去;危险的动作不要做:例如下楼梯时从多级台阶上跳下,从一楼走廊跳越花丛,在没有保护措施的情况下,攀爬肋木、云梯、攀爬墙等存在运动危险的体育器械。
1.1.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自我安全保护行为。每节体育课都安排一般性准备活动与专项性准备活动。在课的开始部分,进行腕、肘、肩、背、腰、胯、膝、腿、踝等身体几大关节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游戏;基本部分,田径、体操、球类、游戏等不同的运动项目练习前,有针对性的选做一些专项性准备活动和游戏;每节课结束前,针对不同教学内容,设计编排有针对性的放松活动和游戏。把安全教育具化到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运动,培养学生自我安全保护行为。
1.2 他人运动安全教育
小学低段学生认知能力普遍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对自己一些行为、动作,有可能对他人造成的伤害,普遍认识不足,所以应加强小学生对他人运动安全负责的责任安全意识教育:存在对他人容易造成伤害的动作不做,存在对他人容易造成伤害的游戏不玩,学会爱护同学,加强为他人运动安全意识,从而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团结友爱的交往能力。
比如,自然站立式做各种突发信号的起跑,30米快速跑,是小学生都非常喜欢参加的运动,在练习时,有的小朋友为了让前面的同伴起跑快一些,就会从背后推一下,虽然背后推人的小朋友想法是好的,但是很容易让起跑的小朋友摔倒,造成身体的伤害。在练习前,应预先加强教育,让学生明白起跑时从背后推一下,不仅不会让小朋友跑得快,还会造成小朋友的伤害,因此不要推起跑时小朋友。再如,跳短绳休息时,有些学生喜欢抓住绳子的一端,圆周式摇动,很容易打到身体周围的小朋友,应加以教育、制止;在跑步过程中,故意侧向、横向推挤、脚绊跑动中的小伙伴,也是危险动作,应加以制止……
只要是体育运动,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所以在编写教案时,应事先设计好安全预案;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得进行安全教育,让安全教育贯穿到体育教学的每个环节。
2 运动兴趣:呵护与激发
运动兴趣是促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小学低段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有一个重要关注点。运动兴趣,是学生参与运动锻炼的内在驱动力,分为先天性运动兴趣和后天性运动兴趣两种。
2.1 先天性运动兴趣
先天性兴趣是人类最原始、最纯粹的本能,最有可能发展成一种终生兴趣与爱好,并形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精神的最原始的物质基础。小学低段学生,其生理机能正处于发展的上升阶段,天性好动,对任何运动都充满了好奇。这份“好奇、好动”是小学低段学生的先天性运动兴趣,我們应当倍加珍惜,加强保护与强化,并在保护、强化学生先天性运动兴趣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后天性运动兴趣的养成。但先天性运动兴趣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稳定性很差,并且容易转移,甚至消失,因此珍惜、爱护、维护、强化学生的先天性运动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队列队形是小学低段体育教学体操版块的主要内容,“认识、乐意,学会、会做、体验”是小学低段体育学科队列队形教学的主要目标,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主,但有些学校的做法恰恰相反,面对刚刚升入小学的小朋友,进行队列队形的集中训练,使队列队形“军事化”。 单调、枯燥的队列队形练习,成了扼杀小学生先天性运动兴趣的第一杀手,“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就成了扼杀学生先天性运动兴趣的一个幌子。诸如此类的几十人、甚至几百人的大型团体操、队列跑操,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低段中,都会成为扼杀小学生先天性兴趣的罪魁祸首。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队列队形练习时,可以通过变化练习形式、改变练习方法,控制练习时间……小心翼翼保护小学生的先天性兴趣。
2.2 后天性运动兴趣
后天性运动兴趣的形成,更能持久的激发学生的运动参与意识,促进学生在运动实践中产生稳定、持续、美好的态度体验,逐步丰富、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感,从而塑造出勇于拼搏、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为培养学生真正“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必须激发和引导学生后天性运动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后天性运动兴趣的培养与建立,不仅要通过丰富运动形式、变换运动类型、增加运动游戏,降低或提高运动难度与要求等手段与方法,来增加体育课堂练习的趣味性,还要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对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的掌握学习,让学生在运动实践中,持续不断体验运动带来的成功与挫折、快乐与痛苦、兴奋与沮丧等不同的情感经历,从而形成勇于拼搏、越挫越勇的体育品德,塑造良好的体育精神。小学低段体育教学,应该把丰富运动形式、改变运动方法、增加运动游戏等手段,提高体育课堂练习的趣味性为主,以加强运动技能与健康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为辅,在保护好学生先天性运动兴趣的前提下,逐渐增加运动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慢慢的激发与引导学生后天性运动兴趣的形成,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中,构建一个强有力的支撑点。
(作者单位:杭州市卖鱼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