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放松内容化”视角下的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10徐晨露
徐晨露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中指出,一节好的体育课的基本标准是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复习成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其中“放松内容化”针对的是体育课的放松环节,这一环节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放松内容化”具体指持续3分钟以上、能自主完成的身体活动,是一堂完整的体育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学生运动过后,各个运动器官都处于疲劳状态,如果不加以放松,容易造成肌体损伤,导致运动能力下降。反之,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放松活动,不仅能缓解疲劳,减轻心理压力,而且能够提高肌肉的感知能力,加速恢复。目前很多体育老师都把教学重心放在课前准备和基本环节的开展上,放松活动一带而过。还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放松的重要性,却没有精心设计,千篇一律地做一些抖手踢腿的动作,不仅效果差,还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消极、倦怠的情绪。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解决策略:
1 专项性放松与趣味性设计相结合
【案例】在某次“加速跑”同课异构活动中,一位老师安排学生进行抖手放松,然后拍打背和腿部肌肉放松,学生大多应付了事,表现懒散;另一位老师则把放松活动创编成了游戏“击鼓操”,伴随着音乐节拍,学生有节奏地拍打着课堂中受力最多的小腿肌肉、肩部肌肉以及腰背部肌肉,学生的参与度很高,脸上还洋溢着笑容。
【解析】在新课改思潮下,体育教学的放松活动也愈发丰富多彩,形式上更多样化,内容上更具专项性。教师设计活动时应当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以及学生行为方式,进行动作的创编和练习方式的创新。
2 身体放松与心理放松相结合
【案例】环城小学施老师在后滚翻教学中,自编了“划小船”放松音乐操,跟随音乐缓慢地放松身体的同时,对本节课进行了小结。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施老师给予了适当的表扬;而对于动作掌握滞后的学生,施老师幽默地给他们讲述了自己小时候的笨拙表现,鼓励他们在不同水平的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進步与收获,从而消除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和焦虑。
【解析】运动中出现的肌肉疲劳可以通过放松练习、休息得到缓解,但出现的心理疲劳、紧张和恐惧,却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会对后续参加运动产生很大影响。特别是一些对心理承受能力要求较高的项目,譬如跳高、跨栏等。在练习过程中,动作无法完成或完成不好的同学,容易产生畏惧、羞怯的心理。因此,教师在练习中或整理放松时,要根据中学生学习动机不稳定、易受干扰的特点,注重锻炼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多正面引导、鼓励和关心,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提高学习自信心,消除心理障碍。
3 放松活动与练习器材相结合
【案例】一堂站立式跳远教学课上,教师利用绳子和垫子进行教学,准备环节和学练环节都很好地利用器材来辅助中心内容的开展,放松环节则将两种器材结合到了一起,垫上的绳操放松,激发了学生的练习热情,课堂氛围活跃。
【解析】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应当充分理解教材及动作要求,大胆革新,力求将放松活动做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器材紧密结合,做到一物多用,能够让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浑然一体。本案例中,绳子和垫子贯穿了整课堂的始末,教学效果显著。
4 集体放松与自主放松相结合
【案例】在低年段的翻爬练习教学中,上课教师在放松环节引入了儿童瑜伽,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基本动作和方法有了大致了解后,自主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然后闭上眼睛,伴随着轻音乐,轻轻地吸气、呼气,即“呼吸放松法”。
【解析】在放松活动中加入自我放松是有效的做法之一,因为只有学生自己清楚哪里的肌肉最为紧绷,统一好大方向后,让他们自由选择细节动作,这样可以有效地弥补集体放松的不足。
5 放松活动的独到性与系列化相结合
【案例】水平三的快速跑教学有四个课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了每个课时所突出的教学中心各不相同,出现了放松活动雷同的情况。四个课时均采用了小腿肌肉按摩放松法,重复感很强,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不利于动作水平的提高。
【解析】所谓系列化,就是要对主教材的每一个教学课时进行比较分析,再将几个课时的放松设计串联起来,从单一肌肉组织群到全身的肌肉群,从简单的单一动作到有效的组合动作,层层递进。
6 放松活动的花样性与安全性相结合
【案例】一次投掷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上肢的放松练习,采用了互背的方式。一个组的男生没掌握好平衡,摔倒在了地上,加上背上男孩的重量压在身上,倒地的男孩脸部和手部多处擦伤出血。
【解析】体育课中应时刻牢记安全无小事,应急预案要考虑全面。特别是快结束时,教师可能会忽视安全问题,没有强调放松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容易发生意外。
放松活动在部分教师眼中,只是用来维系课堂完整性的一个教学环节,这是不负责任的想法。每位体育教师都应该清楚放松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运动后让学生认真做好放松活动,使学生减少疲劳,尽快恢复身体机能。
(作者单位: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