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计算错误的现状分析及有效教学策略
2021-09-10张顺兰
张顺兰
摘要:计算能力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之一。但对于认知能力发展不一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在计算方面表现出来的能力也有着较大的差别,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认真安排。本文结合学生在数学计算过程中常见的错误,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计算教学有效策略,为提升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智力支持。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特征;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2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需要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布置教学任务,精选课后习题,这样才能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小学生的计算能力进行训练,同时也提升数学计算教学的效率。
一、小学生数学计算错误的现状分析
笔者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发现,能够准确、快速地计算对于提升数学成绩来说非常重要。在每次大小考试之后,笔者都会认真分析那些分数低的学生的试卷,发现他们出错最多的地方之一就在计算题上。如果这些学生能够在认真一些,那么他们的数学成绩会提升一大截。而如何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帮助学生提升计算结果的准确率,则是大多数数学教师都在竭尽全力去想的问题。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在经过前几年的学习后,一些学生的基础依然很薄弱,他们在考试时或者日常的课后作业中经常看错数字、抄错题目,忘记进、退位等等。出现上述现状的原因在于:
第一,基础性知识不够扎实。如在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公式时,都会涉及到小数运算,数值还不小。一些对小数运算过程中掌握不牢的学生计算出的结果是错误的。再如,很多学生在做“比的化简”和“求比值”两种计算题型时,他们会出现思维混乱的时候,从而导致计算结果错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在“比的化简”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没有搞清楚化简和求比值这两个概念,做题时只是模仿教材例题中的解法或者教师板演的过程,没有真正理解计算过程的基本原理。
第二,对运算算法理解不够。算法是解题的基本步骤,是计算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众所周知,小学生模仿能力强,他们在解计算题时经常是“依葫芦画瓢”,计算条件稍微有所变动,他们便不知所措。可见,他们并没有对算法真正的理解。如在常见的百分数应用中,会有“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百分之多少”此类的问题,学生如果不是真正地掌握算法,只会按照例题格式去计算,就非常有可能算错。
第三,运算技能掌握不熟练。现如今,随着学校的扩招,很多小学都采取了大班额的授课方式,但是教师一个人面对众多的学生,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无法将精力均分到班级中的每位学生身上,因而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进度,经常是教师讲到了下一个知识点,他们的思维还停留在如何理解上一个知识点上,运算的技能也就无法真正掌握,无法形成体系,始终达不到熟练的程度。这些学生在计算过程中就会有不小的压力,极易导致计算出错。
二、改进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重新整合处理教材,优化计算教学案例
2011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计算本应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数学的最大价值在于应用。计算教学不应该是一个枯燥的解题过程中,而应该让学生通过计算体验到生活中数学知识应用的魅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拥有超越教材教学的观念和能力,对现有教材内容进行充分研读和分析,改进和整合需要教学的内容,然后引入小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案例,让教材知识活起来,并将需要讲解的计算知识巧妙地融入到该情境中,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思考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比如,“百分数——折扣”这一知识点,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折扣的含义,计算教学任务则是需要学生在理解“折扣”的含义基础上,与百分数的应用建立联系,并正确计算结果,成功解决问题。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计算教学需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因此教材上有一个百货商城打折的图片,提供了小雨和爸爸对话的情境。笔者按部就班地依据教材内容执教第一个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折扣”与百分数应用之间还是没能清楚地理解和计算,脸上充满了疑惑。他们在课堂上的练习效果也不好。受该班学生课堂反应的启发,笔者在另外一个班教学前,先对教材上的案例做了一些改进,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同学们在和爸爸妈妈逛商场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商户稿促销活动呢?谁能说说他们都采用了哪些促销手段?很多学生都脱口而出“打折”。由此,笔者了解到学生能够了解打折的结果是商品的价格降低了。由此,借着学生的回答顺势引出了本课题——折扣。在此基础上,多媒体上呈现出一些商场打折促销的活动图片,然后让学生自由讨论其中的“八五折、九折”的含义。随后,笔者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结论,即商品打几折,就是指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紧接着,笔者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两个练习题,并在小组之间交流计算的方法和过程,以及这样计算的原因。目的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运用折扣的含义和意义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并从练习中提炼出原价、现价以及折扣之间的关系式,即现价=原价×折扣。同时在此过程中也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解题过程,掌握了多种计算方法。
(二)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生成过程,理解算理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基于此,在数学教育领域存在着这样一个观点,即“做数学”,该观点强调的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理解与反思的过程,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其提供动手“做”数学的机会,了解知识的生成过程,从而加深对算理的理解。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体积公式的含义,笔者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去发现圆锥体积公式形成的过程。课堂上,笔者提示学生试着将圆锥的体积同前面刚学过的圆柱的体积聯系起来,对比圆柱和圆锥的底和高,根据二者的表面积关系猜测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主、合作探究,并结合课前准备好的圆柱和圆柱的道具进行实验操作,最终成功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从而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成功地自主解决问题。
(三)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创新算法思维
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天资禀赋不同,在计算的过程中运用的算法也会有差异。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局限于一种算法的教学,而是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训练其发散性思维,尊重他们的个性特征,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不同的算法,培养创新意识,提升思维层次。
比如,教学“分数除法”这一课的内容时,笔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背景,即想要还给即将过生日的母亲包装一份礼物,但是买来的包装纸太大,想将其4/7平均分成2份。然后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其分成两份,由此引导他们展开探究。为了加深题目难度,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笔者让学生思讨论如何将这张纸的4/7平均分成三份,并指出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在计算的过程中,学生們出现了不同的算法,他们都想到了将除法转化成乘法做。并通过观察算式左右两边的变化,总结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用分子除以整数,但有时得不到整数商,因此通常将其转化为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的方法进行计算。此时,有的学生还提出,除数不能是0,从而得到完成的分数除法的算法法则。
(四)提供多样分层练习,提升学生计算实效
计算能力的提升少不了大量的练习。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设计练习题,结合不同学生的基础和能力,设计由难到易的梯度题目,做到分层练习,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逐步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同时还要注重习题的趣味性和开放性,融入更多的生活案例,让学生能够在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性,还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出现教师“画点”学生“连线”,教师“铺路”学生“爬山”的现象,为学生提供自主创新的机会,切实掌握计算策略,提高计算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数学计算能力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并将其列为小学数学日常教学的一项主要任务,借此发展学生的计算思维,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数学教师要统筹安排好计算教学实施的过程,跳出固有的认知、技能培养的框架,尊重每位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性计算,以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数学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杨亚萍.小学计算教学策略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
[2]蓝艺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06):51-54.
[3]蔡磊.小学计算教学的现状及其改进策略研究[D].黄冈师范学院,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