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课堂“源头活水”,让思维“开枝散叶”
2021-09-10李彩艺
李彩艺
摘要:初中生在生理特征和心理上的变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接受能力差异性明显加剧,继续在教学中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已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单班授课下的动态分层教学,指的是任教单班的数学老师,在无法实施“走班制”分层教学的前提下,尝试在单班授课下的AB分层教学,它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基础之上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教学模式。
关键词:动态;分层教学;数学概念;公式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5-300
数学概念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的差异体现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差别。所以,分层教学融入到数学课堂适应了不同层次学生发展,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一个班级的数学课堂采用“班内动态分层”教学思考由此产生。结合初一数学概念教学的一般过程,谈谈笔者在一个班级内实施“动态分层”教学的一些体会:
一、了解差异,合理分层建组
(一)分层建组,AB相背就座
学生刚进入初一的1~2个月内,是他们环境心理适应、行为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时间节点,而且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层次把握处于不熟悉的状态。所以,分层建组选在初一第一学期第8周第一次阶段性统测后。老师根椐成绩数据分析,全面了解班级学生情况后将学生分为A、B两层,他们背对就座,面向前后的不同黑板,一个课室虚拟了两个课室的结构。A层是学优生,学习好兴趣浓厚、接受能力快、学习主动性强,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自主、探索精神;B层是中等生或学困生,对知识一知半解或完全不懂,自主学习能力差,依赖性强,学习态度不专,学习兴趣一般。
在完成AB分层的基础上,分别将AB学生分成6个合作小组学习,每组4人左右。两个层次的学习在合作学习小组过程中进行互助探究,学生在小组间的力量团结、互助、力争、主动学习意识上表现突出,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实现了自我的“最近发展区”。
(二)动态分层,随时调整
对学生分层,坚持“动态分层,随时调整”的原则,有进步的可以“升级",退步的应“转级”。学生在成长过程是既有相对的阶段性,又具有稳定性的,而且它还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学生各层之间人数,也是一个相对变化的动态过程,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实际反馈信息,及时灵活调控学生的分层标准以及各层人数,使每个学生随时随刻处在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发展进取的变化过程,从而达到最优化发展。
二、针对差异,分类要求
从概念课总体上看,把教学目标分成两个不同的水平层次。B层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概念内容,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A层学生进一步拓展思维,在学习上有所创新,在能力上有所提高。
比如,在教学(a+b)(a-b) =a2-b2这个概念公式时,它的推导几何验证过程对于B层较难理解,理解能力特别差的学生根本就不能掌握。这时只要求让B层学生在代数形式推理中,感受平方差概念的特征并能掌握运用计算公式就可以了,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A层学生,则要求他们能从不同角度验证规律,能够画图验证(如下图),并解决实际生活应用题,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意识。
三、分层教学的实施
(一)分层备课授课
备课时分析AB层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这样AB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得到保持。同时,教学的教是为了各层学生的学。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考量,重视设计每个学生自主思索的平台,让每个学生能用数学的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比如:
B层:
1、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观察下列各式,它们有什么特征?讨论运算结果,你能用字母把这个特征表示出来吗?
(1) (x+1)(x-1)= (2) (1+2x)(1-2x)= (3) (3m+n)( 3m-n)=
A层:
几何法验证:在一块边长为a 的正方形纸板上,因实际需要在一角上剪去一块边长为b 的正方形,剩下部分的面积是多少?
方法一: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小正方形面积,即
方法二:割补法。可以把剩下的部份分割成两个矩形,然后拼成一个矩形来计算。得到新矩形的面积为
利用面积相等推得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二)分层练习
让不同层次学生针对各自不同的教学目标选做不同的练习。课堂练习既有面向全体的“合”,又有提优补差性质的“分”。同一练习内容可分层要求。练习分层,每节课设计的练习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B层学生重在基础练习,过好模仿练习这一关,鼓励变式练习或简单的综合练习,作为他们的附加题;A层学生得在具有思考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要求A层学生多思考、多练习,作为他们的课堂拓展或课后思考。比如:
B层练习:
1、小试牛刀,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
(1)、(2x+3)(2x-3); (2)、(2b+a)(a-2b);
(3)、(-x+2y)(-x-2y). (4)、(3a-5)(-3a-5)
2、想一想,判断下列计算对不对,如果不对应怎样改正?
(1)、(x+3)(x-3)=x2-6 (2)、(2a2+b2)(2a2-b2)=2a4-b4 (3)、(-2a-5b)(2a-b)=(2a)2-(5b)2=4a2-25b2 (4)、(1+7x)(-1-7x)=1-(7x)2=1-49x2
A层练习:
1、变式延伸
(1)、观察 (x+y)(x-y)(x2+y2);这个式子能用平方差公式计算吗?
(2)、观察(2+1)(22+1)(24+1)这个式子,怎么算?能用平方差公式来计算吗?
2、情景问题
小明同学去商店买了单价是9.3元/千克的苹果10.7千克,售货员刚拿起计算器,小明就说出应付99.51元,结果是正确的。售货员惊讶地问:“这位同学,你怎么这么神?”小明同学说:“我用了刚学过的一个公式。”为什么呢?你现在能算出来吗?
四、分層施教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教师的作用就是如何使每一个学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分层施教是分层递进教学中最关键、最难操作、而且也是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使不同层次学生能够异步达标。
在概念课的授课上初步形成了具体操作方法:在时间上,采用时间差AB分层施教。先A后B,或先B后A,没有授课的A学生预习,提前完成导学案任务单,没有授课的B学生继续完成上节课的练习。特别对于B层学生,在上课中要不断地给予特别关照和关注,采用种种暗示的方法。在当节新授课完成后的练习时间,采取先AB独立或采取小组互助练习,由教师巡回进行个别辅导。有时根据内容安排,实施AB互助练习。
参考文献
[1]锦文.班内分组教学的特点、模式和操作技术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1994(1)
[2] 叶琳,刘文霞.国外分层教学历史发展概况.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8,(03)第0l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