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研究(1)
2021-09-10陈丽娜
陈丽娜
摘要:3—6岁是幼儿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类接受教育的启蒙阶段,这一时期的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可塑性非常强,进而将绘本教学引入幼儿园教育当中,不仅能够丰富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与生活,还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效引导幼儿在学习和阅读绘本故事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收获成长,在形成良性绘本阅读循环的过程中,使幼儿从中收获受益一生的好习惯,奠定全面成长的坚实基础。
关键词:幼儿教育;绘本教学;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6-208
引言
绘本应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与讲述故事的方式,将教育内容与教育思想融合其中,产生触动和培养幼儿多元智能的教育目的,目前在学前教育阶段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相较于城市幼儿园而言,幼儿园不得不面对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部分幼儿家长对于幼儿教育缺乏重要性认识,片面认为幼儿园仅是“看孩子”的场所,对于幼儿园的实际教学水平也缺乏关注,因而导致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停滞不前,难以满足当前幼儿教育的发展要求。深入挖掘绘本资源,将其高效应用于幼儿园的教育环节,对于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幼儿园当前的绘本教育现状
绘本与普通的幼儿教育教材有较大差异,绘本中将诸多教育内容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进行呈现,因而导致很多幼儿家长无法真正意识到其教育价值。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园的教学活动设置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部分家长认为幼儿园要将更多的教育精力放置于“算数”、“拼音”等基础性的教育内容及活动中,也有部分家长认为应用绘本开展幼儿教育活动就是“讲故事”没有教育价值,这些错误观念的存在,使得幼儿园的绘本教育难见起色。部分幼儿家长认识到绘本对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在家庭环境中会买绘本进行家庭教育,但是却难免出现“重数量轻质量”、“忽视亲子阅读”、“重视知识教育忽视能力培养”等问题,将绘本教育等同于其他教育资源,在绘本阅读活动中将考察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作为绘本教育的评价标准,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体现出绘本教育在农村地区幼儿教育领域缺乏有效性的现实问题。
二、绘本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一)选择激发幼儿兴趣的绘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园的幼儿年龄比较小,他们比较感性,做事容易由着自己的性子,对自己喜欢且感兴趣的事非常主动,同时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一点参与热情都没有。借此,幼儿教师既要发现和把握幼儿的这一特点,又要在开展绘本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立足幼儿的喜好优选其喜欢且感兴趣的绘本,以使幼儿在兴趣的驱使之下主动参与到绘本的阅读和学习当中,促成绘本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幼儿对一切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对自己的身体。进而在挑选绘本进行阅读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幼儿阅读《肚子里有个火车站》这则绘本,使幼儿能够在好奇心的引导下,想要知道“肚子里的火车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并能够跟随故事去了解肚子中“小精灵”的工作“他们冒着被砸晕的危险拼命干活,想把这些食物统统装上火车,送到弯弯曲曲的隧道里去”,跟随被砸晕“小精灵”的梦境认识食物在人类肚子里的整个消化运转过程。在有效调动幼儿绘本阅读积极性的过程中,使其既从中感知故事的趣味性,又能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消化系统,助力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二)选择助力家园共育的绘本
家长是幼儿成长中的第一任教师,而且成功的幼儿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的相互配合、相互信任与相互支持,进而在努力构建家园共育合力的过程中,幼儿教师便可以在绘本辅助的教育活动中挑选助力家园共育的绘本、创设助力家园共育的绘本践行活动,以在增进家园联系、增进家庭亲子关系的过程中,借助良性家园共育合力来充分发掘绘本在幼儿教育中的潜在教育内涵,共同助力幼儿的全面、高质量成长。例如,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可以与家长协商开展“家庭亲子共读”活动,使家长每天能够抽出自己的业余时间陪伴幼儿一起进行绘本阅读,同时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交流阅读感想,一起进行绘本阅读互动。在推荐家庭阅读《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则绘本时,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表演故事中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对话情境,用张开双臂、跳起来、把幼儿举过头顶等动作来再现绘本内容,同时使幼儿感知家长对自己的爱。在推荐家庭阅读《我的妈妈真麻烦》这则绘本时,引导妈妈带领幼儿一起进行阅读,并在阅读完成之后与幼儿一起聊一聊自己的哪些行为会让其感到麻烦,在增进亲子了解的同时,助力亲子关系的优化,也使家长能够感知到幼儿教师的良苦用心,助力家园共育合力的构建。
结束语
幼儿园在绘本阅读教育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教师进行深入的资源挖掘,进行绘本的深层次解讀、结合绘本内容开展科学的绘本教育,并提升绘本资源的利用效率,应用改善绘本教育理念、重视绘本资源的流转、积极开展亲子共读的绘本阅读活动等途径,为幼儿园的教学创新拓展思路。
参考文献
田恬,黄胜.绘本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运用初探简[J].知识经济,2018(4):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