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
2021-09-10贾润东
贾润东
【摘 要】近年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呼声日益强烈,感恩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备受重视。无论是从学科内容,还是从教学用时方面来看,语文学科都为渗透感恩教育提供了阵地。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把握好有利趋势,对学生实施正确的感恩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感恩教育 重要性 策略
感恩是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教师有责任通过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健康地成长。教育学生学会感恩他人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他人。小学学校在开展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实际需求,实现教育内容的拓展和教育形式的创新,真正使感恩教育能够内化为行动,从而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实践。
一、小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民族立世之根本
中华乃礼仪之邦。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被传颂几千年。古有“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的经典名句;今有钱学森等名家的“学成必归、报效祖国”的典型示范。这一例例无不诠释感恩教育在民族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感恩教育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在小学生成长过程中,感恩教育的缺失会使他们失去权衡、规范自己行为的标准;感恩教育的缺失会使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尊敬他人和被他人尊重。小学阶段是学生认知发展、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感恩教育就是要引导孩子正视负面,感恩负面,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灵魂。感恩教育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实现。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一)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地方都凸显了感恩,都能成为培养小学生感恩之心的素材。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充分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感恩的渗透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例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一文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重点突出感恩意识的教学。让学生明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别人帮助了我,我一定不能忘记,要能够在他有难的时候竭尽全力去帮助他。晋文公为了报恩退避三舍和赵氏孤儿等故事至今被人们传唱至今。小孩子正处于对英雄情结最向往的年纪,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在《妈妈睡了》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妈妈的爱,并让学生在课堂中回忆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次亲身实践,和母亲进行一次交流并进行身份互换,模仿母亲平时的做法,让学生感受到母亲对自己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二)课堂活动
教师要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感恩教育,首先就必须做好课堂活动,在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结合课文教学内容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引导,如在进行爱国文章、倡议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角度进行考虑,如在学习《少年中国说》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实际,采取以下几项课堂活动来渗透感恩教育。首先,诵读经典。《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表达展望中国美好前途,号召少年担负起振兴祖国责任思想感情的一篇爱国文章。教师让学生诵读文章中的语句有利于他们进行感悟,对感恩有一个新体验,让学生了解国家的艰难以及现代社会和平的来之不易。教师要教导学生感恩先烈的爱国行为,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知识来为国家做贡献。其次,课堂辩论。教师可以就“少年为何要担负起国家责任”为辩题让学生进行探讨,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可能学生的观点各异,但是如果结合当时的国家背景,他们会明白为何这么多的能人志士付出全部也要建设国家。
(三)在朗读中渗透感恩情怀,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让学生参与朗读,在朗读中感知感恩情怀,达到知识习得和触发情感体验的双重目标。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对于一些适合朗读的课文,采取以学生为主导的方式,在课堂上采用分角色朗读或者分段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语调、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节奏,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配乐朗读,烘托氛围,在有情感的朗读中,让学生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体味文章的深刻寓意及内涵。在朗读中,对于学生情感把握不准确的地方,教师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同时,在适当时机教师要给予点拨和指导,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构建家校合作的感恩教育平台
感恩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实施小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是学校,但是仅仅通过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熏陶也至关重要。这就要求在开展小学生感恩教育时,学校要同家长之间构建良好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学校可以搭建相应的感恩教育平台,让家长学习一些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不要一味地溺爱孩子,并且要规范自身的一言一行,做好学生的榜样。另外,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开展亲子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感恩父母,可以上传一家三代的亲子视频,再比如感恩自然,可以由父母带领孩子做一些公益活动,真正地将感恩之心内化为行动。
(五)开展少年先锋队,升华感恩教育
做好人好事会受到夸奖,少先队员是好学生的标志,开展少年先锋队能够让学生从中获取自信,并获得积极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动力。有了好人好事赞赏的奖励机制,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更加细心地去注意各种好人好事,发挥拾金不昧的精神。在乐于助人方面,还需要教师做好榜样,起到表率作用,感恩陪伴过自己的人和帮助过自己的人,让学生学习模仿。学生在模仿教师的感恩行动时,也会成为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并且对感恩有更深的理解。教师可以跟班干部一起组织德行感恩累积活动,对学生的感恩行动进行积分奖励机制,做的好人好事越多,就能收获更多的小红花,在期末时授予其“乐于助人小天使”的称号,并颁发证书。班级学生做好人好事,还能為班级加分,获得“先进班级”的荣誉,可谓一举两得。这样能够让学生用心地融入生活,体验生活,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三、总结
感恩教育使学生学会珍惜别人的关爱和帮助,具有感恩的价值观,树立回报意识和奉献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相信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颗感恩的心,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定会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陈金钗,朱成华.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与感恩教育[J].文学教育(上),2017(07).
[2]崔晓春.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怎样体现感恩教育[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