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政治学科思维的转化

2021-09-10王嘉凌

南北桥 2021年1期
关键词:学科思维高中政治

王嘉凌

【摘    要】政治是一门培养学生政治核心素养的学科,其目的在于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生如何做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然而,在当前的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与学生对政治的定位不清晰,依然用传统的“会的内容背、不会的内容也背”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政治。本文试从传统思维以及新课改要求的学科思维两方面来探讨高中政治学科思维的转化。

【关键词】高中政治  学科思维  思维转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1.01.095

一、传统高中政治学科思维简述

政治是一门文科类学科,在各个学习阶段所学内容都不相同,除一般的基础内容之外,还包括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学科门类。自初中起,学生就开始接触相关的政治内容,到了高中阶段,所学政治内容难度会有所增加,加入了有关经济、哲学方面的基础内容,这使得学生要想在高中阶段的政治学习中取得优良的成绩也并非易事。

然而,对于政治这门学科的学习,传统思维大多认为跟其他的文科类学科一样,只需要背诵教师要求掌握的内容即可,记忆的内容越多,就越能学好这门课程并在考试中拿到高分。在传统思维中,记忆力就是王者,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都是其次的,平时的课堂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被动将知识存入脑中的过程。因此,就算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学习,不用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在考前“抱佛脚”“开夜车”也可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并且对于高中政治课程中较难的部分,如哲学中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实践与真理等的相关内容;经济生活中的商品的基本属性、货币流通规律、收入分配等内容,传统的教学思维认为学生可以采用最直接、最笨的方法——背诵来记住就可以了。甚至有些学生也认为既然学习起来有难度,那么适当放弃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虽然政治的学习一定是离不开背诵记忆的,但只停留在记忆而没有理解、思考的层面上的学习,对于政治知识将很难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学生靠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只要设问的角度转变,学生便毫无思绪,缺乏变通能力。因此,在高中阶段,依靠传统的学科思维来学习已不合时宜,需要将政治学科思维向理解、思考、探究、贴近生活等方面转变。

二、新课改下的政治学科思维转化

(一)正确的学科认识

高中政治学科思维的转化,首先要求师生都要端正政治教学的态度,对政治有一个正确的学科定位。《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政治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正确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阶段的政治课程内容囊括了生产消费、收入与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马哲、民族文化等相关内容,是对基础的政治学科知识的综合,即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使学生具备基本的政治常识,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所教授的内容大多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也是了解时代局势,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要定位正确,把政治的学习定位为综合素养的培养,而不是意识形态的束缚与完成任务的“走形式”。

其次,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要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对于学生的疑问要及时地给予恰当的解释,对于难点应该采用适合学生的、为学生易接受的教学策略,抓住重点,化解难点,使经济、政治、哲学内容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文字符号,而是跳动着的货币、制度、文化、价值观音符。

第三,教师要端正自己的学科教学态度,不用“熟悉化”的态度敷衍学生,不向学生灌输散漫的学习态度,通过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转变专业态度,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学生学习知识时,也应端正学习态度,不因畏难心理而放弃经济学与哲学知识,也不仅仅用单一的记忆方法去学习,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

(二)由传统记忆向多样化思维方式的转变

传统政治学科思维认为学好政治的要领在于“背”,然而,通过解读《高中政治课程标准》可以发现,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由原来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个主要板块转变为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这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主要板块,并规定了法律、逻辑思维等选择性必修与财经等选修内容,其突出变化是将很多的大学知识提前安排到了高中阶段。这表明,在当下急需转变传统的认为政治是一门背诵性的、不注重逻辑的文科类学科的思维方式,其转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思维方式。新课改下,政治的学习首先需要记忆、思辨与逻辑思维相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抛出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是有关经济的数字化问题还是有关文化的人文性问题,学生都需要对问题进行思考,对问题的答案加以理解。最后再辅以适当的记忆,由此,问题才算真正得以解决,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哲学板块中如何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学生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当学生对这个问题有了基本的认知以及自己的思考以后,再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会了解到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意识,意识是第一性的。经此之后,学生理解了唯物与唯心的原理,借助此原理来辨别相关的问题属于哪一个范畴,并对需要巩固的内容进行记忆,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仅仅是记忆了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思辨能力以及应变能力,使得学科思维得到转化。

2.多样化。政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主要的教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因此,政治学习的思维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由单一的纯记忆性思维向多元化转变。例如,学习经济板块,要具备相应的逻辑、问题解决能力,使少数的计算题得到合理化解决;学习政治与法治的板块,需要有良好的政治觉悟以及正确的法治观念,否则学习就如同精神与思想上的折磨;学习哲学与文化板块,亦需有逻辑思辨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加持,才能使得拗口的哲学话语变得通俗易懂。

3.贴近生活。俄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政治这门学科的内容也一样,教材的编写来源于生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部分,贴近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同时它又高于生活,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化具体为抽象,才能得到真理。如,在讲授货币的基本职能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商人在卖布、换钱、买棉花的过程中货币充当的职能。同样,在讲授政治制度时,除了教材中的内容,还需结合我国的实际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视野。

认识与实践相互作用,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并以此为编写教材的依据;通过教材理论的理解认识来指导教学与生活实践。教师和学生都应当认识到,政治的学习不仅局限于课堂,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教师的教学不应该将其剥离生活,学生的学习也不应该将其束缚在课堂的高阁。

三、结语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师生双方互为主客体,双方都要摒弃传统的学科思维。教师以“立德树人”作为首要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养,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达到教学目标的同时,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学科思维与人生价值观。

猜你喜欢

学科思维高中政治
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记忆策略训练的实践研究
浅析如何打造高中政治简约课堂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多媒体手段的有效应用
语文教学应培养怎样的学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