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城与板胡改良
2021-09-10侯杰
侯杰
1957年7月,张长城随时任团中央书记胡耀邦为团长的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了在苏联莫斯科举行的第6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他用中音板胡演奏了《对花》《秀英》《空山鸟语》《秦腔牌子曲》《绣荷包》等曲目,以纯熟高超的演奏技艺将每首作品的艺术内涵演绎得淋漓尽致,深深打动了观众和各国评委,获得了含金量极高的满分:10分,并获得一枚金质奖章。这也是张长城继1956年携中音板胡随中国艺术代表团参加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的亚非青年与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演出获得金质奖章之后再一次获得金质奖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
当年张长城出国演奏的板胡,就是他在西安经过改良的乐器。
开板胡独奏之先河
张长城1949年7月21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被编到西北军政大学文工队乐队任演奏员。194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军民联欢晚会于西安南郊长安县王曲镇西军大礼堂举行。在文工队乐队领导鲁乐、刘星火的安排下,16岁的张长城手握板胡走向前台,为现场军民独奏了《绣荷包》《东北秧歌舞曲》《郿户联奏》,从此开创了板胡独奏这一崭新的表演形式,让以往用于秦腔、歌舞、歌剧音乐伴奏的板胡第一次走上了前台,并作为独奏乐器展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当时张长城所使用的板胡是他从业恩师荆生彦先生改良的秦胡(注:板胡在秦腔伴奏乐队中被称为秦胡),荆生彦先生也是上世纪30~50年代,西北五省最富盛名的秦腔琴师。
板胡独奏形式的出现,赋于了这种乐器新的使命,从此它不仅担任伴奏,还要担任独奏。之后不久,张长城在独奏演出的实践中,发现手中的秦胡以往存在的问题都凸显出来,已经不能满足演奏高难度作品的需要,制约了演奏技巧的发挥。于是张长城萌发了对秦胡进一步革新的想法。
改良讓秦胡改变最初模样
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在70年前的条件下要想进行乐器改革谈何容易。张长城从开始着手改良乐器就遇到了种种困难,一没有经验,二没有经费。当时西安城里仅有一家修理乐器的门店,与部队营地有20里左右的路。为了不影响工作,张长城总是利用休息日和没有演出的间隙,请假乘坐老式汽车进城,如果错过了一天只往返一次的汽车,只能徒步去城里。运气好的时候,能搭上进城的马车、牛车。所有这些困难都没有难倒个子矮小、眼睛高度近视的张长城。虽然视力低下导致他走路的速度很慢,但每次他都能保证天黑前按时归队。据张长城后来说,那时候仗着年轻,身上就像有使不完的力气,一心想着要把手里的乐器改进好,不然演奏起来不顺手,没办法在舞台上独奏。改革乐器可以说是被逼出来的,也是不得不进行的工作。
1950年初,文工队营房迁移到了西安城里,文工队成员经常要到城周边基层连队进行演出,有时还要外出执行任务。那段时间,张长城把心思全放在板胡改革上,无论是走路吃饭,抑或是躺在床上休息,他都在琢磨着如何改良乐器。他把部队每月发的津贴全部用在了买材料做试验上。只要部队回到西安,一有空闲时间,张长城就到乐器修理作坊找耿师傅探讨改良秦胡的事情。从1949年年底到1951年大约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在耿师傅的帮助下,他们对秦胡先后进行了几项卓有成效的革新,如:老式秦胡的弓子有“锄头式”和“月牙式”两种,使用起来手感都不好,影响弓速且表现力差,张长城吸收了京胡的弓形和提琴弓毛排列的特点,把琴弓设计成“梳子带把形”,琴弓毛前后端用马口铁皮夹成偏平状,使用效果很好,手感舒适运弓灵活,声音饱满扎实,能够像小提琴一样在板胡的两根琴弦上拉奏出和弦双音。
第二项改良是对原共鸣箱做了“手术”,把老式“砂锅式”琴壳改为“贯钱音箱式”(注:在椰子壳后面开设音孔),面板经过处理较原来的薄,这样一来改善了音色,使之变得纯正而通透,增大了板胡音色中缠绵柔和的特质,克服了老式板胡的沙沙声。他们还对琴码的大小、高低也做了些许改变,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试做的琴壳、琴码不计其数。
板胡丝弦换金属弦的过程长而且复杂。开始他们用电话线里的钢丝做外弦,内弦没有替代品仍用老弦(丝弦)。后来他们尝试安装了铜制机械弦轴,解决了跑弦的问题后,结果又出现了板胡上重下轻容易歪倒的情况。于是张长城又设想出在琴壳底下增加“底托”的设想。在耿师傅的帮助下,最初用硬杂木做成实心状底托,演奏中感到它还是比较轻,后来换成金属的,稳定性虽然增强了,但音色又受到了影响。由于当时在西安条件所限,“琴弦”与“底托”两项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不过经过张长城和耿师傅的辛苦劳动,秦胡已经改变了最初的模样。
将中提琴弦移植到中音板胡上
1953年夏,张长城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公安系统第一届文艺汇演,他的中音板胡独奏形式首次在北京亮相,受到观众热烈欢迎,并引起了音乐界同行及专家的关注和好评,张长城也因此获得个人表演二等奖,荣立三等功。他使用的板胡,已经从秦胡中脱胎换骨,基本具有独奏功能的中国第一把独奏中音板胡诞生了。文艺汇演结束后,张长城被北京公安部文工团借调到北京工作了几个月时间。在这期间,他在北京乐器商店买来上海乐器厂出品的“蜜蜂牌”中提琴,用其A弦做里弦,外弦则使用了32号的钢丝,这种搭配音色较为统一,避免了里弦易断和因滑丝造成的音不准问题,并有利于滑指换把。
1955年3月底,张长城正式调入北京公安部文工团乐队任独奏员,这为他日后对板胡的改革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研制灌铅板胡底托
在文工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张长城得到北京民族乐器厂领导和诸位制琴师傅的大力帮助,很快乐器厂就研发、生产出板胡专用的金属琴弦。板胡底托研制过程最为复杂,时间也最长。开始时,张长城向几位制琴师傅提出:能否做出木质材料和金属合二为一、既有重量又不影响音色的底托?最初他们把铜线缠压成块,放进开了凹槽的木块里,然后上面蒙上薄木板,张长城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效果仍不理想。之后,大家想出用杂木做外壳,把铅熔化成铅水灌入凹槽里的办法,解决了金属与木质材料之间不能融合为一体的难题。用来做实验的铅是张长城等人向战友们收集来的空牙膏皮。灌铅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一道工序,铅皮熔化好后要去掉杂质,放置到合适的温度才行,不然温度高了会把木槽烫炸、烫裂,温度低了又灌不进去,经过许师傅等人多次实验才取得了成功。
在研制板胡底托过程中,许学慈师傅付出了很多精力、辛苦,对底托研制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板胡底托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张长城对板胡进行的第二次改革工作已圆满结束。
开始因独奏的需要,张长城不得不对秦胡进行改革,而革新后的大板胡,无论从外形上还是音量、音色上都发生了变化,乐器音色比原来丰满、圆润、纯净,更富于歌唱性。张长城在演奏上借鉴二胡、京胡、小提琴、马头琴等中外弦乐器指法、弓法技巧,大大丰富了板胡的表现力。如:左手的拨弦、弹弦,双音和弦、柔、滑、滚、打;右手弓法的跳、抖、飞、顿、人工泛音等等。音域由一个半八度扩展到三个八度,从一、二把位发展到三、四、五把位。张长城还借鉴提琴单指按单弦方法,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逐渐形成在板胡上单指按单弦,故此他的板胡千金和琴马的两弦间距从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就比别人的稍宽,且内高外低。 这个微小的变化便于演奏和弦与双音,音质也因其与众不同的演奏方法变得更加纯净、通透、立体。
板胡改革的成功,让巅峰时期独领风骚的张长城演奏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如虎添翼,为之后演奏技巧性强、音域跨度大的作品创造了有利的物质基础,从而将板胡演奏技艺发挥到极致。因为板胡,张长城与许学慈、张守义、王金波等制琴师傅等相识、合作,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加装音罩扩大板胡音量
从1955年开始,张长城生前所使用的数把板胡,基本上都由许学慈師傅亲手制作。
张长城的板胡与众不同之处是,在面板前面装着一个可以拆卸的薄板。这个装置也叫前腹共鸣箱,又叫音罩。板胡装上这个音罩之后,音色更加柔和,音质也似乎更加纯净,共鸣效果更佳,音量也随之扩大了许多。
前不久我去看望许学慈师傅,他回忆起许多当年与张长城在一起的往事。许师傅抚摸着四十多年前为张长城量身定做的板胡,这把琴上的每一个零部件他都了如指掌。
他说:音罩是张长城发明的,那是1973年的事情。
“文革”期间的1969年,张长城遭贬被迫复员回到西安。1973年7月,张长城被落实政策,二次入伍穿军装调入北京,在二炮文工团(现为火箭军文工团)乐队任独奏员,遂找到许师傅,请他帮忙做一把新板胡,并提出三项新的内容:一、改变千斤试样;二、将琴杆由圆柱形改成椭圆柱形;三、在共鸣箱前面加音罩。许师傅意会了张长城无法言表清楚的初步设想,凭借几十年积累的制琴经验,在没有先例实物可参照、借鉴的情况下发挥想象力,以高超精湛的技术,克服困难反复试验后,终于做出了带音罩的板胡,了却了张长城的心愿。后来,原野陪着张长城去了北京某音乐研究所,用专业测音仪,对板胡安装音罩和不安装音罩的拉奏效果进行对比测试,结果显示,板胡加装音罩后,音量明显大于不加装音罩的板胡。我手中仍保留着当年测量后的比对数据表。这把带音罩的板胡伴随着张长城整整25个春秋,张长城无论走到哪里,都将这把板胡带在身边,直到1998年7月去世。
1973年之后,原野、吉喆等板胡演奏家都有了与张长城这款基本相同的中音板胡,这些板胡也都是由许学慈师傅亲手制作的。
时光荏苒,板胡演奏家张长城已去世多年。正如板胡演奏家吉喆所说:“张长城是第一个把板胡搬上音乐舞台、并对板胡进行了全面改良与定型的人。他技术上广泛博纳,发展创新,为板胡事业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