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课程”共何处?
2021-09-10从晓
从晓
【摘要】江苏省级规划课题“和谐人培养目标下的共生课程建设”研究即将进入尾声,回望来时路,梳理一下研究过程,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建设了怎样的“共生课程”?“共生课程”走向何方呢?
【关键词】共生课程;和谐人;课程建设;共生课堂
一、“共生课程”的含义
“课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育学核心概念。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宋期间,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最先使用了“课程”一词,喻义“伟业”。宋朝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认为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叶立群主编的《高等教育学》是这样论述课程的:课程是指学校按照一定教育目的所构建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
课程是什么?课程即“学习的经验”。英语中“课程”这个词的释义也有“履历书”的意思。所以,课程是学习的轨迹,也是学习的履历。因此,课程开发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科教材里的那些经验知识,应该是有灵性的,是动态的、充满活力与创造性的,能体现学生的知识积累与思维发展的过程。
“共生”概念首先出现于生物学领域,原指不同生物密切地生活在一起,互利共赢,和谐发展。后来人们从哲学的高度把“共生”引入对人类社会的研究,形成了“以生命为目的、以异质为前提、以关系为方法、以交往为途径”的“共生”哲学理念。
“共生课程”是本校在“共生文化”“共生课堂”之后开发出的一系列具有校本特色的“生生”“生本”“师生”相互“共生”的课程。
二、“共生课程”的旨归是培养“和谐人”
什么是和谐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部宋圭武教授认为:“和谐人包括三个方面的和谐。一是思想和谐。二是品质和谐。三是人格和谐。”“思想和谐”即“思想能够和时代合拍,符合时代的主流”;“品质和谐”即“具备敢于面对矛盾、处理矛盾的能力和心理的人,就是能够与现实社会、周围环境和谐相处并受欢迎的品质;“人格和谐”指的“是人在生理、心理、伦理、法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一系列素质与品质处于协调、平衡与统一状态,它是指人、自然、社会相互协调的整体利益作为目的的一种人格行为。”
培养“和谐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就是当今的教育方针。
三、“共生课程”的建设路径
1.创新课程,让优生因才适教
以构建学生自主发展课程为方向,严格按照要求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增加“创新校本选修课程”,以学科竞赛辅导、课题研究指导、英语口语交流与写作、语文阅读与写作、生涯规划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本课程为主。通过模块课程纲要研制、单元及课堂教学设计、学案编写等方式,保障校本选修课程的高效实施。在课程上,我们探索学科竞赛的辅导与训练方式,促进学生知识纵深发展、奠定某学科深厚基础的同时,发展终身学习和高效学习的能力;提供丰富的学生科技活动(指定性活动、指导性活动、自选性活动)的机会,探索学生开展实验操作、科技制作及课题研究的方式,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能力,拓展视野。在课程过程中,注重学生领导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与北大清华等国内顶尖大学交流与合作培养。
制定适合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评价体系,是创新课程的支撑。我们调整现有评价体系,通过对创新班单独命题,单独布置作业,单独制卷考查等,形成差异性评价;建立学生学情档案,跟踪监控,考核和评估;全方位为家长开放创新班课堂,家长可以全程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2.发展课程,让学生规划生涯
我们的发展课程有两大支撑体系,一是心理健康教育,二是生涯规划教育。
我们是江苏省内最早启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通高中,2012年9月成功申报为“江苏省高中生心理发展指导课程基地”,基地面积近400平方米,设施设备在省内处于领先水平。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的心理辅导,不只是针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更侧重于通过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发展,所以基地的全称是“高中生心理发展指导”,它的课程定位是“引导多于矫正,发展多于调整”。
依托成熟、优势的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2014年新开设了“生涯规划教育课程”。高中生生涯教育,是围绕生涯准备而进行的所有教育,是帮助学生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自主规划人生的教育,能够具体帮助学生探索自我职业需求,了解职业信息,明确自我成长的目标,进而增强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可以说,生涯规划教育是我们立足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发展课程的延伸建设,其引领发展的指向性、导向性更具体。
3.社团课程,让学生成就自我
学校现有学生社团22个,社团联合会几乎承担了学生层面的所有活动。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是学校的三大传统节日,并且扎扎实实是属于学生们的文化盛事,艺术节从项目筛选到汇报演出、体育节从海报宣传到运动评判、科技节从邀请嘉宾到展示成果,各类社团成为组织工作的主力。
社团活动不仅是同学自我素质的展示,而且是学校素质教育纵深推进的重要途径,它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由以学校为主体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角色转变,由以学校为主导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地位改变,由学校单向推进到“学生和学校互为需要”的共生发展。
从2014年开始我要求学校德育部门研究社团与校本课程的对应关系,并尝试成立社团联合会,让这一学生组织担负起社团课程管理的责任。现在,我们学生社团的培育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基本同步,基本做到有一个社团就对应有一门校本课程,学生社团建设也就促使校本课程实现了逆向生长:从“学校定课程”到“学生定课程”的逆向转变;从“学校限课程”到“学生选课程”的逆向推进;从“教师主导课程”到“多元参与课程”的逆向扩展。社团课程化的总体特征为:管理、目标上“课程化”,实施、评价上“活动化”,兼有课程的严谨和活动的灵活。
“共生课程”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始终以“培养和谐人”为目标,课程建设定会越来越完善!
参考文献:
[1]王爱东.促进协同共生发展:共生课程建构及实践的应然使命[J].中小学校长,2020,(11):55-57.
[2]何忠锋.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以审美为价值取向的共生课程建设[J].江苏教育研究,2020,(31):21-25.
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