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提问法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策略研究
2021-09-10宁宁李皓宇
宁宁 李皓宇
摘 要:优质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方法之一,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从准备问题、提出问题、促进思考、处理回应、打磨实践五大方面,比较了十年间优质提问从“Quilt”模式到“6P”框架的进化,强调了师生协同在整体框架中的贯穿性,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辅助作用。根据应用型高校学时设置、学习倾向和课堂组织的特点,以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为例,提出了设计提问维恩图、完善后续问题模板、选取基于技术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回应结构三大实施策略。
关键词:优质提问;应用型高校;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1-0119-03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指出“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行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合作式等教学方式以及走班制、选课制等教学组织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是在国家层面上将优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写进了正式文件,启发式则排在首位,实践能力也与创新精神并列。提问,作为启发式教学的重要手段,对于激发思考、推进学习的作用不容小觑。美国教育工作者杰姬和贝丝在关于优质提问的研究中提出了Quilt模式(Jackie & Beth,2005),给教育界和更广泛的文化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十年来,二人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研究,通过与教师对话和大量课堂观察,建立了6P框架(2016)。目前关于优质提问的研究,已完成了前期Quilt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于基础教育阶段优质提问在学科教学中的实施,关注学生的学业表现和思维能力,而对6P框架和培养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则较少。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高校的培养重点,优质提问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探索将为提问的功效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优质提问模型进化的启示
(一)QUILT模式与6P框架
“用提问和理解来改善学习和思考”,即“QUILT”模式 [1](Questioning and Understanding to Improve Learning and Thinking)主要包括構建问题、参与回答、联系思考、教师反馈、对提问的反思五个阶段,这一模式是一个关于高效提问的全国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分析从提问到反馈再到反思的整个课堂过程,培养教师的科学高效的提问技巧,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6P”框架 [2]则包含六个核心实践:准备问题(Prepare the Question),提出问题(Present the Question),促进思考(Prompt Student Thinking),处理回应(Process Student Responses),打磨实践(Polish Questioning Practices),师生协同(Partner with Students)。
(二)模式比较及启示
1. 准备问题
准备优质问题需考虑四个维度:重点内容,教学目标,认知水平,措辞和语法。两个模式对四个维度都保留了充分的重视。6P框架的升级主要体现在:
(1)认知过程除沿用修订版的布鲁姆标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外,还引入了“韦布的知识深度”(Webb’s 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包含四个基本层次,回忆、技能或概念的基础应用、策略性思维以及拓展性思维。两种标准均可作为设计优质问题的工具,并不冲突。
这一阶段是整个优质提问过程的基石,提问的着眼点决定了回答和反馈的走向。重要的是,教师需对各种建构深思熟虑并建立联系,最后总结成有限的焦点问题,以便能有效而清晰地向学生提示出学习重点和思维的复杂性。
(2)总体上看,6P框架在优质提问过程中的每个实践下都做了细化或增加,唯独在准备问题这一环节中,删除了Quilt模式下“在多大程度上,跟学生分享相关理念”这一栏。乍看是一种简省,实际上却是将这一“师生协同”理念贯穿到了五个核心实践中,成为6P框架的中心,这也是二者最主要的区别。
没有对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的了解,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只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条目,无法生成真正的焦点问题。没有认识到参与回答问题也能成为一种学习的学生,也无法给教师带去有效和充足的反馈信息。师生协同意味着良性的师生关系、安全的参与环境、互助的学习社区和积极的探索氛围,这是优质提问五大实践过程能够有效实施的核心和保障。
2. 提出问题
Quilt模式基于访谈反馈和座位图对学生进行行为分析,认为“大部分的口头互动来自坐在前排和其他排中间位置的学生” [3],那么通过设计活动来带动每一位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问答将有助于打破这种不平衡性,这类活动被称为“反应策略”,文中列举了“采访设计”“鱼缸型讨论”等11种策略类型。
6P框架在此基础上的进化主要体现为两点:
(1)结合《使思维可见》等书的研究成果,增加了“思考-困惑-探究”“观察-思考-好奇” [4]等活动类型,将“促进学生参与与回应的结构”扩充至课堂行为18种,基于技术的回应为11种,并对不同软件的技术功能做了区分。比如“Padlet”允许学生请求他人帮助,可用于提出包括多种答案的有分歧的问题,而“Blackboard”有益于在线讨论。
(2)关注教学目标与选择相应活动方式的对应关系。6P框架下的教学目标包括设置学习,建立基础知识,检查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加深与强化学习,促进元认知六大阶段,并为教师在活动与目标二者之间建立链接。比如让学生对开放性问题提供多种想法,并把不同同学的相似观点汇总起来的“相似匹配”这一活动,有助于六种学习目标的达成;集体回应这种方式只有助于完成建立基础知识这一项目标。
从活动类型的增删中,可以看出现代教育技术在十年间的飞速发展,教育软件取代并且扩充了很多课堂功能。比如Quilt模式中提到了“自选位置”这一活动,画一条线,让学生从0-1选择站位,以表达对给定陈述的同意程度,如今这种方式已经可以通过软件的“调查”或“投票”功能轻松实现。科技为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提供了便利,对教育工作者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促进思考
6P框架保留了思考时间以及帮助学生建立问题与知识、问题与自身联系的重要性。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Quilt模式将促进思考的方法总结为提示、线索与探查,6P框架将探查扩展为有效支架模板。
学生的回答可概括为四类:内容和认知都正确的答案;部分正确但不完整的答案;一个错误答案,可能包括学生的常见误解;没有答案或者“我不知道”。在每种可能回答下,建议教师均提供“促进性问题”(Ritchhart,2015),给学生提供深入思考的空间。比如对于正确回答,采用“这适用于所有情况吗?”“你是如何构建答案的?”引出学生的迁移性思考或示范;而对于不完整或模糊的答案,可以采用“你这样说时,指的是哪种情况?”或者“你能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述答案吗?”来提示学生需要给出依据或做出改变。这一设计理念不仅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为差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
4. 处理回应
Quilt模式主要探讨了教师反馈的类型,比如口头、肢体或者学生参与对比答案,并对不同时机如何处理反馈进行列表说明。6P框架的进化主要体现在两处:
(1)从命名上的区别可以看出,“教师反馈”是单向的,强调教师回应;但“处理回应”这一名称本身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不仅教师的反馈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提供了方向,学生的回应同样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反馈。
(2)教师针对学生回应提供的信息不会自动转换为反馈。只有当学生使用它来改变已确定的学习差距时,才会成为反馈(Sadler,1989)。这一关注点将“教师反馈学生什么”转向“怎么形成有效反馈”。比如学生理解教师反馈的意义,就必须同时满足“教师使用学生理解的语言”和“学生积极倾听并努力理解教师的话语”这两个因素,教师使用超过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专业语言来反馈,或者学生不良的学习态度及方法均影响有效反馈的达成。这一思考再次强调了积极的课堂环境及有效师生协同的重要性。
5. 打磨實践
两类模式在这一环节均对优质提问的过程展开了反思,并从实践角度剖析了专业学习团体(学校或同事)、学生群体、教师个体三方面采取主动措施的重要性和方法论。6P框架细化了优质提问的实践步骤,为团体走课设计了质量监测表,为学生和教师设计了反思表格。
这为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采用优质提问过程来优化教学带来了便利。学生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不同,学术上和个性化的需求也不同,关于优质提问的实践打磨任重而道远。在此仅就优质提问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提供一些思考。
二、优质提问在应用型高校的实施策略
应用型高校一般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专业,培养“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 [5]的应用型人才。以岗位能力形成为导向的标准,在专业学时设置、学生学习倾向、教师课堂组织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一)应用型高校专业课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相结合,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对于人文课程则更强调现实意义
缩减的理论学时意味着专业框架内主题的精简,实用性则要求调动学生个人经验深化知识,将学习内容与其他主题知识相联系,才更有利于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践。这也要求教师在准备问题阶段,要考虑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因素。对达成这一目的有帮助的是克里森伯里和凯利的“提问维恩图”(Christenbury& Kelly,1983)。提问维恩图关注的是题材、个人现实和外在现实之间的关系。认为教师使用的焦点问题应该适应所有七个领域,四个是两两建立联系,而在三个圆形的交叉处则是最有力的“密集”问题。
表1是根据提问维恩图设计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的焦点问题。主题是道家的“无用之用”,个人知识涉及学生的需求、意愿和预测,其他主题涉及环境破坏程度、环保的理念和措施。这一设计将抽象的道家思想具象到个体经验中,在环境问题下实践有无之用的理念,延展了传统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薄弱,对待基础知识浅尝辄止
这一特点迫切需要教师在收到第一轮学生针对焦点问题的初级反馈后,跟进并设计“促进性问题”,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令其在探究式学习中收获独立领悟知识的自信与方法。
(三)学生聚焦学习时间短,但动手能力强,课堂气氛相对活跃
在促进学生思考的回应结构的选取上,教师宜采用基于技术的回应结构,比如云班课的头脑风暴适用于集体讨论;学习通的词云能将学生使用频率高的词汇突出显示,还有类似平台普遍具备的抢答、选人、投票等功能,都能在有效时间内收集全体学生反馈,同时聚焦注意力。
学生活跃的特点可以在小组合作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教师的提问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还可以适度增加动手学习的机会,并针对学生展现出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估。以设计传统文化绘本的小组任务为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增设绘本推介这一实践环节,可以培养文化品牌传播的能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语言点的设计,锻炼语言教学的能力。
三、结语
基于6P框架的优质提问是五大核心实践在良性师生协同关系上有机配合的过程。在应用型高校的教学实践中,三大教学策略是这个完整有机过程的实施重点而非独立截取的片段。通过怎样的师生协同方式更好地实施策略,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参考文献:
[1] 吴新静. 课堂优质提问行为的策略研究——基于Quilt模式[D]. 杭州:浙江大学,2017:6-7.
[2] Jackie Acree Walth,Beth Dankert Sattes. 优质提问教学法(第二版)[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9:3-5.
[3] Jackie AcreeWalth,Beth DankertSattes. 优质提问教学法[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51-54.
[4] Ritchhart R.,Church M.,Morrison,K.. Making Thinking Visible:How to Promote Engagement,Understanding,and Independence for All Learners. San Francisco:Jossey-Bass,2011:74-76.
[5] 潘懋元,石慧霞.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 江苏高教,2009,01(26):7-10.
(荐稿人:赵慧平,沈阳城市学院语言文化学院院长,二级教授)
(责任编辑:汪旦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