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9-10姚步月
姚步月
摘 要:高校承担着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不但要在专业上实现高效教育,而且要保证学生的各项品质素养合格。国家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提出了高校课程思政,就是将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同行同向,思政教育不再是思政老师一个人的责任,而是整个高校体系中的一部分,要在每一门课程里进行渗透式教育。对此,本文提出:培养教师的综合教育理念,积极开展校园活动;发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作这几条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策略,以期通过全方位教育模式,使得高校生实现其价值观、世界观、道德素养的立体性塑造,形成自身的优秀品质。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0-0139-02
在科技发展与信息化时代,社会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新的挑战,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高质量教育为不断增长的社会人才需求做支撑。我国高校教育机构近几年也提出了很多创新改革理念,其中对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最多,力争实现高校的时效性人才培育。这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为了能培养出适合当下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广大从业者发挥自身才能,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整合知识体系,给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教育模式。
一、协同育人
育人是国之大计,将各方力量结合起来,能有效提升育人质量,即协同育人。协同育人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制定,基于协同效应而出现,指处于一个系统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要素相互合作,进而产生大于单个要素所发挥的作用,提升整体效应。在当前,这一理念已经被广泛认可,在高校中不断落实,无论是产学研合一,还是校企合作、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都是协同育人理念的重要体现。
二、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意义
(一)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跟随发展的脚步,不断实现自身的创新改革,保证自身的更新升级才能更好地生存和适应当下的需求。对于当下凸显的大学生就业难、企业发展困难等问题,说到底是教育的机制需要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已經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要通过对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来实现高效的综合教育,保证学生的思想和专业技能都不落后,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青年人才,当下的发展需要高校加快课程思政的步伐,构建有效的育人机制 [1]。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
当代大学生是随着信息化科技成长的一代人,他们的信息获取途径更多、接触的文化种类更多样化、思维更活跃,这导致了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继承和发扬存在威胁,长时间受网络文化熏陶的大学生会错误地将某些网络文化理解为正确的主流文化,出现小我思想、不愿意付出、对金钱看得太重、消费观念超前等问题,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高校的单一思政教育已经不能实现有效的思想教育效果,更需要通过课程思政这样系统、细化的方式实现对学生的思想规范,将高校生从以往的网络文化意识里拉出来。
(三)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随着教育的普及,很多民办高校的兴盛让很多学生都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近几年很多高校出于利益性发展,对于教育本身的重视度不是很高,导致学生接受的教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教育,学生在毕业出社会后,会发现自己的专业技能远远不能胜任真实的工作,形成了眼高手低的思想,使得自己就业变得困难。在这种局势下,急需让高校实现课程思政与教育机制的协同发展,也是为我国的真正高质量高校建设打好基础。
三、目前高校课程思政的现状
(一)思想上重视力度不够
虽然国家提出了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教育理念,但是毕竟起步晚,很多高校依然处于摸索阶段,在思想上也没能重视起来。任课老师习惯了教授自己擅长的专业课程,主观上将思政教育归为思政老师的特长,觉得自己做了不该做的工作,只能是为了应付学校的制度,偶尔将思政课程的内容生拉硬搬式地套用,甚至教师自己都没有从心理上接受,学生的主动接受和吸收就更成为了空话。高校管理层也缺少科学的课程思政与教育机制协同管理模式,所以只能模糊处理,在形式上看到有所表现就行。
(二)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课内容联系不紧密
目前的思政教育理论课程主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体的教育内容,由于长久以来学生接受的都是比较枯燥乏味的理论灌输,会下意识地产生反感。目前高校的课程思政大多还是以专业课程为主,附带一些思政教育内容,在形式上还是处于两者分离的状态,反而让学生觉得课堂内容杂乱无章,不知道老师到底要传达什么思想,致使学生的兴趣不高。
(三)没有合理运用新媒体资源
课程思政协同教育机制,不单是将教育停留在老师的责任义务或者课堂里,而是在学生能接触到的方方面面 [2]。新时代的高校生是被信息化熏陶长大的一代人,阅读习惯大多停留在互联网上,而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机制没有充分应用网络资源,是导致思政教育效果降低的重要原因,缺少了新媒体渠道就缺少了挖掘学生真正思想的路径,失去了针对性教育的优势。
(四)高校管理机制部门协作效率低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教育机制协作,首先各职能部门之间就要有紧密的联系,实际工作中高校的各部门之间很少有协作,教务处、团委、分院、导员、教师等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很少,这就使得课程思政没能实现学科之间的合作,对于内容的分配推进,各科老师都是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整体,互相讨论学生的特点和课程的相互衔接,思政教育的机制协作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
(五)高校的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众所周知,高校是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但是并不代表学生可以为所欲为,还是需要科学的管理和考核机制来督促和规范教师与学生的日常行为,在目前的高校考核制度里没有关于思政方面的考核,大多都是学分、成绩、证书考级这些内容,无形中让学生和教师侧重专业本身而忽略思政教育。
四、构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教师的综合教育理念
高校管理要注重引导教师转变传统观念,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老师的责任,而是每一科教师,甚至每一个高校工作者的责任。教育工作者应以身作则,从课前准备到课堂 [3],再到课后的实践指导,都应该贯穿课程思政的理念。比如在生物学课程中关于生物属性的了解,可能会组织学生野外勘察,此时就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野外生存知识,培养学生的吃苦精神。还可以讲一些优秀的医学方面的人物,让学生对职业的荣誉感增强,而且提前到医院实地了解本专业的工作环境,对学生以后的就业选择有所帮助。
(二)积极开展校园活动,从中发现思政教育的切入点
因为高校课程思政与教育机制结合正处于摸索阶段,又要避免教学过程中生搬硬套,这就要学校积极组织受学生欢迎的一系列校园活动,一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二是在实践活动中可以更好地观察总结学生自身的问题;三是可以通过活动灌输一些健康的思想理念;最后是通过这种实践与理论结合的手段,实现寓教于乐 [4]。只有这样无形地渗透思政教育,才不会被学生反感,最终形成一种有机的教育结合体。
(三)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
要实现课程思政与教育机制的结合就必须借助新媒体的渠道和新型沟通媒介,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 [5]。教师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发布健康的思想文化內容引导和影响学生的观念。为学生的网络世界打造健康的环境,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也能接受规范的思政教育,实现线上线下的综合布局。
(四)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各部门的协作
要有效地将高校的各个部门体系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 [6],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奖罚分明的督促机制,可以有效激励教师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课程思政方面善于用心,对于学生来说有了考核与奖罚的激励与督促,能从内心产生重视感,清楚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育同样重要。
高校的院校之间的合作要加强,打破术业有专攻的传统理念,可以开设院系之间的公共课模式,鼓励学生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通过不同专业老师之间的磨合和协作可以总结出更有效的课程思政路线,为未来的高校思政教育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真正实现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化。
五、结语
综上,高校的课程思政协同教育机制是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效果提升的有效手段,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广大高校教师与管理者转变自身观念,从自身做起,提升课堂的思政融入效率,建立高校立体式思政教育氛围,加强各院系之间的合作,渗透生动契合的思政教育,将每一位高校生的道德观念规范合格,为社会发展培育出更多的综合性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宪洲. 以“课程思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流大学建设[J]. 中国高等教育,2018(23):4-6.
[2] 朱江. 论高校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5):46-48.
[3] 王海威,王伯承. 论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33-35.
[4] 帅伟.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高职院校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探析[J]. 吉林教育,2019(18):49-51.
[5] 吕冬英,朱月晨,甘怀敏,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J]. 教育评论,2019(04):110-113.
[6] 王素萍. 强化协同育人提升思政教育实效[J]. 中国高等教育,2019(03):55-57.
(荐稿人:宋泽莲,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向志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