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党建带团建视域下的“红色育人”项目实施路径

2021-09-10冯旭霞

关键词:团建实施路径党建

摘  要: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加强共青团领导的有效路径和重要手段。高校“紅色育人”工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面导向,有利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高校“红色育人”工程推进过程中面临多重现实困境,必须在教育资源上深入挖掘,依托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内到外,拓宽高校红色育人新素材,同时更新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结合实际,探索“红色”育人新模式,并加强党委领导、各司其责,发挥新媒体作用,优化“红色”育人工程新格局。

关键词:党建;团建;红色育人;实施路径

高校是社会上高级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职责,而在其中高校共青团则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高校共青团既是党委领导下的组织,又是党委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帮手和后备军,还是党密切联系青年学生的重要桥梁。基于此,高校范围内的党建带团建就成为了加强高校党团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媒介。既要将团建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又要重视形成以党建带团建,以团建促党建的良好局面。目前,党建带团建是高校党委对共青团加强领导的实际操作模式和普遍使用手段,同时也是在高校范围内对于加强团组织领导的有益探索和珍贵经验,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和稳定团支部建设,同时也有利于推进团组织建设。因此,在高校范围内加强党建带团建既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团组织建设的需要,在此背景之下,以“红色育人”工程为抓手,既可以有利于促进高校党建带团建事业的蓬勃发展,又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爱国主义情怀,达到通过“红色”资源育人的目的,最终的落脚点依然是培育党和国家建设事业需要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高校“红色育人”工程的提出及其价值定位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1]。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信念,则成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事实上,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难度较大。诸如,大学生多样性突出,教育难度有增无减,而目前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社会既为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便利,同样一些腐朽、扭曲的信息也同样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对于大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甄别信息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提常新,可是往往效果不够明显,接受度有待考量,学生往往难以接受按部就班的灌输式教育,对于理论性强,实际例子有限的教育往往不“买单”,也要求我们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要另辟蹊径。而其中“红色”资源既是鲜活真实的情景再现,具备较高的信服度,又可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现实源泉,具有重要的可参考价值。因此,“红色育人”工程的提出可以说是应势而为,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正能量,培育学生正确的三观以及客观上增强高校党建带团建工作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具有重要意义,其重要价值具体体现如下:

第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绝佳素材。我国“红色文化”主要包括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和非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2]。既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等有形文化古迹,同时还包括革命过程中体现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等无形的精神财富,既有有形古迹可以亲证我国我党发展史,又有精神层面的宝贵财富历久弥新、发人深省,有形加无形的文化形态既有说服力,又能增强感染力,弥补了普通说教的苍白无力感,是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信仰等主题教育的绝佳素材,应该予以充分利用。

第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正面导向。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史就是我们党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在其中共产党很好的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彰显了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消灭阶层不平等的宏愿,演绎了何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张,一切都体现了我们党一以贯之的政治诉求,这点在我国我们党的奋斗史中体现的淋漓尽致。而在新时期面对社会中出现的负面因素,诸如现实中个别党员领导干部身上存在的贪污腐化、极端享乐、利己主义的不和谐现象,以及在社会中客观存在的贪污腐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潮未彻底根治的今天,这些都可能会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未成形的大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和腐蚀,如此大学生既需要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和甄别能力,还需要一些正面的导向,在其中红色文化的作用可见一斑。

第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红色文化既是我国我们党优秀传统的见证,同时也是宝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中虽重视度较高,但是实际上却效果不佳,高校的做法多是依赖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按部就班,新意不足,而大学生因专业有异,虽然是一门必修课,尤其是理工科等学生往往重视程度不够,有的甚至仅仅视为一门考试而已,教育的实效性被大打折扣。例如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共产主义信念等等均可以在红色文化中找到可供参考的教学素材,不仅有新意,还富有感染力,红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有效的破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洞无物、灌输为主的现实尴尬。红色文化遗产的政治性特点及其所承载的历史事迹和其所传承的内涵和精神,正是学生党建工作的倡导方向和工作重点[3]。

二、高校“红色育人”工程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困境分析

第一,教育资源陈旧,难以推陈出新,吸引力下降。目前的大学生出身在改革开放程度和水平都有了一定发展的90年代,在信息铺天盖地、文化多样繁荣、社会日新月异的社会大背景下,表现为思维活跃,多样性明显,这种多样性在思维方式、处世哲学、行为举止方面均有所体现。而与之形成对比的则是,红色资源多是上世纪中叶甚至更早,和大学生所生活的年代代沟明显,但是教育资源却囿于时代,与时代的贴近度不够,教育资源的相对陈旧也就成为大众共识。此外这些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的教育往往停留在表面,不够深入,多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精神层面的提炼和升华不够,教育比较空洞无物,加之大学生时代感、参与感都不足,往往难以形成共鸣,在大学生中的吸引力和认同感不足。此外,笔者了解到多样性突出的90后大学生,有些甚至不太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认为唱红歌、接受红色教育多是一种形式化的存在,没有推陈出新,结合现实实际,是一种空洞无物的说理,难以实现教育初衷,甚至起到了反作用,可能会引发学生的反感情绪。

第二,教育方式僵化,难以与时俱进,未因时制宜。依前文所述,红色文化有物化的形式,也有非物化的形式,而在實际的教育活动中,往往以宣贯式教育为主,多以非物化教育资源为主要教育内容,对于具有重大教育意义的红色革命遗迹等则受客观实际尤其是经费有限、安全隐患较大的影响,为数不多的参观红色景观也都是就近的易开展、成本低的活动,教育方式僵化的问题明显。而这个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则是经费短缺,即使部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遗迹是免费的,可是组织难度大、交通费成本高以及导游解说员的费用也是客观存在的,据笔者了解,在大学生扩招的今天此方面的教育经费不仅没有提高,甚至少得可怜,导致大学生客观上缺少了身临其境的感受爱国主义等机会,教育方式的僵化在现如今新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宣贯式教育显得未能紧跟时代步伐,无法因时制宜。除此之外,新媒体的应用在红色教育中的利用也显得有所滞后。课堂宣讲、演讲征文、知识竞赛等成了红色教育的主要载体,这与科技进步飞速发展的今天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多数高校未将红色资源引入高校网络思政平台也没有建立相关红色网站,个别有所开展的也往往虎头蛇尾,内容时代感不足,难以标新立异,人员组织配套不足,未形成教育体系,甚至颇有哗众取宠之嫌。如此种种,教育方式僵化的共性就是无法因时制宜。

第三,教育力量有限,难以整合力量,重视程度低。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受重视的今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突破了绝对的高校框架,党和国家也在大力号召在全社会形成合力关注和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就实际而言,高校、地方两张皮,高校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地方的配合和支持,但是地方对于相关教育资源可能存在更看重经济收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二者之间未形成良好配合,有效的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压制一些红色资源效能的利用和发挥。而且,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人文社科研究机构的相关研究成果未形成系统化的引入机制,红色教育的方案举措往往难以在高校这块土壤施展开来,也弱化了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价值,本身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是不明智的。

三、高校“红色育人”项目实施路径研究

第一,教育资源上深入挖掘,依托省内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从内到外,拓宽高校红色育人新素材。以我校为例,我校立足于广东省湛江市,位处广东粤西地区,西邻广西,南接海南,位处广东、广西、海南三省交界之处,这体现了我校在地理位置上的独特性,此外也为我校深入挖掘爱国主义等红色教育资源提供了相对的便利性。广东是我国近现代史革命发展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国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不仅生于广东省中山市,广州更是创办了黄埔军校为我国民族解放运动输送了高级军事将领,此外还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址所在地等等,可谓我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摇篮。此外,广东更是培育出蔡廷锴、黄梅兴、蒋光鼐、叶挺等一大批著名爱国将领。如此种种,既体现出广东对于我国民族解放运动中的不朽功绩,也反映出广东省红色资源丰富,为高校“红色”育人方案的实施提供了沃土。据了解,广东省爱国主义将于基地有75个,几乎遍及全省,赫赫有名的有诸如中山纪念堂、广州黄埔军校、三元里人民抗英遗址等在内,同时位于我粤西地区的教育基地有湛江鹤地水库及雷州青年运河、湛江市博物馆、高州冼太庙等在内的三个基地。笔者认为高校“红色”育人工程的贯彻落实既要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要深入挖掘可供使用的教育资源,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更好的了解党的发展历程,国家和民族的今日来之不易,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居安思危的意识,让他们充分了解红色历史,认同红色文化,培养他们对于集体、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更新教育理念,变更教育方式,结合实际,探索“红色”育人新模式。前文笔者阐释了“红色”育人模式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同时还论述了在此方面教育方式僵化,难以与时俱进,二者看上去前后矛盾,其实不然,这正是“红色”育人在推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基于此,“红色”育人要真抓实效,笔者认为需要变更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往单纯的思想政治课、征文、演讲、歌咏比赛等形式虽教育次数较为频繁,也比较易于开展,可是成效难显,不加创新甚至可能会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认为这是在搞形式、做样子。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理论。诸如外出参观、在高校开展红色论坛、红色图片展、红色知识方面的研讨会、知识问答等,此外,鉴于我校实际,可在我校进行红色文化的舞台剧和音乐剧,既可以帮助同学们重温历史、牢记使命,又可以寓教于乐,增强吸收度。鉴于教育资源的有效性以及从提高教育资源实效性的角度出发,可从学生党员和学生干部为突破口,以点带面、以点促面,在学生中宣传红色文化。同时,要大力拓展我校业已形成的军学共建模式,我校绝大多数学院都和部队有着共建关系,而且从学院开展的多次去部队参观的实践活动显示,同学们的积极性较高,受名额所限,有些同学可能难以成行,基于此可以拓展军学共建模式的深化,将相互参观、定期座谈等活动定期化,更好的满足同学们的需求。另外,由我校校团委主办、各学院团委学生会承办的团日活动,是我校各学院、各班级团支部的创新性活动,旨在提高班级凝聚力,增强大学生班级荣誉感,起到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此活动的进行可以结合“红色”育人的主题,在主题选择上紧扣“红色”,而此活动的全班参与也有利于扩大教育面。构建红色文化教育网络平台,是推进红色文化教育,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教育价值的重要载体[4]。

第三,党委领导、各司其责,发挥新媒体作用,优化“红色”育人工程新格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上到党中央国务院,下到教育厅各高校都普遍重视的问题,虽重要性有目共睹,但是未形成明确的责任机制。笔者认为做好这一工作,应该具体创立党委领导牵头,各部门各司其责,齐抓共管、树立榜样,争先创优的良好局面。在高校进一步整合资源,从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思政部、学院学生工作领导、班主任、辅导员的工作小组,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和分工安排,并且对于此项工作中涌现的优秀典型要进行宣传和表彰,既供学习,又供参考。同时,除了教育主体之外,也要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校内外的“红色”资源,从前文所说的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到红色电影、视频、电视节目、红色演讲、红色论坛、红色报告、红色网络资源等都可以加以利用,使“红色”育人不再是思政理论课的专利,而应更深层、更广泛存在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悄无声息中受教育、有心得。此外,为提升“红色”育人资源的有效性和现实性,可以委托专人,成立专设相关办公室,以从事“红色”资源挖掘、加工、丰富以及升华,让“红色”资源更好地结合实际,避免脱离实际,弱化教育功效,以期形成优化我校“红色”育人工程新格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wfxy.qlu.edu.cn/s/50/t/68/3b/fa/info15354.htm.

[2]陈娜,娄玮.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4(10):70.

[3]刘建平,莫超.论红色文化遗产在高校学生党建中的应用[J].湖南社院学报,2012(2):74.

[4]汪立夏.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以江西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0(7):57.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冯旭霞,广东海洋大学海洋工程学院讲师。*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系统化、品牌化研究——以广东海洋大学工程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15BKYB34);广东高校骨干辅导员工作室-大学生党团和班级建设工作室(主持人何凤梅)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团建实施路径党建
浅谈团建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基层党建带团建平台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高校团建科学化研究
烟草商业企业标准化管理实施路径研究
高校纪检监察工作实施“三转”的思考
一项必须做好的育人工程
对党建政工工作实效性的路径和策略分析
新形势下切实解决国企党建工作弱化虚化问题的思考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浅议提升党支部“三会一课”质量的方法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