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素质教育下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策略
2021-09-10邹德忠
邹德忠
创新素养教育即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流行的一种教学理念,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知识性学科不同,体育学科主要以活动为载体,教学场景在室外,这让体育的教学与知识性学科的教學有巨大的异处。而在创新素养培养的理念下,教师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培养与体育学科有机结合,以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1 中职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调查显示,学生对体育课的畏难情绪较为严重。一部分在入学前就已经接受过专业性体育训练的学生对体育课是充满兴趣的。因为在体育课上,他们可以展现个人的才能,获得满足感、成就感。但大部分学生并没有在课余时间接受过专业训练。在这部分学生的印象中,体育是十分消耗体能的课程。因此,他们对体育运动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体育课上往往会出现消极情绪。另外,调查还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课存在一定的误解。很多学生认为体育课程是一门做游戏或自由活动的课程。一旦这种错误的认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学生就会自行降低对体育课程的要求。但实际上,体育课的每一个课时都有不同的教学目标。学生需要这些目标。学生的期待与实际的教学情况差异较大,也会造成学生的畏难情绪。
1.2 教师的创新意识不足,教学方式死板
教师是中职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体育技能掌握的情况与教师个人素质息息相关,当前许多中职体育教师没有严格要求自身,缺乏教学创新意识。从师资建设的角度来看,当前许多中职体育教师受到整体环境的影响,对体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对新兴教学方法的掌握不足,这直接影响中职体育教学效果。在传统教学思想的长期影响下,中职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式死板单一,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运动技术培养,忽略了教学过程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传统课堂往往以动作讲解为课程核心,教师将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拆解,对学生进行分解动作教学,通过大练习帮助学生巩固动作要领,最后以测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死板单一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缺乏自主空间,所有锻炼活动均由教师安排,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调动起来,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
2 试论素质教育下中职体育创新教学策略
2.1 更新教学理念与目标,深化体育课程设置
中职体育教学的教育理念是引导中职体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导向,更是中职体育教学质量的保障。对于中职体育院校来说,首先需要摆正中职体育教学的意义,充分重视中职体育教学工作。要打破传统老旧的体育教学理念,立足于社会发展对于中职院校学生的实际需求,充分借鉴国际以及国内优秀的体育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中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将体育教学作为一项辅助学科进行表面化的教学,使体育教学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服务,积极响应教育主管部门的号召,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水平为出发点,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全方位成长,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2.2 开展游戏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作为高阶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加需要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需要教师开展具有趣味性的活动以有效维持学生的参与程度。游戏化教学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其有更加有趣的情景和互动方式,对于促进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有重要的作用。与知识性学科的教学不同,体育教学本来就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且教学的场景多在室外,开展游戏教学法也更加方便。而在中职体育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开展游戏化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根据学生未来的职业特点,选择适合的运动进行教学
中职学生未来的职业较为清晰明了,因此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其未来职业可能面临的各种职业病,对学生进行相应的体育训练,帮助学生加强相应部位的强度与韧度,有助于身体健康。如未来可能会从事家电维修、电脑或者财务等属于伏案型职业的学生,则需要确保手腕与手指具备足够的力量。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多进行球类运动。再者,由于伏案型职业可能会面临眼疲劳、脑供血不足以及颈椎病等问题,因此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泳、健跑、工间操等简单的体育运动。对未来会从事建筑、烹饪、护理、纺织、售货等属于站立型职业的学生,则需要加强学生的下肢与腰肌的强度,避免出现腰肌劳损与下肢肿胀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组织这些学生进行跳绳、下蹲起与太极拳等体育活动,提升学生的心肺功能水平。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中职院校要在深入了解社会动态变化中明确相关行业领域人才要求,结合当下体育教学新要求、新观点、新任务等,在关注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中深入探究体育学科教学现状,通过多种可行的路径,提出行之有效的措施。教师应在问题解决中创新教与学,在持续改进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水平,引导学生进行高效实践,促进其能力、素养发展的同时提升其就业核心竞争力。同时学校要提高专业人才培养层次,促进我国当下中职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同步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信阳工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