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期望对女生自我成长的影响探究

2021-09-10杨馥源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自我成长扎根理论

杨馥源

摘  要: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成年早期个体,采用焦点团体访谈结合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探索子女对于父母期望的领悟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抽取的样本为年龄在18—30岁之间的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共组织了三个焦点团体收集资料,之后基于扎根理论原理,在Nvivo12软件辅助下进行资料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领悟到的父母期望对亲子关系及女生自我期望具有重要影响,来自不同家庭的女生领悟到的父母期望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父母期望常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表现出时序性变化的特点;女生对父母期望的领悟始终在不断变化,父母期望基于生物、情感、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产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关键词:领悟父母期望;自我成长;焦点团体;扎根理论

中图分类号:C9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155-03

父母期望(Parental Expectations)指父母对子女的未来所持有的态度及希望,包括教育成就、职业地位等,是父母根据自己的经验、学识和思考,为孩子的将来做出的构想、规划和设计 [1]。可以简单地概括为,父母期望即以父母为主体,指向子女的一种期望,子女本人对父母期望的领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2]。如果将父母期望视为父母向子女传递的客观存在的信息,由于个体间认知的差异,子女接收到的信息可能会发生偏差。王婷和刘爱伦发现子女感知到的父母期望往往高于父母的真实期望 [3-5],真正对子女产生影响的其实是子女所感知到的父母期望 [6-8]。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领悟父母期望(Perceived Parental Expectations)”这一概念,领悟父母期望以“被期待者”为主体,父母期望为认知和体验对象。子女在感受和了解父母的期望后,经由自身主观意识加工形成新的“父母期望”。领悟父母期望涵盖以往研究中使用过的感知到的父母期望、知觉到的父母期望等概念。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利用焦点团体收集资料,以成年早期个体为对象,共组织了三个焦点团体,分别进行了两次1.5~2小时的访谈,结合扎根理论分析相关资料。

(一)抽样

本研究遵循质性研究目的性抽样的原则,采用强度抽样的方式,抽取能够提供高强度和密度信息的个案,最后筛选出24位团体受访者,组成3个团体,每个团体各8人。出于对参与者自由退出权利的保障,团体1中一位男性受訪者在第二次访谈前表示因事不能正常到场,因此研究者完成所有访谈后,综合考虑了三个团体的性别特征,决定剔除该男性受访者的资料,最终构成共23位女性受访者的团体形式。基于保密原则及简化资料的转录工作,同时为了避免后期分析资料时资料之间发生混乱 [9],研究者将团体中首次发言的顺序设置为受访者的编号,例如“石榴”在团体1中首轮发言顺序是第3,因此编号为“13”。

(二)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为获得丰富且有深度的资料,本研究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考量访谈时间和研究主题,设计访谈提纲。研究者将团体访谈录音的转录稿合并整理,获得资料约21.7万字。

(三)资料分析

将收集的资料导入质性研究分析软件Nvivo12,基于扎根理论原理,在软件的辅助下分析资料。

(1)初始编码(initial coding)/一级编码,编码过程中研究者尽量抽取研究对象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即本土代码(in vivo codes)。最终形成183个自由节点,参考点共849个。

(2)聚焦编码(focused coding)/二级编码,通过持续不断的比较与分析,筛选出最重要、最频繁的初始代码反映资料数据,结果见表1。

(3)理论编码(theory coding)/三级编码,在聚焦编码选择代码后进行的复杂水平上的编码,让类属之间可能的关系具体化。本研究围绕“领悟父母期望对自我成长的影响”这一主题,在45个二级代码基础上建立14个树状节点,根据类属属性将14个树状节点归类为五大核心类属,分别为领悟到的父母期望的内容、途径、家庭责任感、影响、评价与应对。

二、结果与讨论

(一)领悟途径

领悟途径包含子女领悟到父母期望的方式、情境及频率。访谈中发现,可以将领悟父母期望分为父母对期望的表达和子女对期望的感知两个环节。

1. 父母对期望的表达

父母表达期望的方式无论是在言语还是行为上,都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类型。

(1)直接表达

直接的言语表达有明确要求和重复唠叨,有受访者感到父母经常通过洗脑灌输传达期望。直接的行为表达主要为“身教”,指父母用自身某些行为传达对子女的期望。

(2)间接表达。

间接的言语表达包含提出建议或是反问和言语打击,还有受访者认为父母会“捧杀”自己。有时父母虽然不会明确表示出期望,但会叮嘱与其相关的方面。还有受访者表示父母会通过扮可怜、亲情道德绑架来激发自己的愧疚感。除此以外,父母还会通过在外炫耀、掌控抉择、与他人比较和奖励激励等方式表达期望。

2. 子女对期望的感知

“子女对期望的感知”主要指子女主动觉察到的父母期望以及自己对期望的接收情况。受访者表示即使父母没有明确表达出来,但自己依然可以知道父母的期望。

父母表达和子女接收之间存在多样性关系,包括父母表达少、子女接收多,父母有表达、子女没接收,父母没表达、子女却接收等情况,说明父母期望和子女领悟之间会存在感知差异。

从子女领悟父母期望的途径中可以发现,父母期望和子女之间并不是由父母表达出发指向子女接收那么简单,必然会经由子女的感知形成新的父母期望——领悟到的父母期望,最终对子女产生影响。

(二)领悟到的内容

领悟内容主要是对领悟到的父母期望“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回答,具体分为含义、类型、水平、特性、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这六个方面。

1. 领悟父母期望的内涵

含义即“是什么”,指子女对领悟到的父母期望的理解。有些受访者对父母期望的理解比较具体,认为父母期望包括眼前的要求、远期的目标等。有些人的理解则比较宽泛,认为父母期望是方向引导,是总体而言的期望。

2. 领悟父母期望的类型

领悟到的父母期望主要有学业、工作、处世交友、婚恋、性格品德、身心健康、陪伴、生活习惯、外貌形象九个方面。

(1)通过比较自由节点可以发现,学业是父母期望的重心,父母的学业期望主要体现在成绩或分数上,缺乏对子女学业兴趣的考虑。在学业期望中,学业成绩或分数已经成为父母期望的重要指标,也成为子女最重要的奋斗目标。

(2)多数父母期望女儿工作“轻松安稳”“离家近一点”

虽然独生子女的政策对父母和子女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在团体1中多数受访者都是家中的长姐,父母依然期望女儿可以在离家近的地方轻松稳定地工作,这一点恰好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女儿这一身份角色共同的期望,女儿承担了更多的家庭责任和义务。

3. 领悟父母期望的特点

(1)“别人家的孩子”常常成为父母期望的参照,是父母给孩子设立的各方面的标杆

“别人家的孩子”成为父母衡量子女的标准,对子女而言有时是一种激将法,变成追求和改变动力,有时也是一种压力和約束,更有可能会是内心的伤痛。多数受访者既是“别人家的孩子”,又羡慕着“别人家的孩子”,体现出父母期望中存在“完美”倾向。

(2)领悟父母期望表现出明显的时序性变化特点。

在小升初、中考、高考这样的时间节点上,父母表现出更多更强烈的期望。当孩子考完了大学之后,学业可能不再是父母期望的唯一内容,相对在这方面的期望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孩子年龄越小,父母越倾向于直截了当的言语表达,期望内容也更明确,年纪稍长后,父母逐渐转向间接迂回、含蓄暗示等方式来表达期望,甚至会上演苦情戏,激发子女的愧疚感,实现自己的期望。

以时间或年龄为轴可以看出,在不同年龄段,父母的期望不同,表达期望的方式也不同,这一点在不同父母之间表现出共同性和一致性。

(三)家庭责任感的调节作用

从访谈中可以发现,女生对于自身以及和父母间的关系具有比较好的感受力和觉察力,也更容易从父母的角度思考,选择体谅并认可父母的期望,也更愿意照顾父母的晚年生活。女儿的身份角色和性别特点赋予女生更多的家庭责任感。

(四)子女对领悟父母期望的评价

子女对父母期望的评价具有可变性和趋同性,虽然受访者都与父母有一些期望方面的冲突,但最终却一致地趋向于理解。成长过程中,子女渐渐发现父母期望中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是因为自身的经历和发展,对自我需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产生了新的想法和观点,能够理解和接受父母的期望。父母的态度也随着子女年龄增长发生转变,子女越发能够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尊重。在团体分享和比较中,受访者融合了团体碰撞出的各种不同的观点后,获得新的视角,也对自己与父母的期望有了更深的了解。

(五)领悟父母期望的影响作用

随着年龄增长,子女越发认为父母的期望也是自己的期望。父母期望和女生自我期望之间构成了具有交互作用的动力系统,父母期望是系统中的主动力,成长过程中子女很可能内化了父母的期望,使得其自我期望与父母期望日渐趋同。子女对于父母的理解和感恩、家庭责任感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子女和父母间期望的冲突对亲子间情感维系影响很大,沉默是双方最常用的应对方式,将问题和冲突搁置,却也疏离了亲子关系,这样的亲子关系也会让子女感到丧失了支持,继而出现一些负面情绪。

三、结论

本研究发现,领悟到的父母期望对亲子关系及女生自我期望具有重要影响。女生的自我期望与领悟父母期望在家庭责任感的调节作用下日渐趋同。

来自不同家庭的女生领悟到的父母期望具有极高的相似性。父母期望常以“别人家的孩子”为参照,表现出时序性变化的特点。

处在不同年龄段的父母期望不同,表达期望的方式也不同,但却统一关注学业成绩,很少提及身体健康和人身安全的期望,也缺乏精神层面的关心。

女生对父母期望的领悟始终在不断变化,其中受到特殊经历、成长阶段、自我需求、群体其他人以及父母自身转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父母期望基于生物、情感、社会文化和个人等多方面因素,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

父母期望贯穿于子女整个成长过程,在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同时,对子女产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父母期望对子女产生影响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子女从来不是被动接受影响者,比起对父母期望其他方面的探索,子女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更应得到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 Buck,Doris,B. . Parental Expectations Versus Child Performance: A Picture Graph Method[J]. Elemetary School Guidance and Counseling,1991,26(02):150-152.

[2] 刘梦洁,冯喜珍,何秋瑾. 父母期望的研究述评[J]. 课程教育研究,2015(36):251-252.

[3] 王婷,刘爱伦. 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的调查[J]. 教育探索,2005(01):98-100.

[4] 孙浩,徐夫真,刘宇鹏,等. 父母期望与早中青少年期内化问题的关系:有差异的中介模型[J]. 心理研究,2018,11(06):556-562.

[5] 李栩,侯志瑾,冯缦. 大学生父母生涯发展期望、主动性人格、生涯适应力和生涯决策困难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21(02):263-267.

[6] 侯世昌. 国民小学家长教育期望、参与学校教育学校效能之研究[D]. 台湾: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2.

[7] 张德兰,黄大庆. 父母的压力和期望与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2014,30(02):154-156.

[8] 李郁清. 父母期望的把握及效用[J]. 天中学刊,2004(04):108-109.

[9]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荐稿人:杨莉萍,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学家)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自我成长扎根理论
珊珊的选择
痛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搭建心理剧舞台,探寻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
简析高中政治教师如何实现自我成长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驱动力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