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论语》的审美意境研究

2021-09-10袁森袁婧美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论语翻译美学

袁森 袁婧美

摘  要: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文化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包罗万象,对中国几千年思想文化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虽然目前关于《论语》的翻译分析在学术领域内较为广泛,但学界对其翻译的审美意境的探究仍相对滞后。本文主要研究翻译美学下的《论语》,从翻译美学角度,探讨理雅各和刘殿爵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

关键词:《论语》;翻译;美学;审美意境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028-03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论语》开始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资料 [1]。作为语录体散文集,《论语》主要以记录语言及对话的形式收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2]。通过这种形式的记录,在不同的章节中呈现孔子及其弟子的思想,其中包括政治思想、审美思想、道德思想以及伦理和功利等思想 [2]。虽说《论语》多为语录,但文本辞义丰富,有些语句和篇章非常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虽然这篇篇幅不短,但是文中记述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其思想也能够通过对人物的描述显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感。《论语》的语言特点主要是用词简练,用意深远,给读者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感觉 [2]。同时,《论语》的语言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通过简单的描述对话和人物行动,展示不同的思想倾向。可以看出,文本浅显易懂,贴近生活,多用口语,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当然,这也是译者后期翻译中的难点。因此,要呈现《论语》本身语言文字的美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目前此类文本翻译质量也参差不齐,翻译赏析还相对匮乏,对于《论语》翻译的美学研究也相对滞后于其他经典作品。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本文对比分析了两位翻译家理雅各和刘殿爵对《论语》经典语句的不同翻译,来探讨他们的译文分别是如何从音美、行美、意美三个方面来展现原文本的审美意境的。这两位翻译家在中国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功不可没,对《论语》的翻译也堪称经典。作为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人,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年)对中国儒家经典在西方的传播,以及某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影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本文中所分析的《论语》的另一版翻译,则是由翻译家刘殿爵完成的。他是中国香港著名翻译家、语言学家,精研哲学及语言学,治学严谨 [3]。他翻译的历史文化古籍,用词不仅准确,而且兼具形神之美,目前市场上流传比较广的《老子》《孟子》《论语》三本英译,不仅广受国外国学爱好者喜爱,也是国内翻译爱好者的必读之书,被誉为“译坛的权威之作”。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理雅各(以下简称“理”)和刘殿爵(以下简称“刘”)的译文,分别研究了两位大师是如何从音美、行美、意美三个不同的审美角度展现原文的审美意境的,以期拓展《论语》新的研究视角,为同类国学经典的翻译研究注入活力。

一、目前英译本研究主要关注点

第一,对翻译现状的研究,如刘学英和银小晋的《〈论语〉英译情况研究》。第二,翻译技巧以及翻译策略的研究,如《新时代〈论语〉翻译策略及其传播路径创新》。第三,从译者主体性、跨文化交流等视角进行研究,如赵巍的《〈论语〉中的华夷之辩》及对译者文化身份的研究,如杨若柳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文化解读》。

二、翻译美学

虽然美学理论的讨论在近几年十分流行,但美学的研究源远流长,其诞生可追溯到18世纪的德国。真正的翻译美学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时期,不少国外翻译流派开始将翻译与美学结合,发起翻译美学的探讨,这一时期的译论家如泰特勒、阿诺德、西塞罗、贺拉斯等都曾提到,在译者的翻译中要注重翻译美学 [4]。当然,中国的翻译家也注意到翻译中的美学现象,在中国的翻译美学探索中,翻译家的美学理论也是百花齐放。虽然研究的角度有所不同,但都是从美学角度研究翻译的重要成果。尤其是严复的翻译标准和许渊冲的三美理论,非常值得学习,许多近代学者和翻译爱好者在此基础上延展出很多关于翻译美学的新思考。

1995年,刘宓庆出版《翻译美学导论》一书,这本书搭建了现代翻译美学这一理论大厦的文学框架,分析了不同情况下在文本转换中如何体现美学的思考。其2005年的修订本充分讨论了国内国外翻译美学的渊源,说明审美主体——译者,是整个翻译美学理论框架的核心。译者承担着翻译中的审美活动,译者的一切审美活动决定着原文的信息 [5]。关于审美客体,刘宓庆将其分成形式系统(审美符号集)和非形式系统(审美模糊集),形式系统包括四种:语音层、文字层、词语层、句段层;而非形式系统则包括情、志、意、象 [5]。刘宓庆对于翻译美学研究的贡献可以说是肯定的,对于后续译者理解翻译美学、理解美学的体系以及系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表示, 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 “语言美”应该是一种通过文本结构、文本内容,传递不同类型的審美信息的途径。在文中,他呼吁“翻译回归美学” [5]。中国古典文化作品,如果希望翻出自身独一无二的文化特色, 首先就要分析各位翻译大师的著作,通过对翻译理论和审美理论进行分析, 尝试找到科学的翻译方法对不同的文本进行翻译,重现不同文本的审美意境。

三、翻译美学视角下 《论语》 的审美意境翻译

在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指的是再现原文的音韵声律美、修辞模式美、语言形式美、篇章结构美和内容情志美 [6]。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种风格的译文,探讨理雅各和刘殿爵的审美意境翻译。

(一)音美

“音美以感耳”。这里的“音美”指的就是汉字排列组合构成的声音之美。《论语》虽为语录,但词义丰富简约,语句形象生动,内容非常有趣。这便要求翻译语言也要掷地有声、朗朗上口。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也要十分注意翻译后文本的韵律感。依据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Jackdendoff提出了语言中的语法,即“音乐语法”。刘宓庆也在文章中说明,语音是语言承载文本信息的基本手段之一,在翻译过程中再现原文音美是十分有必要的。汉、英分别属于不同的语系, 汉语中重复叠词、清音比较常见,汉语以这种形式表达其韵律之美。而押韵,尤其是头韵和尾韵,在英语的表达中则是比较常见的。在古代典籍翻译实践过程中, 如何通过一些不同的翻译技巧表达出原文的音美,也是翻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例1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理译:The Master said,“The wise are free from perplexities; the virtuous from anxiety; and the bold from fear.” [7]

刘译:The Master said,“The man of wisdoms never in two minds; the man of benevolence never worries; the man of courage is never afraid.” [8]

原文的节奏韵律非常规整,第三个字都是“不”。理雅各的译文不仅精确地表达出原文文本的含义,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结构也是很清晰明朗的, 他用“the wise”“the virtuous”“the bold”这种定冠词加形容词的表述形式来翻译“知者”“仁者”“勇者”,是很能体现节奏韵律感的。这一句,原文和译文的翻译数据同样经典。刘也翻译得很好,但是读起来没有理译得那么朗朗上口,也不够简洁。

例2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理译: The Master said, “The superior man is satisfied and composed; the mean man is always full of distress.” [7]

刘译:The Master said, “The gentleman is easy of mind, while the small man is ever full of anxiety.” [8]

这一句是《论语》中广为流传的一句。关于“坦荡荡”的理解,两位译者也是各不相同, 刘的“坦荡荡”是以“Casy of mind”来指代的,是一种感知层面的欢愉快乐,理的“satisfied and composed”,有一种满足和镇静意味,其实也是一种心境, 都展现了君子的气质。同时,“satisfied and composed”的尾韵读起来也很顺畅。其次,同样是对原文的理解,“小人常戚戚”中,关于“小人”的翻译,刘译用“the small man”来翻译, 是从其个人气质方面来表述的,略显单薄,而理译采用“the mean man”暗示了小人的见利属性, 因此,从内容和含义的贴切方向来说, 理译在含义上对“小人”的翻译更胜一筹。但从音美来讲,刘的译文“is easy of”和“is full of”更加整齊,更有韵律感。两个大家对此句的翻译都是可圈可点的。(二)形美

形美的例子在《论语》中也多有体现,《论语》语言不仅是形式上的对称,也体现在修辞的使用。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的使用均体现了平衡之美。《论语》的句式很有自身特点,结构简单,骈散具备,错落有致,还有重章叠句,读来行云流水 [2]。

但是在翻译中,译者应该注意到,和汉语的结构表述不同, 英文文本的特点是严谨, 在英文的句子中,对语法的要求似乎更加严格,整个句子就像一棵大树,有枝有干,一层一层延展开来。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英语句子中的结构标记和话语标记,这些标记使得句子极具平衡感,读者读起来感觉句子的逻辑舒服自然。而在汉语中, 要达到同样的效果,修辞必不可少。在中文中,反复、排比以及对仗等手法都是比较常用的修辞,它们的使用频率相对较高,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更是经常出现。因此,不难发现,《论语》中修辞手法的使用很多,形美的例子在《论语》中也多有体现,《论语》语言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对称,也体现在修辞的使用。对偶、排比、反复等这些修辞构成句式的平衡美。

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 者寿。”(《论语·雍也篇》)

这句也《论语》中的名句,流传很广,此句结构比较简单,整体句型四言三言。这句虽短,但是细细观察,是极具美感的。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还传达了丰富的内涵。两位译者在传达和再现原文结构语音部分信息时,各有千秋。理译用了“the wise”和“the virtuous” [7],不仅押头韵,且句式工整,紧贴原文,读来也颇能体现原文节奏韵律感。刘在句式上,前半部分统一使用动词“find”,后一部分使用“are”直接描述 [8],也体现了句式变化中的平衡感,读来抑扬顿挫,很有节奏感,与原文的结构类似。

(三)意美

传统的翻译工作只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本转化为另一种语言文本,但如今的翻译工作中,优秀作品的内涵、美感的传递、意境的塑造也是美学研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问题。而在《论语》当中,意境出现的频率也很高。这里的意境,就是指描绘的日常生活片段与所想要表现的思想和情感的交融。这一境界的核心就是人们常说的“情中有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这也是《论语》这部作品极具魅力,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因此,翻译中,意境包括意象,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们是文本优雅含蓄和鲜明奔放的统一。面对意境这种高度模糊的审美信息,想要准确地传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作为译者,能否捕捉到这种高度模糊的审美信息是一个难题。译者首先需要有较强的感知美的能力,其次,还要有表达美的能力。对翻译者而言,这也是更为苛刻的要求。

例3 子曰:“贤哉, 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理译:The Master said,“Admirable indeed was the virtue of Hui!With a single bamboo dish of rice, a single gourd dish of drink, and living in his mean narrow lane, while others could not have endured the distress, he did not allow his joy to be affected by it. Admirable indeed was the virtue of Hui!” [7]

刘译:The Master said,“What an extraordinary man was Hui!Living in a shabby neighborhood on a bowlful of millet and a ladleful of water——most people could not have endured such misery, but Hui did not let it take anything away from his joy. What an extraordinary man was Hui!” [8]

为了将《论语》的意境之美再现,译者在实际的翻译中,一定要在头脑中想象,还原原著所描绘的景象,如果做不到,就难以使意境之美重现,使翻译作品失去美感。“一箪食,一瓢饮”的翻译在此处就显得尤为重要。理将其翻译为“With a single bamboo dish of rice, a single gourd dish of drink”,而刘则翻译为“bowlful of millet and a ladleful of water”,一小碗米粥和一瓢水的画面油然而生。

四、结语

《论语》有着丰富的思想、简约有趣的语言,也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要素,本文通过分析理雅各和刘殿爵两位译者的审美意境再现手段,展示了在《论语》的翻译行为中如何识别文中的美学因素,并通过转化和翻译,利用不同的翻译技巧,把原文之美展现给译文读者。两位译者在捕捉和呈现意境之美的过程中各有千秋,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识,让读者在阅读《论语》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的审美体验。译者在翻译此类文本的过程中,也应该尝试捕捉原文的美学要素——音美、形美以及意美 [9],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發挥创意,尽可能地再现原文本的美学要素,让中国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参考文献:

[1] 乔宇涛. 阐释学视域下《论语》六个英译本的比较研究[D]. 黑龙江: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2] 杨涵麟. 《论语》的文学价值[J]. 青年文学家,2019(29):65.

[3] 周慧娟.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看《论语》的英译[D]. 山东:中国海洋大学,2011.

[4] 梁润桦. 新中国成立前的香港学术发展[J]. 人文岭南,2012(24).

[5] 刘宓庆. 翻译美学导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24.

[6] 党争胜.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J]. 外语教学,2010(03):97.

[7] 孔丘. 论语[M]. 理雅各,译. 北京:译林出版社,2010.

[8] 孔丘. 论语[M]. 刘殿爵,译. 北京:中华书局,2005.

[9] 李杰. 接受美学视角下《论语》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6.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论语翻译美学
印花派对
纯白美学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