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与防范策略探讨
2021-09-10牛晋艳杨原
牛晋艳 杨原
*通讯作者:牛晋艳,1979年10月,女,汉族,山西太原人,就职于山西白求恩医院,副主任护师,本科。研究方向:心血管重症护理。
摘要:目的:研討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3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资料,利用双盲随机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两组后,应用不同护理干预模式评价患者的负面情绪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护理组患者的总疗效96.92%高于一般组的87.69%,护理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22.07±3.66)、抑郁自评量表(SDS,25.89±4.11)评分均高于一般组(< 0.05)。结论:利用风险管理干预方式可降低心血管内科患者负面心理的出现概率,治疗的安全性高,患者心血管病症有所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心内科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risk managemen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nursing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Methods: The data of 130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of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fter the patients were even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by double-blind random method, different nursing intervention modes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negative emotion and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 of patients. Results:The total curative effect of the nursing group was 96.9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general group (87.69%), and the scores of self rating Anxiety Scale (SAS, 22.07 ± 3.66) and self rating Depression Scale (SDS, 25.89 ± 4.11) in the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general group (< 0.05).Conclusion: The use of risk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can reduce the probability of negative psychology of patients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the safety of treatment is high, and patient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are improved, which is worthy of promotion.
Key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Application value in 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一、前言
心血管内科疾病一类由心脏、血管疾病而诱发的疾病,该疾病治疗较为困难,疾病较易复发,根治的难度较高。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大部分患者会出现呼吸窘迫、持续腹痛、恶心虚弱、晕厥水肿等情况,增加了护理风险的概率[1]。为了降低护理期间的风险问题,护理人员应当设立风险管理措施,从疾病风险评估、用药干预、陪护管理等方式进行综合干预,减少患者的焦虑、抑郁、烦躁的心理。文章就2019年11月—2020年12月心血管内科接受治疗患者利用风险管理干预的应对方法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二、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针对我科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利用抛硬币法将患者平均分成一般、护理组两组,每组患者数量为65例。一般组:男女患数比为35:30,平均年龄为(61.55±7.16)岁;护理组:男女患数比为39:26,平均年龄为(60.98±7.84)岁。两组患者均自愿配合本次治疗,排除肝、肾脏器病变及精神性疾病的患者资料,其一般资料可对比(> 0.05)。
(二)方法
1.一般组
一般组行常规护理干预,主要告知患者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并持续监测患者体征,若存在体征异常状况则立即告知主治医师。
2.护理组
护理组行风险管理干预,具体如下。
(1)风险评估
1)由于心血管内科患者的年龄相对较大,自身免疫力、身体机能普遍较差,容易在治疗期间出现风险事件,如不慎坠床、意外跌倒等。患者护理期间出现突发性心悸、呼吸窘迫等情况时,若没有给予干预,患者可能会在极短的时间内病死情况,护理人员应当评估患者的体征情况,应急处理患者的不良反应[2]。
2)治疗期间需使用不同类别的心血管疾病治疗用药,故用药期间应注意给药剂量、输液方法及输液速度,统计不同药物对患者个体的影响,评估注射期间的安全隐患。
3)护理中应评估心电图装置、呼吸机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方法,避免不规范地使用情况。
(2)应对措施
1)给予患者预见性护理,重点观察患者起、卧、睡、如厕等过程,加大期间的护理防护,要求患者起床时要减慢速度,避免体位性低血压而造成的风险,可降低患者跌倒的风险。若患者存在便秘情况时候,给予缓泻剂等帮助排便的药物,避免排便用力过猛而诱发的心脏供血不足。
2)用药护理期间应当了解患者服用药物的剂量、种类、禁忌证,主动告知患者正确服药建议,了解特殊用药的方法及规定。
3)重要医疗设备应进行定期维护,定期培训、考核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应要求护理人员落实查房、晨会记录等措施,制定护理查房技巧,重视对护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及考核[3]。
(三)观察指标
1. 利用Zung量表评估患者护理后的消极情绪,评估SAS、SDS的评分。
2.结合患者的生活、睡眠评估患者的护理疗效,具体分为优质、一般及较差三类。
(四)统计学方法
在统计学软件SPSS23.0中录入入组者的研究数据,各项生化指标经x±s和表示检验,当值在0.05以内时,可判定数据间有统计学差异存在。
三、结果
(一)两组患者护理后消极情绪比对
护理组患者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一般组(P < 0.05).
(二)两组患者护理疗效比对
护理组优质护理34例、一般29例、3例疗效较差,总护理合格率96.92%高于一般组(P < 0.05)
四、讨论
心血管内科发生风险的概率较高,许多因素都会诱发护理风险事件。
(一)风险因素
1. 医护人员方面
医护人员责任意识较差,没能严格地按照相关流程要求进行护理操作。因为日常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压力较大,导致遵医嘱和查对情况疏忽,极易引发护理失误事件。另外医护人员缺乏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或不能沉着应对突发事件等都可能发生护理风险事件[4]。
2. 患者方面
许多患者都对疾病相关知识缺乏充分的了解和认知,因此面对疾病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等心理情绪,进而无法配合医护人员顺利治疗和护理。还有的患者可能私离开医院,那些对临床治疗有过高要求和期望值的患者也极易出现护理风险事件。
3. 医院环境方面
心血管内科接诊的患者较多,常常导致病房紧张,因此病房环境可能得不到充分保障,病房、走廊等清洁不彻底,患者容易出现滑倒等意外事件,而且夜间治疗和护理也可能会其他患者产生影响,都是护理风险事件的重要因素[5]。
(二)安全防范对策
1.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
现如今,多数患者未能对自身病情有全面地认识,且不了解相应的健康知识。因此,医院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将各种专业知识普及到患者群之中,大大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1)可采用宣传册为主的方式,将相关内容印发出来,一一分发到患者手中,可供他们可随时随地翻阅,充分了解个人所患疾病。
(2)可以视频讲解为主,定期在病房内播放相关视频,在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舒缓患者的压力。
(3)可及时向患者介绍住院环境,加以心理疏导,使他们能够在了解环境的基础上产生正面情绪,并积极地配合医生以及护士的工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血管医学知识,耐心回答患者关于疾病的问题。
通过科室的安全通报、手术流程图等,让患者初步了解手术的方法和重要性[6]。介绍主要医生临床经验的业务水平和疑似患者的手术疗效,检查他们的信仰和态度,医务人员应该建立互助合作关系,使用成功操作案例激励积极配合治疗,反复手术,没有副作用,提高患者的协调。
2.优化心血管内科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最为基础的一项工作,其主要目的则是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概率。
(1)医院应完善内部设施,确保患者所用设施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并将患者常用物品放置在他们容易拿到的位置,从细节上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2)重点管理洗手间、楼道、楼梯口等安全事故频发区域,确保地面干净,降低滑倒、摔倒等事故发生概率。
(3)完善规章制度,遵循制度展开工作,全面分析不同风险,同时以针对性的措施来消除风险[7]。
3.强化用药安全管理
要想有效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则必须确保用药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在展开护理工作时,一方面应当结合说明使用药物、操作设备,并根据患者的临床病情确定最为适宜的使用方式,使用之后则有效保存药物,并及时对设备进行消毒处理,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另一方面,护理人员应当了解患者是否对某一药物过敏、排斥,若是有不良反应,则做好工作记录,加强药物使用管理,确保无误后再使用适宜的药物。除此以外,还应当提高护理人员使用应急设备的能力,使他们可从容应对突发事故,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大大降低风险事故发生概率[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运用分析风险因素及安全防范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和投诉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中进行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梁阿丽,朱丹红.探讨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效果[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9,9(12):92-94.
[2]许辉,李晓光,陈艳妮,刘婵.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17,39(13):2055-2057.
[3]卢美萍,梁冬英,陈良爱,肖凤连.基于循证护理风险管理模式在提高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性及满意度的应用研究[J].临床护理杂志,2017,16(03):68-71.
[4]李亞丽,李程程,于爽,侯秀伟.探讨护理风险管理在降低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的护理风险发生率[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3):138-139.
[5]汤玲,皮芝兰.心血管疾病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与护理方法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78):304.
[6]刘丹.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因素与护理方法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9):119-122.
[7]尹筱筱.心血管内科护理风险管理及优化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4(11):60-62.
[8]李玉.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工作的风险与防范策略探讨[J].名医,2020(0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