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史料进行教学
2021-09-10王丽慧
王丽慧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历史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学生学习历史必须要借助一定的史料。史料教学在当今历史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历史的探索能力。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使得其能够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史料是构建历史学的原始素材,是学生形成正确史观的依据,史料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依托。教师要善于发掘史料,让史料说话,还历史一个丰富多彩的真实。
关键词:历史教学;史料运用;重要性;方法策略
在新课程中史料,史料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更为突出,史料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认识和重建过去的媒介,任何历史结论都是建立在史料基础上的,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历史理论教学也只能是空谈。因此,要让学生真正的学习感悟历史,就必须积极正确的运用史料,使史料教学成为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提供相关的图片、老照片、史料和音像资料,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掌握,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一、史料的主要类型
史料是指可以把它作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根据的东西。历史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献史料是指史书或甲骨文等;实物史料是指各类现存的遗址,遗物,建筑,雕塑,墓碑绘画等,大部分的食物食疗是通过考古发掘出来的,所以说它能够真实的反映历史,具有直观性;口述历史则是人们对于往事的一个口头回忆,而整理成的文字资料。
根据资料价值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者是直接在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手史料则是经过后人对一手史料诠释之后产生的。
二、史料运用的目的及意义
(一)新课程倡导史料教学最基本的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加强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能力
历史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探究历史的方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来进行历史的研究活动。显然,运用史料是使学生学习去做历史学家所做的事,直接去运用各种一手和二手的史料。当然,这并不涉及将学生培养成历史学家的层次,只是使学生借着某些运用史料的特定练习,学到历史学家的一些态度和方法。
从历史研究的程序来说,史料在史学中的地位體现为先有史料,而后有论点。史家每叙一事,每提出一个论点,都必须于史有据,信而有证。《课标》的“课程目标”“收集和整理简单时关的史料,提取信息,用以了解和解释史实”和“内容与要求”提出的培养“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等学科能力要求皆指向学生“史由证来证史一致”的意识与思维的培养。因此,初中历史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再读懂读通史料的基础上,对史料进行分析,最大限度的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有助于学生形成证据与史实之间的逻辑意识,从而掌握了解历史的一般方法
2.增强历史的真实感
历史知识的一个重要特质是其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现,所以难以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证据”也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历史是从史料所提供的“证据”中建购关于过去人和事的论述,可以说是一种推理学问。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价值就在于为以提供的历史事实提供例证,传输历史世界的真实感,促进学生深入历史,感觉当时的历史环境,触摸到历史人物的脉搏,有助于学生真实的,近距离的感知历史,从而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本质。
(二)历史教学中史料运用的意义
1.对教材中的史料引起足够重视
历史教材中往往穿插一些原始史料,这些内容是对课本正文内容的补充和解析,是经过反复推敲和研究选择出来的,是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对教学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本节内容,必须对此足够重视,在备课时将这些史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反复斟酌,使其融入教案之中,以实现重点解决、难点突破。例如,我在讲鸦片战争时,教材中有一段史料:“(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依据这段史料,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这段文字是谁针对什么事情写的?他有何主张?根据史料回答道光帝接受了这一主张的理由?”。让学生阅读史料后作出回答,教师再作进一步点拨,这样不仅能够更全面地向学生呈现此段历史,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适当增加课外史料拓宽视野思路
历史教学的内容比较繁多,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教材中的史料仍旧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适当补充一些绘声绘色的课外史料。例如在讲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时,课本中只有迁都,改用汉语,穿戴汉服,改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等。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史料,如《魏书.高祖纪下》,(太和十八年,革衣服之制。)拓跋(皇族)-元姓,独孤-刘姓。尊孔子,孝文帝迁都后,立即下令加紧修建孔庙祭孔。太和十九年,诏迁都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通过这些史料,多角度地为学生展示历史问题复杂的一面,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空间,既丰富了教材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使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长此以往,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收获自信心,这对提高教学效果非常关键。
3.精心设问指导信息提取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史料,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呈现史料时应同时出示精心设计的问题。问题既是史料研读的目的,也是理解史料的一种途径。例如在讲授新航路的开辟这节内容时,我引用了一段材料:1524年有西班牙人这样说“以前我们在世界的边缘,现在在它的中央了,这给我们的命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针对这段史料我设计了三个问题:这句话对吗,怎么理解这句话?“前所未有的改变”是指哪些改变?这些改变对世界对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教师首先指导学生读懂问题,再带着问题去读史料,结合所学知识寻找史料中的相关内容,尤其是寻找相关的关键词,从而提取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有效信息,论从史出,得出相对客观、辩证的答案。
三、史料教学的主要方式
1.史论结合,展现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常见的提问形式是:“在这段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样的证据来说明……”“从这段(些)材料中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2.为了避免学生只是去摘取史料的内容,应引导学生去分析史料的内容,从中得出自己的观点及证据。
3.针对不同材料的证据就内容和可信度作比较。
4.针对相互冲突的证据加以讨论。
5.对同一事件之不同的历史叙述进行比较。
6.选择一个主题给学生诸多的史料,让学生去整理比较,形成自己的推理演绎过程。
7.让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找出史料中的问题,并用恰当的方式去处理史料。
参考文献:
[1]李美皆.被修辞化的历史细节.理论与创作,2007,4.
[2]王挺之.社会变动中的群体和个人.史学理论研究,2001,2.
[3]夏辉辉.追求历史教学价值探寻课堂教学本质.历史教学(上半月),2013,11.
[4]赵亚夫主编.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
[5]宋其伟.让历史课堂充满历史味.历史教学,2010,4.
(聊城大学 2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