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核心素养的中职体育“四•四型”教学法探索

2021-09-10芦燕刘志国

当代体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职素养体育

芦燕 刘志国

在核心素养成为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风向标”的今天,为了解决中职学生在体育与健康学科学习中应具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等问题,培养品学兼优、人文充实、技能精良、身心健康的优秀公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职体育课“四·四型”课堂教学新样态,实现了学生、教师、课堂、学校的多维共赢。

1 研究背景:解决中职体育课堂的四大问题

1.1 教学改革弱化,风向标把握不力

2014年教育部要求“加快建设核心素养体系”。2017年浙江省教育厅明确提出“品德优良、人文扎实、技能精湛、身心健康” 的素养目标。在核心素养培育成为我省中职教育改革风向标的今天,体育学科面临着进行引领价值、启迪思维、塑造品格、锻炼能力的巨大挑战。为了真正发挥中职体育课的“主渠道作用”,建构“基于选择性、强调专业性、突出活动性”的教学样式,造就“知识融合、能力复合、素养综合”的“三合型”人才,开展“大体育观”引领下的教学创新实践,需要形成中职体育教学新样态。

1.2 教学方式固化,专业融合不足

传统的中职体育课主要采用老三段式教学,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甚至一个学期一套徒手操不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充分发挥。同时,中职体育课程按中职体育大纲统一安排,理论性强,普适性高,但专业适恰性较弱。

1.3 教学评价窄化,跨界能力不够

传统的评价,标准划一,主体单一,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体育主渠道的作用无法真正发挥。体育的课堂学习与生活逻辑不能有效融合,学生综合能力比较欠缺。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更难以体现。

1.4 体育地位矮化,核心素养不达

一般认为,职高体育课不是高考学科,较少形成激励机制,学生与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未有效激发。教学中,体育目标的层次性不强,内容的针对性不够,知识性体育、碎片化体育较为突出,全人理念难以达成,核心素养无法落地。

2 研究策略:形成“四·四型”中职体育教学的四大路径

2.1 创“四段”教学:变革传统模式,构建“四段式”体育教学新样态

传统的中职体育课一般采用老三段模式: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为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需创新实践路径,形成“四段式”体育教学新样态。

2.1.1 热身:目的就是根据学习和练习的动作技能特点使肌肉热起来,进入积极的运动状态,通过柔韧和微细动作提高神经对肌肉的控制能力。主要要求是微出汗。比如让学生绕场慢跑就是为了让肌肉热起来;再比如立卧撑,可以动员全身肌肉;比如柔韧、平衡练习等,可以加强神经对肌肉的支配能力,有效地防止损伤,高效地掌握运动技能。

2.1.2 学练: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处理好“练习(含重复练习)”与“学生兴趣”的关系。方法的选择上突出“精讲多练”,既可保持学生的兴趣,又能达到良好的练习效果;二是设计“合理的练习密度”。这就要求增加学生的练习次数,以促进肌肉的记忆;三是“合理的运动负荷”。体育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因此必须把握好运动负荷,否则就达不到效果。

2.1.3 竞赛:竞赛往往被我们常态课所忽略,觉得没有时间、组织困难等。实际上竞赛是体育的本质之一。只有通过竞赛才能培养体育之精神、体育之品格。所以教师需要认真设计教学时的竞赛活动,这也是有别于以往教学方式的最大变化。竞赛活动除了通行规则的正式比赛,还可以按学生特点、技战术能力和项目特征进行趣味游戏、特定规则的比赛、展示等活动,以激发兴趣,培养体育精神。

2.1.4 放松:过去放松也和热身一样流于形式,要么一尘不变,要么直接省略。有效的放松可以消除疲劳,有利于后面的文化课学习和以后的体育锻炼。放松的目标是心悦身松。拉伸重点活动的肌肉可以有效放松身体,一个表扬、一句赞美和一个简单小游戏可以放松学生的心灵,从而达到心悦身松的效果(坚持每次下课前表扬部分学生,你会有意外的收获)。

2.2 塑“四型”人才:丰富体育课程内涵,打塑“四型”人才的新方法

中职体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体育基础知识、运动技能、体育思维、练习方法及体育品格的总和,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和社会实践逐步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所需的优秀品格和关键能力,即:社会适应力、基本价值观、人格魅力、能力锻炼四个要素。

2.2.1 思辨型课堂:培养理性思维,培育有思想、重人文的合格公民

“思辨型”课堂是指围绕课堂主题选取具有可辨性的“议题”,通过探究问题、多层辨析及合作探究等方法,启迪学生善于思维,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培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为有思想、重人文的合格公民。如最近发生的NBA在中国的思辨问题。教师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让学生在运动中激发思维、理性思考。

2.2.2 体验型课堂:引领政治认同,培育信仰坚定、品德高尚的合格公民

体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的内心接受认同,更要从学生真切参与体验的行动中实现外化。从情感和体验两方面人手,围绕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政治环境与政治交流中,自觉主动接受熏陶,生成爱国情感、坚定四个自信。

2.2.3 实践型课堂:塑造良好品格,培育守规则、技能精湛的合格公民

体育的本质是运动,良好品质的形成只能在体育运动中让学生感悟、在感悟中提升。我们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开展了“校园体育的美”的活动,让学生在运动中不断地改变自己的行为,铸就良好的行为习惯。

2.2.4 综合型课堂:强化能力锻炼,培育敢于担当、身心良好的合格公民

一是学科内知识的融合。体育学科的知识没有递进性,但有关联性。因此一个议题、一个活动应该综合多门学科的知识。二是法律、道德与体育的综合,塑造品格行为与培养体育意识的综合。在构建综合型课堂时,要坚持时代性、生活性、知识性的原则,达到知、信、行的统一。

2.3 立“四化”课堂:创新教育环节,构画“四·四”型体育课堂路线

在中职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都设置“运动”环境,让学生能真实的感受“体育”氛围,从而增强中职体育课内容的真实性,提升体育课程的亲切性,使体育因子在中职学生的身体中生根发芽。在“四化课堂”中,通过“阐”、“建”、“悟”、“创”,进行“四化活动”,强化创新,培育核心素养。

2.3.1 体育核心素养具体化

(1)首先要具有综合性、关键性及普遍性。

从身体健康、心理良好、社会适应力强三个目标来提高学生体育能力、体质状况、身心和谐度、健康生活,并努力把这些落实到活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和谐及社会适应力五个领域之中。

(2)其次要体现应用性、实效性、发展性。

核心素养的要素要根据教材、教法与手段、教学流程、教学评价等环节挖掘,要方向明确、容易理解和把握、便于执行与操作。

(3)第三要实现“三维”整合,体现时代性、融合性及广泛性。

我国教学改革历经“双基”——“三维”——“核心素养”等过程,其内涵变得更宽泛,“知识——能力——态度——情感”更加融合,既包括了知识的认知发展过程,又体现了非认知的发展过程,既注重了品格修养、态度养成和情感发展,又渗透了极高的时代融合性。

2.3.2 育人目标明确化

(1)正确的客观认知

体育常识的认知:体育知识、技能与方法、竞赛的组织、规则与裁判、运动欣赏能力等。

运动技术的掌握:既要体现体能又要发展身体素质水平,更要把握技战术。

体育学习的能力:既能制订和实施科学的计划,又能给出科学的评价。

(2)健康的社会行为

珍视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活、生活方式健康。

健康习惯:既具备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具备良好的健康意识,摒弃不良嗜好。

终身意识:主动学习,态度认真,良好的锻炼习惯及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3)健康的情感体现

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具备合作担当的品行,即自尊、自信、自强,诚信友善,遵守规则,有正确对待输赢的心态 ;具备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健康的心理调节功能:辩证地看待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健康以及能够通过体育方法调控自我情绪。

领会中华体育精髓:国家至上意识、爱岗敬业意识、科学求真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团结和拼搏精神。

(4)较强的社会适应力

交往能力与合作意识:有效沟通、相互尊重、团队协作、集体观念。

较强的适应环境能力:自主生存、和谐社交、从业技巧、道德约束等能力。

积极的创新精神:科学识别、善于学习、乐于实践、组织协调等。

2.3.3 搭建舞台“人文”化

(1)搭建“人文”化的展示平台,以培养人文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如:赛事欣赏、赛事解说、体育摄影。

(2)搭建“人文”化的傳播平台,以积累社会经验,提高交流沟通的能力。如:赛事组织与策划、宣传及报道。

(3)搭建“人文”化的审美平台,以享受身心健康、追求美的生活。如:塑性矫形、运动营养、礼仪服饰。

(4)搭建“人文”化的运动保健平台,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关爱他人的意识,提高社会责任感,享受人生幸福感。

2.3.4 评价体系精细化

(1)教师的“教”

评价的内容从体育教师的角度看包括教师的身体能力、心理因素、思想道德品质、基础知识水平、专业技能素养、创新精神、教学能力、科研能力以及职业道德标准;从学生的角度看,主要包括学生体质测试的合格率、高考体育的成绩、运动队水平、群体活动开展情况以及课堂的出勤率等;从师生关系上看,主要体现在体育课堂中师生的和谐度。

在评价体系的指标设置中,既要选取容易量化的评价指标,也要有难以量化的定性指标。评价者不仅要对达成的结果进行纵、横比较,而且要将终极评价及时反馈给课任教师,及时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的“学”

既要加强对学生的荣辱感教育,深化其使命感的培养,以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又要建立学生成长性发展的大数据库,以量化体育成长过程,让学生们都能直观地看到自己的成长过程,还要能促进学生的处事应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体育意志品质的提高。

(3)教学“细节”

品德修养永远立于教学的主导地位。通过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道德修养来潜移默化的引领好学生。

细节决定成败。教师应当重视教学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并及时纠正,要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4 构“四力”评价:改革评价模式,构筑“大体育”活动教学保障机制

结合以上所述的评价体系精细化内容,创新评价机制,以协商评价的方式,完善以学力、活力、发展力、创新力为主要内容的“四力”评价体系(如图一所示),开展多纬度、全要素评价,构建有效的和个性化的教学评价实践体系,推动教学活动创新与人生发展有机耦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多样化成长。

图一  四力评价框架图

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对学生提出要求:(1)以小组为单位评价,组长带领讨论学习的成果质量并最终给出等级。如意见不一致,就“少数服从多数”。这样避免学生乱打分。(2)所有的学生只能评价他人的成果,以避免为了让本组得高分而故意压低他组的分数。(3)等级只能在限定等级内评定。在评价前,教师事先设置几个评价的维度。学生每给出一个等级就必须说明理由。以避免评价的随意性,让评价相对公平。这样也让学生学会欣赏他组的成果,也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

3 研究效果:收获四大成效

3.1 学生变“态”:从“要我学”到“我要学”——核心素养提升明显

学生“知识融合、能力复合、素养综合”,提升了多维发展的高度。近五年,学生体质和体测成绩多次在我区名列前茅。参加体育选修的学生越来越多,越是辛苦的越吸引学生参加,学生的刻苦、坚韧精神得以体现。

3.2 教师变“色”:从“过客”到“乐教”——职业幸福感显著增强

以前体育教师在民主测评中,学生的满意度也不高。现在学生愿学,教师愿教、乐教。绝大部分教师的满意率已经达到100%,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可持续。教师参加各级技能比武、课程开发与教育科研,教师的专业素质得以提升。近五年里, 1人获国赛金奖并进行专业展示,多项成果在省市区获奖,1人被推荐参评杭州市教坛新秀。

3.3 课堂变“味”:从“无聊”到“有趣”——课堂生命力不断提高

以前课堂上,学生逃课的现象严重,现在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氛围良好,师生互动性强。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跃、学生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去功利、慢节奏、重体验、强实践的味道越来越浓,体育的主渠道作用越来越明显。

3.4 学校变“质”:从“有”到“多”——成果辐射力越来越大

体育课堂“基于选择性、强调专项性、突出融合性”,与专项、专业充分融合,夯实了学生发展的厚度,增强了“专业影响力”。学校也成为杭派教法基地学校。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二中等职业学校)

猜你喜欢

中职素养体育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