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高校软件类课程教学模式探究
2021-09-10马立
马立
【摘 要】软件类课程是我国绝大多数高校中理工科学生所必修的课程,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其中很突出的一项就是传统的教师浇灌式的讲授教材上的知识,致使软件类课程的考核成绩大部分都不如其他类课程。相比之下,部分学校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在考核之中表现出了优于前者的效果。因此,有必要探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在软件类课程中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软件类课程;浇灌式;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高水平的软件编程者的需求量不断的增加。而高校作为软件编程者的主要培养单位,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在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中,掌握一定的编程以软件使用也能对以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然而软件类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其难度更大,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不能够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其中的一些难点,致使软件类课程在很多同学眼中都是枯燥无味并且晦涩难懂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卡鲁尔认为:教学活动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以教师为主体,这样让学生动作起来之后能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习的内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灵感,培养创新思维,这样才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想要激发学生对于软件类课程的学习动力,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其主体性,尽可能的把课堂交给学生,从而对培养软件类课程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介绍软件类课程的特点入手,阐述了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分析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然后给出该模式的具体路径及实施方法,最后探讨了这种模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解决建议。
一、软件类课程的特点
软件类课程与其他类课程相比,具有内容抽象,逻辑较复杂,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而且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完成一项任务。在理解了理论内容之后,还需要自身多加实践练习才能够较好的把握,特别是一些编程课程(C语言、Java程序设计等)。但如今仍有一部分教师使用讲解加演示的教学模式,一部分学生在教师讲完理论内容之后能短时间的搞明白,但是在接下来真正使用的时候,却很是为难,这是许多高校学生在上了软件类课程之后常见的现象。因此,鉴于软件类课程的种种特点的要求,探究出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新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在一些高校的软件类课堂中出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软件类课程主体性教学模式概述
所谓学生为主体性教学模式即是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浇灌式”的授课方式,改变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更加充分的与老师与同学进行互动,在课堂上学生自发的寻找兴趣点,真正的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主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创建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气氛。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助与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其创新的思维,运用所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实际中所遇到的问题。
三、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路径
(一)培養学生主体性思维和能力
根据一项校园调查,高校中的学生很大的一部分都受到了中学时代老师授课习惯的影响,更倾向于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被动接受的模式,致使很多学生都缺乏了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这是一种能力的匮乏,因此,培养学生主体性的思维,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是很有帮助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当然也不是把课堂完全的交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按照课程要求大纲,把握好课堂的大致方向,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或者团队的探索解决问题,从而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培养其兴趣。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做到好学、乐学的同时,也能够活学活用。
在培养学生课堂主体性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合理的课堂设计,着重培养学生在课前或课堂中发现问题,通过查阅资料或者实践操作的方式探索问题,最后以达到解决问题目的。改变传统的教师整节课的讲,学生一股脑的听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性、自觉性以及创造性。在高校的教学当中,很多老师只注重学生大纲内知识点掌握的情况与否,不注重学生的学习技巧,教师要深刻的明确自身的定位,不单单是让学生学会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明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一渔”的道理。
(二)优化课堂环节,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学生想要学习的最好条件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并且以兴趣为基础的,教师要根据学生需要设定有趣的课堂环节,设置一些小组讨论或者课堂小游戏,让学生真实的参与到其中,并且在这些环节中学习到课程中的知识,改变传统教学之中枯燥无味的教学环节。软件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一定是能够让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教学优化情景或加入实际的应用实例,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鼓励加强师生合作与同学之间的合作
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首先,团队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在很多软件公司开发产品的时候,一个很大的软件工程需要成千上万行的代码,这一个项目需要一个团队合作去完成,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每个团队成员有很强的合作工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掌握与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与此同时也能很好的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四)充分的发挥教师的辅助作用
当今时代,软件类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的速度也非常快,作为教师也不能保证自身能够掌握关于这门课的所有知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决不能居高临下,教师不应该成为学生的“上级”,而要做学生学习的“伙伴”,教学的过程实际上是老师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
四、高校软件类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教学模式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这种模式有着很大优势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开展,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探索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尝试新的方法,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方针。
(一)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缺乏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
学生能够在学课堂上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前提就是,学生要对本科课所讲述的内容大致有一定的了解,否则的话,学生上课期间还是处于被动的接受模式,对所要讲述的东西一无所知,更不必谈作为课堂的主体了。另外,软件类课程要求学生一定要通过具体的上机操作把课堂上学到的内容与技巧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学生课后的积极性不高确实很大的程度影响了知识的掌握,对于软件类课程具有的连贯性特点,久而久之学生便跟不上学习的步伐,导致了对该门甚至该类课程的厌倦与恐惧。
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前期注重基础,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感觉,一次小的成功就可能很大的增加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课堂环节中,教师要注重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能够经常的体会到自己动手取得成功的实例。
(二)合作过程中分工不均衡
在一些实验上机课堂或课程设计作业上,很多学习小组出现“抱大腿”的情况,一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把作业中的大部分甚至全部都完成了,导致了一些学生不能得到有效的练习,甚至在课程考试的过程中,蒙混过关。针对这一问题,要求教师尽量加入到小组的合作分工上去,老师能够在作业查收时,对小组的成员进行答辩,或者抽查答辩,保证每个成员都能参与到其中,并对这其中的知识做到了解。
五、结论
总之,在高校软件类课程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对学生的帮助是非常明显的,符合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宗旨。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自觉性,并能够很好的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与学习个性。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学探索,不断的优化课堂模式,教师将课堂真正的交还给学生,做到真正的成为学生的“伙伴”,全面的提升教学质量。在这一模式的探索中,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探索研究,不断的大胆尝试,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
【参考文献】
[1]路伊瑶.计算机软件应用类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绿色科技,2019(23):13-14.
[2]肖姣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交互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3):70-73.
[3]杨玉红,范丽萍.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學模式探讨[J].电子测试,2013(13):163-164.
[4]徐用高.计算机软件类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6(05):369-372.
[5]张振民.论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辅助作用[J].甘肃农业,2004(02):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