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本对话 明晰概念

2021-09-10王雪珍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32期
关键词:数学课程三角形概念

王雪珍

“生本对话”既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与作为学习载体的教材之间的互动,又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数学学科素养的需求。我们的课堂呈现出的其实就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有效的生本对话会在三者之间架起桥梁,从而影响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生本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感悟文本,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文本进行质疑释疑,共同建构数学知识,并获得能力的提升。

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概念的认识是整个知识体系的一个基础,因此概念教学在教学中的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生本对话,即让学生与教材中概念的定义、诠释等文本进行对话,它是数学课堂对话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有效的生本对话能促成概念的形成,让学生明晰概念。那么如何有效进行生本对话,让学生明晰概念呢?下面以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

(一)自主阅读教材,明确学习目标。

古人言“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预学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数学概念课的预学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让学生提前与文本对话,要求学生通读教学内容,动手画、圈要点,了解主要内容。学生在预学的过程中,提前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通过画一画、圈一圈等方式初步感知了学习的主要内容,为课堂上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铺垫,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自主操作探究,共鸣有效释疑。

自主操作探究突出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其实就是以生为本,生本对话的一种体现。自主操作探究,孩子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发现或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引起自我的共鸣,师生的共鸣,生生的共鸣,有效地解决了学习过程的疑惑。

例如《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其重点在于探究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教学中加强了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凸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探究三角形三边关系的过程中:首先学生通过自读教材,对“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结论进行质疑。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把一根小棒或吸管剪成任意的三小段,利用这三小段来围一个三角形,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有些能围成,有些不能围成。接着,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线段和不能围成三角形的每组线段有什么特点,获得初步结论。再由小组讨论到全班讨论,最终获得正确全面的结论。最后,让孩子们阅读“你知道吗?”并根据自己的发现说一说“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经过这样一系列的自主探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教师之间,就会引起共鸣,有效释疑。

(三)自我反思提升,深化概念理解。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义务教育阶段,要使学生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向未知领域探索的过程。它也是一个对比新旧知识,寻求联系的过程,同时也是对自己的探索活动进行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学生自我回顾与反思,也是生本对话地再一次体现,通过回顾反思,深化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例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的教学,在探究活动结束后,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的反思体会非常的丰富,有的学生说:“我终于知道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的。”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学习中我们有疑问,通过动手操作,亲自验证,就能够解开疑问。”有的学生说:“我知道了以后碰到学习上的疑问,我知道怎么做了。”……

学生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不仅深化了对概念的理解,而且在回顾反思中获得了学习的经验。最后,教师根据學生的体会,梳理板书“质疑——实验——验证——说理”,形成这种学习模式,并运用于今后的学习。

(四)有效拓展延伸,完善概念形成。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之上”。可见,数学教学活动应该课内外有机结合,既要立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又要有效地进行拓展与延伸。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很多概念的学习处在初步认识阶段,学习的是一些不完全概念,或只是概念的某一小部分。那么,教师就要利用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书籍,上网查找资料等的阅读思考活动,以引起思想共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能完善学生学习的知识体系。

例如教学完《三角形的认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内角和》之后,练习中出现这样一道题目:李大爷的一块三角形玻璃裂成两块(如图),他要到店里重新配置一块这样的玻璃,带那块合适?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第一次解决的时候,选择哪一块都没有问题,可是理由五花八门。有人说“第二块大一些。”有人说“第二块能够复原三角形。” ……可见,像“第二块大一些。”这样的理由是不成立的,像“第二块能够复原三角形。”这样的理由是有道理的。不成立的这些理由,我利用课前的几分钟,让学生展开辩论,他们通过举反例,让对方心服口服。那些有道理的理由,我没有让学生直接去阐述,而是让他们带着“为什么第二块才能复原”这个问题,结合我们学过的知识,并通过查找资料,让自己的理由更加完整清晰。第二次交流这个问题时,大部分的孩子都能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三角形的角与边的关系来说理。还有部分学生查找了资料,居然能够利用三角形的全等关系,把理由说得非常完整。其中一个学生提出“只要两个角完整也可以复原这个三角形”,并在黑板上画图演示来说服同学们,最后通过大家交流讨论,其实这样的碎片本质上还是有2个完整的角和3条边的。这样拓展延伸,相信学生对于三角形应该有更深入的了解,有更全面的了解。

总之,数学课堂的“生本对话”对话应该引起我们教师的重视,生本对话是数学有效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有效形式引导,让学生与文本进行自发的、深层的对话,从而实现学生学习“话语权”的真正回归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与探索的。

参考文献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张岩《如何有效做好小学数学课程的拓展延伸》

猜你喜欢

数学课程三角形概念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利用绘本优化大班数学课程之浅见
大学数学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古代的时间概念
画一画
深入概念,活学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