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及其当代价值
2021-09-10王民莹
王民莹
摘要: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系统性的论述了实践观、认识的发展过程、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等问题。虽然《实践论》《矛盾论》已经发表80余年的时间,但它们的哲学思想却始终没有过时,在今天依旧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有着时代价值。
关键词:毛泽东 实践论 矛盾论 当代价值
毛泽东的“两论”立足于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于科学理论和实践的迫切需要,从哲学角度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即解决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的关系问题。“两论”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结合的可能性向现实性的飞跃,展现了特有的中国思维和中国视角,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先锋和典范。
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基本思想
(一)《实践论》的基本思想
1.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将“实践”又称为“社会实践”。在毛泽东这里,社会实践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三种形式,分别是物质生产活动、变革社会实践以及科学实验活动。在文章中,毛泽东逐个分析了它们各自的重要性,像提到社会生产活动时他首先提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1]
2.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认识的基础。一方面,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开始认识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认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结成了交往关系,人们开始认识人们之间的各种关系。
其次,通过物质生产活动获得事物的本质。在《实践论》中,毛泽东指出,“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2] 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将人和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起来,使人在客观事物中得到真实的可靠的消息。
最后,承认间接经验的重要性。每个人的经验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对具体的每个人来说我们所获得的认识不可能也没必要全部来自于自身实践,我们很大一部分的认识都来自于间接经验。所以不能去否定间接经验,而是要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来获得对事物的正确的认识。
(2)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人们的实践活动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去探索去追寻,去认识实践中新出现的事物和情况,同时,人们在不断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也会了解客观事物的不一样的方面,这样我们就能更全面的认识客观事物,从而提出新的认识问题。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真理是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一致的认识,只有把认识放到实践中去并得到头脑中预想的结果时,才能被认为是真理。马克思认为一个理论是否具有真理性要放在实践中来检验。毛泽东在《实践论》中也继承发展了这一点,指出真理与实践的关系,真理的检验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客观事物不是最重要的,用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去指导实践才是最重要的。毛泽东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辩证过程,阐述了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在通过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所以认识世界并不是为了认识活动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因此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3.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实践论》中,毛泽东认为人的认识过程不是一次就结束的,而是辩证发展过程。在文章中,毛泽东论述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首先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需要具备一定条件,一是要对客观事物有全面的了解,二是要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将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整理。
然后是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第一步的完成并不代表认识过程就结束了,更重要的是要再回到实践中去,完成认识的第二步。只有认识重新再回到实践中去,才可以检验认识是否准确。
当然对于认识经过一次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过程是否完成的问题,毛泽东在文章中的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完成。所谓完成了是针对人的认识的某一具体阶段而言的,而没完成是在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这一角度而言的。
(二)《矛盾论》的基本思想
1.两种宇宙观
首先,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论述了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宇宙观和辩证法宇宙观。形而上学宇宙观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因为外力的作用,辩证法的宇宙观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其次,论述了矛盾法则是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我们知道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一种既统一又对立的联系,通过这种关系使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此构成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
最后,阐述了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其一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强调了唯物辩证法主张事物的发展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引起的,其二在强调事物内因的同时也不否定事物的外部因素。
2.矛盾的普遍性
所谓矛盾的普遍性,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一是矛盾存在于所有的事物中,二是每个事物每时每刻都有矛盾。对于掌握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毛泽东进一步指出我们需要掌握学会矛盾分析法,这是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3.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特殊性主要有不同的事物都有自己独有的矛盾;同一事物在不同的阶段矛盾也各不相同;不同的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所起的效用不同等等。
而对于如何掌握矛盾的特殊性,毛泽东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要研究现实社会中不同事物,不同矛盾的特殊性;二是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特殊性;三是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要防止受主观性、片面性的影响。总的来说,对待矛盾的特殊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對于这一方法论列宁曾经指出过,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3]
4.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一样的,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样,存在于矛盾中的矛盾双方其力量发展不一样,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之分。
5.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对于矛盾的同一性,在《矛盾论》中,毛泽东论述了它基本内容和内涵,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是互相依存的,它们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而所谓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的在一切过程中矛盾着的各方面相互排斥的倾向,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过程中的始终,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二、《实践论》《矛盾论》的当代价值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毛泽东同志就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社会科学家,他撰写的《矛盾论》《实践论》等哲学名篇至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4]虽然毛泽东的“两论”距今已经发表了80多年,但它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仍然起着作用,发挥着价值。
(一)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毛泽东撰写《实践论》《矛盾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落实实事求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一直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在我国战争时期,党中央充分认识当时中国的实际,探索出一套独有的革命道路。到了建设时期,我们党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世界、国家的情况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复杂,这意味着我们党更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科学地把握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出访中提到“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的俗语,表达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话语体系建设
毛泽东作为一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总是以中国人民容易接受的语言和形式来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两论”中,他就采用了中国人民容易接受的形式,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了中国特色。例如,他在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时,用了“实事求是”来解释;在讲到对立统一规律时,用“一分为二”“重点论”“两点论”等通粗易懂的词来解释。这样就不断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
毛泽东在通过将中国实际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也提出了“理论联系实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话语。这也就启示我们,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的话语体系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核心,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
(三)重视对马列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有意识的克服教条主义
首先要重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知识的学习。《实践论》《矛盾论》都是毛泽东在详细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著作后写下的。然而当今有一些学者不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原著,而是过多去关注别人研究过的成果。但我们要想创造出新的理论成果,就必须要去阅读经典原著,仔细研究文本,这样才可以实现创新。
另外,我们还要在学习工作中克服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在哲学思想上是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等人的思想成果,但
他并没有将它教条化,而是将它们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我们国家革命与建设时期,总有一部分人坚持教条主义,僵化的运用理论来工作,不懂得变通。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情况有了诸多改变,我们应该要继续学习“两论”,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原则。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8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列宁选集》第四卷,第29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山東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济南 25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