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文化”视域中人体增强问题的伦理审视

2021-09-10江璇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

【摘要】从古至今,人类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期待获得永生,但是效果甚微。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完善,人类对于通过技术直接干预人体进而达到永生的欲望获得了进一步的激发。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永生或者避免死亡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人类就可以长生不死。但是生命科学技术的“可行”与生命伦理的“应该”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因而需要对人体增强问题进行理性审视,使其符合伦理需求。

【关键词】人体增强;追求永生;伦理审视

【中图分类号】B8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62-03

基金项目:2016年度省教育厅高校哲社项目“技术时代的身心问题研究”(2016SJB720007);2016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人体增强技术的生命伦理问题研究”(16ZXC002);2019国家社科青年基金项目“人工智能时代人体增强问题的道德哲学研究”(19CZX055);2020年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项目。

一、追求永生的思想渊源

生与死可谓是人生中的大事,对于一个生命的诞生,大家能够喜悦迎接,但对于生命的结束,则因其涉及太多复杂的因素以及各种禁忌,导致人们对死亡普遍地避讳与排斥。虽然如此,但死亡是确实存在的事实,不容否认。

面对死亡,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延续生命,追求所谓的永生,还是顺其自然面对死亡?这是现代科技给伦理学带来的新课题。

在目前看来,死亡是人类必然的归宿,所以从死亡这种最终结果来看,每个人都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每个人对死亡的态度却会有很大的不同。通常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拒绝死亡;第二种是接受死亡;第三种则是挑战死亡。

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对于死亡的态度大多数是倾向于前两种:一种是一般市民(通常是文化教育相对落后的地方)所谓的“好死不如赖活”的传统思想,他们认为人如果死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只要活着,一切都皆有可能。

而另一种则是“士大夫”阶层(通常是受过良好教育,具有较高文化学历的人群),他们由于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更加关注的是生命的质量,也就是生命的厚度而不是生命的长度。

但是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人们不再一味地拒绝或者接受死亡,而是希望挑战死亡,追求永生。通过外力的作用,例如基因工程、再生医学和纳米科技等延缓衰老,永葆青春。

二、追求永生的途径

从古至今,人类就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期待获得永生,这其中包括从精神层面追求永生以及从身体层面追求永生。

精神方式追求永生的路径主要包括宗教信仰、哲学思辨、青史留名[1];身体方式追求永生的路径主要包括冶炼丹药和高新科学技术的应用。

(一)宗教信仰的路径

佛教对于生死的态度,更多的是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佛教提出的人生是苦海,尘世没有真正的快乐,只有来世进入“极乐世界”,轮回再生,才有欢乐和幸福。在佛教描绘的涅槃世界中,只有快乐,没有痛苦,而且人皆可成“佛”[2]32。

因此,佛教从輪回报应的角度给了人以生死问题的一个解脱。佛家认为,人在死之后会转世而生,也就是说今世贫困的人在来世有可能成为富裕的人,今世邪恶的人在来世也有可能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其关键问题在于活着的时候是否能够行善积德[3]。

所以,佛家认为经过修行,了解无我的真相,只专注于精神的质变,最终则将会回归永恒的安宁。西方的一些宗教甚至是欢迎死亡的,他们认为存在的意义由来世的命运而定,人之所以会死,是上帝的旨意,而且死亡的时刻是神圣、形而上的体验,充满意义和价值,死亡是生命意义的来源[4]19。所以这些都是通过轮回、转世等宗教信仰的方式追求精神性的永生。

(二)哲学思辨的路径

相对于死亡而言,人们当然更愿意选择活着。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遂愿。所以进一步导致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以及对于活着的追求,使得人们更多地谈生避死。但是老子认为,人的存在的意义是包括生和死两个部分的,两者缺一不可。

庄子也认为人的生与死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在庄子看来,对于每一个生命而言,其生有生的意义,死也有死的价值,两者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尽管乐生恶死是人之常情,但是在一定意义上而言,死也许比生更加使人轻松[5]。

他认为:“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6]57。”所以,对于生死而言,如果觉得活着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那么也应该觉得死去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庄子认为死亡不仅仅是一种安息,它还是因为对人生种种的负累、束缚和压力的解除而使人获得的一种安乐,可以使人获得自由[5]。所以庄子认为悲惨的生活其实对于人生而言是一种负担,此时的死亡是一种安乐。

死亡对于人类来说并不是意味着生命的消逝,而是对于痛苦生活的一种解脱,是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并且此时的死亡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生存的价值。

庄子认为,既然生与死是人生中必然要发生的事,并且生与死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那么人们就应该顺应自然,在生的时候好好地享受生活,在死亡来临的时候就坦然面对。

虽然道家深知死亡的必然性,但是道家也强调长生的重要性,希望在有生之年尽量避免对生命造成一定的危害。并且积极地探索各种养生之道,主动地寻求延年益寿的方法,从而试图能够尽可能长生。

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保守态度而言,西方人从古至今对待死亡,以及死后的世界都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并且热衷于关于死亡话题的探讨。

在西方思想史上从不缺少对于死亡相关主题的思辨。从苏格拉底到海德格尔,很多思想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死亡的本质。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只是人类的肉身在可见的世界的消逝,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死亡就是彻底的消失,只是可朽的肉体的死亡,而不朽的灵魂将会去到更好的地方。而柏拉图也认为在宇宙的尽头还存在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不可见的,但是可知的、存在的世界,是人类灵魂的栖息地。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写到:“只要此在存在,在此在身上就有某种它能是和将是的东西尚未到来。‘终结’本身就属于这种尚未到来。在世的‘终结’就是死亡。这一终结是一种能在,也即是属于生存,它界定和规定此在向往可能的整体性。”[7]

也就是说,人类的整体性是由生与死共同构成的,只有死亡的存在,才能证实活着的现实性。在海德格尔看来,如果人类对于死亡的意识是模糊的或者意识不清的话,就不能算是真正的生活,也不会真正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他认为,在人类的生命中,如果能够让死亡进入到生命中来,并且能够接受和直面它,那么人类就可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感和焦虑感,那时候人类才会自由地成为真正的自己。

生与死是相对而言的,人的生與死是自然发展的规律,世间万物都有其始与终,有生必有死,生死乃是必然。这些都是通过哲学思辨的方式论证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进而使人们能够直面生死。

(三)青史留名的路径

儒家对于生死的观点,更多的是倾向于后者。也就是说儒家思想更加重视人在死后的名节。认为在有生之年应该更加关注生命的意义与质量,而不应该由于惧怕死亡而屈辱地活着。生要生得伟大,死要有死的光荣。认为即使是肉体的死亡消逝,但其精神将会亘古不变。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也认为,虽然人的身体是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亡的,但是人的精神思想却不会轻易随之死去。

人类现世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以文字的形式载于史册,流传于后世,最终实现不朽。因而他们所追求的永生是精神层面的永恒。

于是到了今天,干脆有人将“三不朽”简化为“只要有关他或她的书面文字方面的记载留存于世”,就能“实现其数千年来永生不死的美好梦想”[1]。

(四)科学技术的路径

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能够挽救并延长自己的生命。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完善,人类对于通过技术直接干预人体进而达到永生的欲望获得了进一步的激发。现代科学认为生命的永生或者避免死亡是一个技术问题,只要技术难题得以攻克,人类就可以长生不死。因而,对于不少激进延续生命者们而言,他们认为追求永生应该是各国政府的第一要务,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2015年在哥伦比亚的一家私人诊所,利兹·帕理什接受了染色体端粒延长和注射肌肉生长抑制素的改造手术,成为世界上首位接受抗衰老基因改造人体实验的第一人。

目前追求永生的技术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追求有机体的永生,也就是通过生物神经科学、基因工程以及纳米技术等,延缓人体的衰老机制,使其达到人体细胞不死、肉体永生。

另一种则是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达到数字化的永生。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人机交互或者脑机接口等人工智能技术,把人类的主观意识直接上传至计算机端,通过人为技术可以在短期内增强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而实现一种数字化的永生。

三、结语

无论是通过宗教信仰的途径、哲学思辨的途径,还是青史留名的途径所追求的精神的永生,这种所谓的永恒的存在,并没有满足人类对于追求永生的欲望。随着生命科学的突飞猛进,人类期待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来延缓人类的寿命,进而追求永恒的青春。认为死亡是一个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得以解决的技术问题。只要技术难关得以攻克,人类就能够获得永生。

但是这种生命科学技术的“可行”与生命伦理的“应该”之间并不是对等的关系,还需要进行伦理审视。无论是通过抵抗衰老细胞获得肉体的永生,还是通过人工智能方式获得数字化的永生,都需要面对一系列的伦理挑战。

首先是关于人性的挑战,此时“永生的人”是否异化或者非人化。人的本质是否发生改变,人类的尊严是否能够得到维护等。由于技术对人体的直接干预,人类是否会最终沦为“工具化”的人或者“技术化”的人,从而丧失人的主动性,成为被“物化”与“手段化”的对象。

其次是技术化生存下的“自我”是否会遭遇同一性危机。通过技术的干预可能会破坏人类自我的同一性,从而引起同一性扩散、混乱的危机。

最后,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与合理利用的问题将如何解决。如果通过技术干预使得人类获得永生,那么面对有限的资源,将要如何才能合理分配。此时,社会将要面对老龄化所带来的严峻考验。这些都将需要进行全局的考虑与深度的剖析,需要得到合理性的论证。

参考文献:

[1]韩东屏.永生是否可能[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2]高桂云,郭琦主编.生命与社会:生命技术的伦理和法律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32.

[3]沈铭贤.安乐死与中国传统文化[J].医学与哲学,1998,(03).

[4](以色列)Yuval Noah Harari.未来简史[M].林俊宏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19.

[5]李霞.老庄道家生死观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6)

[6]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57

[7](德国)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4.

作者简介:

江璇,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哲学博士,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伦理学、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