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与当代文艺问题反思

2021-09-10蒋继华

今古文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文艺创作

【摘要】西方马克思主义从艺术生产视角审视文艺与技术、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主要涉及艺术生产与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消费等问题,表现为文艺创作突出艺术制作的程序以及生产技术等要素的运用,文艺批评旨在揭露意识形态的虚幻本质,以“意识形态的生产”诠释艺术的独特构成,文艺消费使得一切文艺都打上了商业的烙印,成为消费的对象和娱乐的产物。当代文艺创作、批评和消费遭遇市场化、媒介化、商品化的事实,促使我们进一步反思文艺活动的本质,全面理解文艺的多重属性,正确引导艺术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艺术生产;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消费

【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57-03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与当代文艺问题研究”(编号:17ZWB003);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文学存在、意识形态与艺术生产”(编号:18FZW056)。

作为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出现的一种社会思潮,西方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社会的延续和发展,其流派主要包括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等。尽管他们的理论观点各有特色,但着眼于所处时代异化现象的批判,尤其从艺术生产视角审视文艺与技术、文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艺术生产理论,体现出内在的一致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提出的艺术生产论主要涉及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是艺术生产与文艺创作。艺术生产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形式,与文学创作紧密相关,是创作的生产。其次,与创作对应的是接受,即从读者视角审视艺术生产,这里又有区分:对于一般的读者而言,享受艺术产品的过程是消费;对于专业的读者而言,对艺术生产内在规律的揭示是批评。所以,艺术生产除了涉及到创作外,还与文艺批评、文艺消费有着密切关系,而这一切又共同指向“艺术生产”的当代存在,反映当代文艺存在的问题。这对我们深化和反思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与当代文艺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一、艺术生产与当代文艺创作

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方式,艺术生产首先是作为艺术创造的生产,揭示艺术创造的发生基础和运行规律。马克思在1857 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1]113在这里,两个“艺术生产”概念所指不同,前者指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创作,后者特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的艺术生产。当马克思所言“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无疑暗示了“艺术生产成为一种自觉的甚至组织化的行为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方式”[2]。

作为“文学创作方式”,艺术生产与传统创作的区别在于:艺术生产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是现代市场机制下社会生产链的重要构成,与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包括商品、资本、利益等)密不可分。具体而言,艺术生产有着与物质生产相似的生产行为,是生产主体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审美能力对生产对象物化制作的过程。这种艺术创造活动突出制作的程序以及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等要素的运用。

艺术创造作为生产的存在揭示了社会大生产条件下艺术活动的规律,折射出技术运用带来的重要影响。在《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一文中,本雅明提出艺术创作就是生产,作家就是生产者,读者和观众是“共同行为者”即消费者,生产技术和技巧代表了艺术生产力的水平。由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本雅明尤其关注生产工具和技术对艺术和审美的重要作用。在《摄影小史》《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本雅明提出随着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传统艺术生产方式包括艺术创作手法、技术手段等发生深刻变化,新兴艺术样式开始对现实进行革新。例如摄影通过长时间暗箱曝光,以放慢速度和放大细部等方法透露人瞬间的行为姿势;电影以镜头将周围的事物特写放大,其蒙太奇手段使景物呈现的细节更加独特。在这一过程中,摄影师、剪辑师、导演、剧作家,乃至普通的艺术家,都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作品制作,摒弃传统艺术膜拜带来的神秘感。

由此,对作为生产者的艺术家而言,艺术生产的过程成为以新兴的技术手段对生产对象物化的过程,艺术工具、生产效果和传播媒介、市场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这一切都反映了技术和市场对艺术生产的控制性,并成为现代工业社会艺术生产的主要特征。

本雅明对技术复制时代艺术生产方式变化的揭示在今天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市场经济语境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新媒體时代的到来,媒介技术对艺术的浸染日甚,艺术摒弃唯一,与生活的边界消融,日益贴近大众的审美需求,审美的生活化成为一种艺术生产。在这样的情况下,作家作为写手,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作品创作,使艺术的神圣崇高和自由创造不断走向复制、戏谑、调侃和语言游戏,表现在追求物欲满足,追逐市场利益和商业利润,以戏仿和拼贴的后现代方式亵渎现行的价值范型,消解精英与大众的对立,颠覆传统的伦理秩序,津津乐道于当下快感。

这一切使得艺术的精神性让位于大众化和娱乐性,粗俗化、平庸化充斥于文坛。如文学作品热衷于血腥、煽情,渲染暴力,编织消费主义物欲的神话。影视剧中伦理类、谍战类生产制作扎堆,人物定型化,思想稀薄化。世俗的艺术虽实现了与政治场域的剥离,缩短了与大众的距离,凸显文学的多元化,但由此带来的粗制滥造现象突出,乃至艺术成为资本逻辑的运作场所,承担着讴歌伟大时代和传承民族精神重任的文艺精品生产遭遇现实困境。这是需要深刻反思的问题。

二、艺术生产与当代文艺批评

马克思提出“艺术生产”概念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作家创作作为雇佣劳动从属于资本增值而呈现出“生产劳动”的商品属性。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文化研究的兴起,艺术生产论在走出了马克思时代对经济、革命、阶级等问题的关注后,在西方马克思主义那里转向对现代资本主义艺术政治、文化生产、意识形态等文化哲学的批判。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家从文艺批评具有的“生产性”功能出发,揭露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虚幻本质,以“意识形态的生产”诠释艺术的独特构成,彰显批评作为知识建构的新视域。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代表阿尔都塞通过对马克思思想存在从意识形态向科学转变的分析,认为任何科学在发展过程中不可能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威胁。

为此,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功能进行了精细研究,指出意识形态不论表现为宗教、政治、伦理、法律或艺术,都在加工自己的对象即人的“意识”[3]139,具有独特的逻辑结构,发挥着实践功能。为揭示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作用机理,阿尔都塞借鉴布莱希特史诗剧的间离效果,提出以症候式阅读发掘文本中潜在的意识形态,实现对意识形态的批判。

如在评论剧本《我们的米兰》时,阿尔都塞指出该剧存在着表面上相互分离但同时并存的两种时间和空间结构,并且通过侧面、旁白、舞台一角等表现剧情。正是这种文本结构分离的症候,使观众觉察到虚假的意识形态特质并进行批判。

“文本——意识形态”的离心结构给马舍雷以深刻启发。在《文学生产理论》一书中,马舍雷深入探究意识形态在文本中的变形及其带来的离心状态,提出文学批评就是以一定的操作技能对文本的沉默、空白、缺省、断裂和罅隙等症候进行加工、重塑和暴露,使意识形态的内在批判成为可能。

如果说马舍雷只是在文本内部重点研究文学生产的流程,当代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詹姆逊则将其扩大到整个社会政治领域,发掘文本阐释与意识形态、历史政治的有机联系,推进“作为意识形态生产的文学”走向文化生产的可能性。

詹姆逊认为文艺批评的过程乃是“重写的运作”过程,即通过对文本内各种异质的信息、形式进行暴露和恢复,揭示文本蕴含的历史倾向,给“政治无意识”祛魅。在这个意义上,“审美行为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的,而审美或叙事形式的生产将被看作是自身独立的意识形态行为,其功能就是为不可解决的社会矛盾发明想象的或形式的‘解决办法’”[4]69,由此建构起马克思主义文本阐释模式。

在伊格尔顿那里,意识形态是一个社会政治问题,包含着某种历史的真实,与文学生产方式密不可分。伊格尔顿认为历史作为意识形态进入文本,是以一种在场方式即“被支配和因缺省所导致的扭曲”进入文本[5]72。因此,研究文本生产须将文本放到整个社会生产关系中,发掘隐含的意识形态材料如何进入文本形象和结构,进而发挥特有的生产功能,使文本成为历史真实和时代政治的一部分,凸显文本具有的社会政治意义。

总之,通过对文本结构、文本形式中意识形态的暴露,窥破意识形态的实质,实现文本意识形态的生产,此乃艺术生产作为知识建构、意义增值的“生产性”文艺批评之所在。

当然,西方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在突出文学批评积极介入社会政治实践以发挥生产性功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意识形态、政治、历史的强化以及审美性、情感性的弱化等问题。此外,在当代,面对艺术生产衍生出的媒介、消费、图像、生态、空间,乃至数字、创客等诸多理论领域,文学批评如何强化重构功能,提升应对能力,使之成为展现自身价值、实践自身功能的新视域,也是艺术生产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艺术生产与当代文艺消费

20世纪以来,随着技术复制时代的到来,以追求市场利益和娱乐理念为目的,具有浓厚商业色彩的消费文化不断侵入大众日常生活,极大改变了大众的艺术观念,促使艺术以消遣性、愉悦性的文化产品一步步走向芸芸众生的世俗生活,呈现时尚化、日常化、模式化、批量化的物化特征。

波德里亚认为当代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6]1。这种对“物”的消费反映在文艺上,表现在文艺作为人类的一种精神创造活动,其制作出版流程不仅包括创作者的呕心沥血写作,还包括书商、出版商、音像制作者的策划、包装、发行、传播,成为商业化炒作中的一个符号,供读者进行消费。也就是说,文艺作品是生产者、出版者、消费者等多种因素共同创作的结果。

于是,一切文艺都打上了商业的烙印,成为消费的对象和娱乐的产物。保罗·瓦雷里在20世纪三十年代就指出,由于技术的惊人发展,“一切艺术都有物理的部分,但已不能再如往昔一般来看待处理,也不可能不受到现代权力与知识运作的影响……我们应期待的是如此重要的新局面必会使一切艺术技术改头换面,从而推动发明,甚至可能巧妙地改变艺术本身的观念”[7]56。艺术通过“生产”获得“物理”部分即物质性的存在形式,预示其正脱离美的表象,失去传统的本真性根基,走向物化的事实。

在日益繁盛的消费文化影响下,大众把现代艺术作为附庸风雅的审美目标,轻而易举步入艺术的能指天地,崇尚艺术异彩纷呈的视觉效果和夸示性消费,即对文艺作品的消费不再是纯粹性的精神鉴赏以及关注作品的精神文化意义,而是遵循享受原则,陶醉于其中的虚拟现实及其带来的感官迷恋,并任其摆布。

对此,本雅明指出,随着技术变革以及新的艺术样式出现,艺术的审美价值和内涵发生变化,人们感知艺术的方式随之改变。本雅明以电影与绘画为例,比较其对受众审美心理的差异和影响:“画作邀人静观冥想,在画布前面,任想象驰骋。电影便不能如此,看电影时,眼睛才刚捕捉到一个影像,马上又被另一个影像取代,永远来不及定睛去看。连续不断的影像阻碍了观众心灵的任何联想。”[7]91

在本雅明看来,绘画以其“此时此地”的灵韵性、本真性、静观性使观赏者冥想凝思,涵泳不尽,产生心灵上的膜拜效果;电影则像一枚射出的子弹,击中了观赏者的“感觉”,使观赏者沉溺于消遣之中,带来官能上的惊颤效果。显然,绘画使观赏者聚精会神,浸润其中,电影则导致艺术灵韵的消散,使观赏者谋求消遣,逃避诱惑,心不在焉。

提出文学生产方式理论的詹姆逊(又译作杰姆逊)指出:“电影在现代生活中和文学的地位是有相似之处的,而且电影集中体现了‘文化工业’的特征,因此电影其实也是一种‘文化文本’。”[8]4以电影为代表的现代艺术按照工业生产流程的方式进行生产,体现文化和工业的有机结合,使得艺术的精神性被纳入文艺消费体系中,大众从对经典艺术的膜拜专注转向消遣闲散,这就是大众文化带来的艺术消费方式的变化。

由此,艺术不再是艺术家匠心独运的产物,而是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并接受市场检验,用于消费的文化产品。

艺术生产既是精神生产又是物质生产,即葆有精神性的自律觀念和道德坚守,又摆脱不了市场规律和商品意识,贺拉斯所谓“寓教于乐”从一个方面肯定了艺术的双重品性。

当代文艺创作、批评和消费遭遇市场化、媒介化、商品化的事实,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文艺活动的本质、定位及其文艺生产机制和方式的嬗变,全面理解文艺的多重属性,在艺术与市场、艺术的自律与他律、艺术的商品性与精神性、艺术的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等诸多关系中把握文艺的功能,思考文艺的当下和未来发展,从而走出艺术生产的误区,提升艺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汪正龙.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多重内涵、当代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江西社会科学,2009,(7):109-114.

[3](法)路易·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4](美)詹姆逊.政治无意识:作为社会象征行为的叙事[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Terry Eagleton. 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 Verso, 1976.

[6](法)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德)本雅明.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M].许绮玲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教授讲演录[M].唐小兵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

蒋继华,男,汉族,江苏徐州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美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艺创作
论文艺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
宁波乡土史实在文艺创作中的应用
明清两淮盐业经济影响下的区域文艺创作与消费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从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看当前文艺作品的创作
中国文化如何真正为国家形象代言
文艺创作漫议
以人民为本位与当代文艺的新使命
推动江苏文艺精品创作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