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玉为纸绘乾坤
2021-09-10杨蓉
【摘要】玉版作为我国古代主要的书写文字和图像的载体,玉版书画历史悠久,出土的文物和中国古籍都证实了玉版在中国古代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造纸术出现以后,纸张成为主要的文字书写载体,玉版因其稀少珍贵只运用于皇家的册封仪式中,在民间少见。二十世纪末荆州地区发现大量楚玉之后,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艺术家,将楚玉切片成玉版,用大漆书写楚国的文字,制成具有楚国特色的玉版漆书,探索创新在玉版上进行绘画,形成了玉版画和玉版彩绘。
【关键词】玉版漆书;玉版画;玉版彩绘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2-0043-02
基金资助: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先秦两汉漆器艺术的审美观念变迁研究”(批准号19BZX133)。
根据考古发现,文史界认定我国最早的书写文字的载体是竹简和木牍,殊不知还有一种更珍贵的或许早于简牍的书写文字的载体,它就是“玉版”。
玉版又称玉铭,是将玉石加工薄片后,用动物血脂或用动物油脂加铁矿粉调成红色(油漆)在上面书写文字的载体。目前考古发现的实物主要有:(1)天津市艺术博物馆珍藏的商晚期青玉甲子表残版;(2)1965年在山西省侯马市春秋晚期晋国遗址,出土玉石盟书5000多件,其中最著名的是侯马盟书;(3)1980年在河南温县先后发现战国玉石盟书2700多件,形状与内容与侯马盟书类似。其玉(石)片有的似圭形,上尖下平,也有长方形、圆形及不规形的,最宽的宽4厘米长3厘米;最窄的宽不足2厘米长18厘米,每片字数不等,最多的一片达220字。字体的风格不一,有的粗率,有的纤巧,还有蝇头小楷。从用笔上看,是用一种弹性很强的毛笔写成,落墨较重,收笔出锋形如蝌蚪。
荆楚地区以石为底作画的历史悠久,在湖北省荆州市鸡公山旧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中,已发现有数以千计带有图像或符号的石头,这些符号大多用动物血液(油脂)作为颜料涂画成,呈现出铁锈红色。在湖北省清江流域,奇石爱好者们也发现了大量的这种神奇的石头画,而且有画面的一面都较平整,无画面的背面较粗糙。有学者推测,这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早使用的象形文字。在这些石头画中,有些玉质很好,其中不乏楚玉。
关于玉版书画,中国古籍中多有记载。《黄帝内经·灵枢·玉版篇》中记载:“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请著之玉版,以为重宝,传之后世,以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①《拾遗记·唐尧》记载:“帝尧在位,圣德光洽。河洛之滨,得玉版方尺,图天地之形。” ②《拾遗记·夏禹》中记载了羲皇“乃探宝简授禹,长一尺二寸,以合十二时之数,使量度天地。禹即持此简,以平定水土” ③。可见上古时期,重要的文字和图像都要记载于玉版之上,一是凸显重要和珍贵,二是可以长久保存。《史记·太史公自序》:“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集散乱。” ④在古代不但有玉版书画,还有“玉简”。玉简又称玉册。据《宋史》记载皇帝有帝册,皇后有后册,太子有太子册,均用珉玉制成玉简。宋哲宗的册制,是“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 阔一寸二分;简数从字之多少。联以金绳,首尾结带” ⑤。
可见在先秦时期,玉版作为重要的通用记录工具,在国家大事及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目前考古中少有发现玉版漆书和玉版画,但在荆州地区一直有“玉版书画”的传说。楚国自古盛产大漆与金银玉石,玉版漆书和玉版画是楚地先民利用楚玉楚漆,就地取材创造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观赏价值的工艺作品。在纸张发明后,除了皇室仍用玉版作册封等礼仪文书的材质以外,已不再用其作著录文字的主要载体。但是由于玉版莹润光洁、大漆色彩亮丽,玉版漆书、玉版画仍在民间不断传承。
二十世纪末,楚国故都荆州市及其附近地区发现了大量玉石原石,出现了许多楚玉爱好者,并且从药用、民用及艺术等多方面探索楚玉的开发应用,一些荆州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纷纷加入楚玉艺术创作的队伍,为继承玉版这一古老的文字载体制作了玉版漆书和玉版画。湖北省级非遗“楚简制作技艺”传承人、知名楚简书法家黄有志、荆州市“金银平脱”技艺传承人张贝贝创作了玉版书法,当代著名的资深画家唐明松、“楚汉帛画”传承人张坤民、“荆楚漆画”传承人王福君,湖北省知名女画家金钒、下里巴人、张孝娟等都尝试了各自的玉版画。
一、玉版漆书
受玉版盟书、玉简等的启发,荆州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将本土文化元素与楚玉切片相结合,创作了一种以玉版为底,用楚国盛产的书写原料(大漆)来书写出土的楚简文字,形成了一种别具楚文化元素的书法作品。湖北省级非遗“楚简制作技艺”传承人黄有志是目前国内知名的楚文字研究专家,为多家博物馆复制了出土的楚国简书,书法作品优美生动。他在楚玉玉版上复制了《侯马盟书》,依玉石的形状而书写,玉版面积不大,分为三块,用大漆加墨汁写成,优美的文字和高品质的璞玉相结合,是非常特别韵味的书法作品。乳白色的大漆遇到空气后氧化成如墨汁的黑色,当然也可以加颜料调成其他的颜色。“金银平脱”技艺传承人张贝贝在一块楚玉上临摹了《郭店楚简》里《孔子论诗》的部分内容,用大漆加红色的颜料写成,这样在白玉上的漆书呈现出别样的韵味。制作玉版漆书,玉版不能打磨得太光滑,否则文字不能凝固在玉版上。
二、玉版画
如今出现在荆州地区的玉版画,是多位传统艺术爱好者研究古代玉版画之后的创新之作。他们经过反复研究玉版的材质,根据不同色彩与肌理创作,画作构思巧妙,充分体现了石的坚实、玉的莹润,运用多种造型方式,展现了玉版画丰富立体的造型空间和荆楚审美意趣。目前荆州玉版画大体有以下几种特色:
一是以切割的玉片为底色,将玉石的颜色和肌理作为画的一部分,色彩清新淡雅,玉片和画面完美融合。
当代著名的画家唐明松老先生最早尝试玉版画,他用31×23公分大型楚玉玉版绘制的《鹤》造型美好、画色与玉色和谐,既显示了玉版漆画的历史轨迹,又展现了新时代的风流,令人赏心悦目。“楚漢帛画”非遗项目传承人张坤民、著名画家毛成贵、中国工笔重彩画家金钒、“荆楚漆画”传承人王福君等艺术家的玉版画在利用玉石颜色与肌理上都非常有创意。
二是以切割的玉片为底,利用大漆的造型功能,尝试立体的造型,色彩浓烈,造型夸张,如女画家张孝娟的《秋》和画家王福君的《祭红》。
三是以玉片或楚玉原石为底,刷以大漆,再用颜料作画,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体现了浓郁的楚国艺术元素,极具装饰性如金钒的凤画系列,略显缺憾的是大漆遮蔽了玉石底色,没法很好地凸显玉石的品质。
三、玉版彩绘
彩绘是用特制的彩料,大多是在瓷器上绘制图案、纹饰和画面,以增加器物的美感,提高其艺术价值,彩绘瓷器的出现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明清两代是我国彩绘瓷器的大发展时期。
荆州知名画家蔡子英女士从瓷器彩绘中受到启发,以楚玉玉片为底版尝试彩绘,描绘青绿山水、鱼、重彩莲花、印章等各种图案,经过在景德镇的窑烧制,终于成功创作了独具一格的玉版彩绘。玉版彩绘对楚玉玉版的要求比较高,要求玉质比较好,否则在高温烧制的过程中,玉版容易开裂。
总体而言,楚玉玉版与书法、绘画的结合可以产生各种有创意的艺术作品,荆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艺术家们已经创作了50多件作品,目前对玉版书画的创作还处于探索阶段,仍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注释
①《黄帝内经》,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38页。
②(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注:《拾遗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
③(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注:《拾遗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8页。
④(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769页。
⑤(元)脱脱,阿鲁图:《宋史·舆服六》,中华书局1977 年版,第3588-3589页。
参考文献:
[1]黄帝内经[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538.
[2](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注.拾遗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22.
[3](晋)王嘉撰,(梁)萧绮录,齐治平注.拾遗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38.
[4](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769.
[5](元)脱脱,阿鲁图.宋史·舆服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3588-3589.
作者简介:
杨蓉,女,汉族,湖北随州人,博士,讲师,长江大学人文与新媒体学院,研究方向:宗教学、中国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