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下的秦始皇人格特征研究
2021-09-10王菓钰
王菓钰
【摘要】 历史人物的人格心理对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作为个性化人格的代表,秦始皇自卑且自信,恐惧而勇敢,多疑而果断,采用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其极端化人格特征进行心理分析有助于解释历史现象,人物行为动机,开辟新的角度研究其成就霸业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 秦始皇;精神分析;防御机制;个性化人格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58-02
一、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概述
精神分析学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由于创始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也被称为弗洛伊德主义,包括古典弗洛伊德主义(或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弗洛伊德修正了他之前提到的意识与无意识的二分法,引入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心理结构或人格结构。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最难接近的人格。弗洛伊德把本我比作一个充满激情的陷阱,以争取最大的幸福和最小的痛苦;自我是意识结构的一部分,遵循现实的原则。因此,它不仅是由本我发展而来,而且是身份与外界的中介。自我可以控制行动,思考过去的经验和计划未来的行动。弗洛伊德把这种理性思维方式称为二次过程思维,即我们的一般知觉和认知思维;超我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良心,另一部分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消极性和批判性部分,后者是由积极的雄心、理想所构成。超我代表着道德标准和人类生活的高级方向,与本我有对立的一面。
二、秦始皇个性化人格的形成
(一)人格阶段的固着与自我防御
首先关于“人格”一词,按照陈忠庚先生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行为的倾向。它展示了一个人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是一个持久的自我,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它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人的个性的身心组织。以特色的个人统领整体人格,称之为个性化人格;反之,以社会化的客体作为整体人格的主要特色,称之为社会化人格。显然易见,既是千古一帝,又是暴虐之君;既勇敢果断,又自卑多疑的秦始皇,无疑属于个性化人格。而至于他的人格的形成,则要从最初开始说起。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一个人在人格心理学发展的某个阶段过分满足或受挫,就会导致固执己见,表现出相对长期稳定的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嬴政自出生便是一个丑陋的男孩,典型的“软骨症患者”:鸡胸,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这些生理残疾必然使他体验着自卑和压抑,再加上幼年在敌国如履薄冰的生活,久而久之嬴政便形成了怀有失败情绪、缺乏自信、感到孤独和遭人唾弃,以及悲观主义的人生观。处在全能自恋期的本我,三四岁的身躯却要承受超我的忍耐和恐惧,两个层次的对比带来焦虑和冲突,心理防御机制发挥作用。
(二)反向与压抑
心理防御机制是指个体在面对挫折或冲突的紧张局面时,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困境中解脱出来,减少内心不安,恢复心理平衡和稳定的适应倾向。逆向是一种防御机制。当个体的欲望和动机没有被自己的意识或社会所接受时,他们会将其压制到潜意识中,并在显性行为中表现出相反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逆向。
肛欲期最容易体验到的社会情感就是背叛,很不幸,童年的嬴政体验到了双重的背叛。由于他样貌丑陋,亲生母亲倍感嫌恶,加之她本是贪图享乐之人,时常忙于寻欢作乐而放松了对小嬴政的照顾与关爱;父亲异人在秦昭王五十年围困邯郸时,在吕不韦和守者吏的帮助下,抛下妻儿独自逃回秦国。年仅三岁的嬴政,就经历着父母的双重背叛,因面容丑陋经历的挫折,以及凄惨的逃匿生活……面对背叛,当还没有通过积极的努力得到承认和接受时,直接的心理反应则相反,因此,他变得沉默寡言,把愤怒、激奋、嫉妒、报复、抗争深深埋在心底通过大量超越年龄负荷的阅读打发时间。
与背叛相关的另一防御机制是压抑,即有意识地将不可接受的欲望、思想或记忆从脑中驱除出去。本我的欲望和冲动往往与超我的道德原则相抵触和冲突,往往不为现实所接受 。13岁的嬴政在即位后,面对权势滔天的“仲父”,尚未拥有实权的他只能将吕不韦与母亲的私通,母亲为嫪毐生下孩子的丑事埋在心里。因此,个体压抑和压抑对立或不可接受的冲动、欲望、思想、情绪和痛苦的经历进入潜意识,以避免灼心的痛苦和焦虑。但随着积压的愤怒,甚至于说耻辱到了临界点,随着而来的便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爆发,这个时候本我便压制住超我,占据主导地位。
(三)转向爆发
随着嬴政的亲政,自我防御机制便由退守转为了进攻。这时超我、自我、本我已不能再保持平衡状态,多年所压抑的一切,随着本我的占据主导,就都一并爆發出来。嫪毐案,他将嫪毐的家族斩尽杀绝,参与叛乱的20余名同党一起被杀,并车裂其尸体倒悬示众,与本案相关的4000余人举家流放到荒蛮的蜀地;吕不韦案,他下令将“其与家属徙蜀地”,并嘲弄到:“君何功于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 。”吕不韦在绝望和屈辱中,饮鸠自杀身亡。至于嫪毐与王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则命人装在麻袋里摔死,可见其愤怒绝望至极。嬴政年幼时与母亲相依为命,一方面。他深爱着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由于母亲的淫乱无度,他也鄙视和憎恨他母亲的行为。他总是受到这种矛盾心理的折磨,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他感到前所未有的羞耻和沮丧,因此,他终生未立皇后正是由于他怨母仇女的性格,加之又缺少了相应的心理协调,使他形成了愤怒、报复残忍、抗争的性格。27名进谏劝阻的大臣也被他砍了脑袋。经过这场血腥的大屠杀,嬴政长久以来压抑的人格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世人也重新认识了这位曾经一言不发,相貌丑陋的天子竟然是如此的嗜杀成性,铁石心肠。自此以后,他的残暴便一无阻碍,专横跋扈,肆意极欲,强权与恐怖逐渐笼罩六国。
三、心理失衡下的千古功业
(一)代偿与抑郁型人格
学者赵良认为由于环境的影响、特殊的家庭形态和个人独特的生存经验,造成了嬴政的抑郁人格类型,自卑是这种人格最典型的心理。而嬴政战胜自卑的方式则是——代偿。代偿是自我防御机制的另一种,代偿性防卫机制是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毫无疑问嬴政属于“过度补偿”类型,也就是指一个人否认自己的失败或某个缺点是不可克服的,并加倍努力克服它,但结果却超出了正常水平 。嬴政通过实现超乎寻常的抱负来达到目的,通过超负荷、超时限工作和全力追求最高目标来补偿自卑感。本我和超我的失衡,情感紊乱超乎寻常的强烈到病态临界点,展现在现实世界里便是嬴政对残忍和暴力的喜好,对荼毒生灵的热衷和专注;在军事策略上的一贯强硬,充满攻击性和摧毁力。他竭尽全力建立帝国秩序,表现出极大自信和霸气都是他为了补偿内心的自卑感和恐惧感,以增强信心。如此极端的两面性人格,倒成为他成就霸业的一大助力。
(二)不谋而合的思想
自小缺失亲情,受尽冷落和屈辱,在政治阴谋里成长起来的嬴政,早已摒弃了情感,或者说他本就情感缺失,没有爱人的能力,有的只是对世界冷眼旁观的非情绪化态度及其发展到极端的利己主义。他把一切都沉浸在冰冷利益的计算中,把所有的社会秩序、价值观、人际关系、人们的行为、思想、观念甚至情感本身都归因于冷酷的个人利益。这样的想法与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倒是不谋而合,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反对礼制,重视法律,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治国方针,推行霸道。这些都与嬴政的思想相契合,难怪嬴政曾说:“我若能见到韩非,和他交游,虽死无恨矣!”极端化的人格与霸道思想相互交融,碰撞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灿然火花,可以说,嬴政的个性化人格煎熬着他,亦成就着他。
四、结语
嬴政的极端化人格,矛盾心理与紊乱的内心世界伴随了他的一生,权力的外倾性人格与心理防御机制的退守与进攻,帮助他成就霸业,建立了延续两千年之久的封建制度,严刑峻法、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筑万里长城……这些种种的措施无不展现他性格的独特作为,但奈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的自卑心理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施政过严,暴行众多,高压的社会氛围,逐渐丧失人心 。最终,过度补偿型人格下的嬴政在沙丘平台经历了他人生中唯一一次未获补偿的失败——死亡,接连而去的是他千古霸业的终结。
本文从心理角度分析了秦始皇的性格特征,浅析了始皇帝各种行为产生的心理动机,更加全面的了解秦始皇,使其人物形象更加的鲜明,也为历史研究增加了新的角度与方向,将高高在上的历史人物拉近大众,或许能够寻找到更多的历史原因与心理动机。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赵良.帝王的隐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
[3](美)布莱克曼.心灵的面具:101种心理防御[M].郭道寰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西汉)司马迁撰,周殿富主编,尹小林点校.史记人物全传3列传上[D].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
[5]李常春.秦始皇性格特征研究[M].南昌:南昌大学,2009.
[6]颜刚威.试论心理防御机制理论[J].黑河学刊,2017.
[7]楊梅媛.秦始皇的帝王情结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