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教育的重要阵地

2021-09-10王一时

乐器 2021年4期
关键词:美育

王一时

摘要:民族器乐鉴赏是在校大学生了解中国音乐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以音乐方式对于我国文化的再认,对于文化自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一美育教育的前沿阵地,高校教师应重新树立新认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同时将授课理解为一种文化交流。高校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兼顾艺术性与通俗性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民族器乐鉴赏  课程重建  美育

引言

民族器乐鉴赏课程是带领学生走入中华文化、领悟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的重要契机和纽带,同时民族器乐欣赏课也是我国为提升大学生素质而开展的一门带有美育性质的艺术类通识课程。民族器乐鉴赏课是带领学生开展思想教育的重要方式和良好形式,其与一般思想政治课有所区别,思想教育职能的体现需要依靠音乐的配合,从而达到令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教育,真正做到融思想教育于校园的目的。可见,民族器乐鉴赏课对于我国高校美育教育以及思想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当前民族器乐鉴赏课程存在的问题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了我国独有的民族器乐文化,并因其独特的审美以及文化内涵闻名于世。高校开展的民族器乐鉴赏课程作为带领当代大学生认识民族器乐,领悟传统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桥梁,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民族器乐鉴赏这门隶属于普通高校公共艺术领域的课程,经过多年的积淀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固定的课程体系与学科架构。在当今社会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高校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民族器乐鉴赏课程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 民族器乐鉴赏课现状

民族器乐鉴赏课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领域的有机构成,同时也是美育教育中的一个关键部分。曾经高校的民族器乐鉴赏课程教学模式十分单一,通常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对于学生知识的考察也是单纯以笔试开展。这种应试教育的考察模式,并不适合艺术类课程培养美育、发展个性、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初衷。就当前来说,各高校逐渐走出了传统理论教育模式,积极进行美育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和促进艺术类通识课在教育模式上的多样性、多元性。

民族乐器是我国本土乐器其带有中华文化的符号,与人民有着天然的联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民族器乐作品也因此更加易于被群众所接纳和喜爱。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接收文化的途径和方式,扩宽了人们的视野,对人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众多文化的涌入,似乎令新一代的青年离我国传统音乐文化越来越远,民族器乐作品的影响力也日渐衰弱。对于高校来说,由于其学生多、受众广、可操作性强,对于民族器乐乃至传统文化的推广和宣传有着积极作用,这亦是国家积极倡导和扶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原因。高校民族器乐鉴赏课作为学生了解民族器乐、了解民族器乐作品,并从中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美育的一个重要媒介,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民族器乐鉴赏课的不足

我国民族器乐鉴赏课程在反思和积极探索中,不断改革、持续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旧存在一些瑕疵亟待解决。

首先,在教学方法上较为刻板。教师缺少与学生的良性互动,没有充分引导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艺术创作力与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常采用视频、音频、ppt等方法展开,只有图像直观和声音直观,缺乏或没有资源令广大学生以音乐实践的方式,亲自弹一弹、摸一摸我国的各種传统乐器。另外,对于教师来说,由于音乐类通识课程在普通高校中极为受欢迎,每堂课大约有二三百人,老师的授课压力较大,一些当下盛兴、学生反响热烈的课程模式,很难进行有效的移植和实施。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器乐鉴赏课的良性发展。

其次,知识考察方式僵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民族器乐赏析课程的结业仍是以开卷考试、闭卷考试、期末论文的方式进行。这种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美育作用,并促进其德育发展的音乐类通识课程,由于知识考察方式的僵化,反而令学生将其看做是另一种形式的课业负担。上述考察方式造成的实际结果与民族器乐鉴赏课程的设置初衷显然背道而驰。高校教师应积极拓展知识考察方式,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兼顾学生兴趣,在考察知识的同时兼顾方式方法。

二、以学生为中心多种教学模式混合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学观念的革新,我国教师应逐渐转变对教育的认知。在观念上从将教育看作一种知识传递,到将其理解为一种文化过程。并在此理念下采取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以构建式学习理论,将学生的学习作为中心,由学生主动习得知识与能力,在学习方式上以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其重要标志,采取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1]以便在教学上达到多层次、多辐射、全方位,令学生在课堂参与度、活跃度上大幅提升,刺激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增长。

1. 多角度教学方式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意味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也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依靠网络和多种现代技术手段,令学生在课程参与方面更加深入。教师可以广泛引入翻转课堂模式,令学生以课程为主体,以培养民族器乐鉴赏能力为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制作的课程微视频,与其他人分享和讨论对于作品的理解与情感表达,从而树立学生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民族器乐作品欣赏能力。

翻转课堂是一种集课外与课上为一体的课程模式,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资料的收集以及相关概念性知识的学习,通过自主整理、自主学习,对知识进行初步的整体了解和较为详细的局部研究。在上课过程中,则以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学术讨论,这种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加个性化地展示学生学习成果的方式展开。此种教学模式更加深刻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学习热情,大幅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尤其适合于民族器乐鉴赏这种需要活跃课堂氛围的艺术通识课程。

同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将学生制作的微视频与日常教学资源整合为一个网络资料库,并开辟一个公共讨论领域,专门就艺术方面的问题进行解答与相互探讨,并最终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个良好的音乐艺术氛围。不但可以反哺民族器乐鉴赏课程,提高了大学生音乐素质,亦令美育教育更加深入校园、遍及校园的各个角落。

2. 多样化课程评价模式

民族器乐鉴赏课程的评价应打破原有理论性作业评定模式,逐渐增加实践类作业评定。如教师以某一类型、某一风格为作业主题,学生根据主题以民族器乐演奏、艺术作品创作、媒体访谈、作品艺术思维的剖析等多种模式、不同侧面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组成小组协同合作,即,以小组作业的模式开展。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建立多学科、多视角的思维方式,注意观察和关联各类艺术形式,重视艺术中各种姊妹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由艺术形式之间的对话扩展到建立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令学生对于音乐作品的理解更为全面和深刻。这种以多样化模式建立起的课程评价,更加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令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他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认知方式。这不但能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更能刺激他们的创作力,还能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由于民族器乐鉴赏课程的学生量较大、课时相对较短,很多优秀的作业在课堂上没有给予充分的展示,利用网络平台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网络等科技力量的介入令學生的积极性得到大幅提高,更能令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术交流,十分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信的建立。

三、民族器乐鉴赏课程对校园文化的促进

民族器乐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尤其重视和发挥民族器乐的积极作用,从而唤醒当代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情与自豪感。可以说,民族器乐鉴赏不只是一门艺术类通识课程,更是促进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1. 促进人格的形成

西周时期,出现了礼乐治国的思想,将“奉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者,天地之和也”[2]作为治国理政的方针。古希腊时期亦是将几何、天问、修辞、音乐,看作为元学科。可见,中西方对于音乐的认识趋于一致,都将音乐看作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并加以推崇。音乐对情感具有独特的控制作用,可以通过音乐作品以及各种集体活动对公众进行情绪以及情感的暗示,从而引起社会思潮。因此,音乐所体现出的政治以及教育功能,历来被政府所重视。

民族器乐的产生和成熟得益于特定的历史时代与特定的精神文化内涵,民族器乐的形制、音色、演奏方式亦受到时代精神的影响。即,民族器乐与文化、审美、民族精神等方面具有深刻的联系。正是如此,使得民族器乐具有丰富的文化精神内涵。通过民族器乐鉴赏达到美育教育需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因为这是一种通过内化唤起学生价值属性的方式。以器乐鉴赏塑造人的有机整体行为方式,令学生以更加广阔的视野认识中国民族乐器,认识到每种乐器独特的音乐属性和个性表达,认识到每一种乐器中蕴含的中国劳动人民的古老智慧,从而达到塑造人格的积极作用。

2.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是社会与社会集团的精神与物质,知识与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精神的家园”[4]文化更多时候表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理念,并由此体现出民族的血脉。对于大学来说,校园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于精神文化成果和文化观念。校园精神文化可以在不知不觉间帮助在校大学生健全人格以及道德情感,通过影响每一个人达到构建融洽、积极、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又可以根据办学理念的不断更迭得以逐步升华,并通过校歌、校训得以展示。

民族器乐鉴赏课程的内容为作品鉴赏以及乐器方面相关知识,对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对于音乐方面的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对于音乐文化等相关内容的理解。由于民族器乐鉴赏课的内容覆盖较广,在时代上囊括中国古代至现代,在音乐形式上包括独奏、室内乐、民族管弦乐等多种音乐形式。且民族器乐鉴赏是一种以欣赏为核心,以学生兴趣为驱动的课程。因其“通识”的课程性质,在选取器乐作品时,更加注重保持一个音乐艺术的整体特征,不强调专业性,更加侧重于知识的广度。对于学生个人知识储备宽度与广度的拓宽,艺术审美以及艺术修养的增强,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民族器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令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民族音乐,并能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艺术美感,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

结论

民族器乐中流淌着我国人民凝结的智慧,体现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影,民族器乐鉴赏课也因此成为了广大学子重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老文明的一个新窗口。民族器乐鉴赏课不只是一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知识的课程,其更重要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化自省建立起文化自信,虽然目前民族器乐鉴赏课程尚存在一些瑕疵,但通过各界仁人志士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一定会更加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雪梅.混合式教学——未来学校教学组织的新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9-06-06(7)

[2]胡平生,张萌(译注).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3]盖军静.在社会转型期的视域下中国诚信文化的重构[A].论文集《诚信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C].厦门:鹭江出版社,2014

[4]2011年10月18日第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A].

作者单位:西安航空学院

猜你喜欢

美育
德润童心 雅美育人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校外小记者项目的美育课程研究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新时代我国美育研究的进展与使命
挖掘绘本美育功能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
试论文学美育中的审美评价能力——兼论“多元解读”和“多元有界”
“研教”转向“研幼”的三个着力点——以基于本土资源的幼儿美育课程构建为例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