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实践研究

2021-09-10杨柳

格言·校园版 2021年15期
关键词:校本心理健康小学生

杨柳

早在2002年,教育部就发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纲要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其中特别强调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不同地区的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面向不同学段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工作于农村小学,通过对近年来农村小学学生的观察与研究发现,在目前的形势之下,对农村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这倒不是说农村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而是想强调通过对农村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成长,而在此过程中也可以引导教师更多地关注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样就可以在教师的教育学生的学之间形成良好的合力。由于农村不同地区差异较大,教育文化发展不平衡,如果采用大一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未必能够收到很好的效果,因此建设校本课程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最佳途径。本文就从笔者实践的角度,谈谈如何在农村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实践研究。

一、基于实际需要的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实践

校本研究的第一出发点就是实际需要,农村小学的差异主要来自地域影响,不同地域的人口成分与比例,决定了这个地域小学生的具体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又是一个专业性较强、针对性较强的教育过程,如果忽视了一个小学具体的学生特点、教师特点乃至于学校特点,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就很难服务学生的需要。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立足校本、找准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难点和突破口,从而形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新途径和新方法,全面构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体系,从而全面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既然实际需要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实践的基础,那么作为实践及其研究者,首先就要研究当前农村小学生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就笔者的研究而言,主要有这样两点(考虑到校本性与推广意义的兼容,笔者尽可能在宏观与微观上面进行良好的融合):

其一,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引起的自我意识薄弱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部分农村学生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愈发重视,由于农村家长自身受教育的水平相对不高,因此这部分家长会将学习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对孩子从小的教育都比较严格。这类学生如果在学前教育当中已经被“驯化”,那进入小学之后,“乖孩子”这一表面现象之下,可能就隐藏着学生自我意识薄弱、主体地位缺失等问题。他们对外界的要求往往是完全接受,而且努力去达到这样的要求。这类学生的文化成绩往往都比较理想,但是从成长的角度来看,隐患在于一旦主体地位缺失,引起了自我意识缺乏,那就不利于学生在面对具体事情的时候有自己的主观见解。长此以往,就有可能形成心理问题。

其二,外界教育失范引起的自我放纵问题。

另一类情形是,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生的家庭教育相对是比较宽松的,大多数家长都没有将孩子培养成精英的意识,因此对孩子往往是所谓“放养”的态度。这类学生在班级以及学校往往是不引人注目的中等生和个别的学困生,这类学生在学校教育当中也容易被边缘化,因此相对而言这类学生所接触的外界教育往往是失范的,其结果就是学生容易形成自我放纵的意识,他们不关心自己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甚至还会形成一些不良习惯。很显然,这类群体应当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

二、在具体实践研究中

总结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策略

面对上述两点分析结果,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要分门别类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当然,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措施的针对性,并不是忽略宏观的基本原则,在这里笔者特别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要致力于让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得到提升,要培养学生体验爱、表达爱、传递爱的健康生活能力;在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上,教师应当创新积极心理剧晨会课、心理艺术融合课等新课型。

针对上述第一种情况,笔者的操作策略是对学生进行主体性意识的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主体性意识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客观上也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小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奠基性的影响要素。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可以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通过文化学习与农村生活,让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家长在孩子参与农活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去表达,去体验。学生在表达过程中,无论出现什么样的观点,教师都应当尽可能进行积极评价;学生在农活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指导家长进行纵向比较,以发现孩子的进步。事实证明只要做到这些,那么这些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就能得到培养。

针对上述第二种情况,笔者的操作策略是让学生所接触到的外界教育能够科学化、规范化。作为学科教师,一定要养成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的习惯,小至具体学科学习中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大至学科知识结构的建构以及劳动技能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对家长施加积极影响。坦率地讲,农村小学的文化成绩考试评价压力相对较小,因此教师和家长有更多的空间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去施加教育。相对于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这种由教师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更好地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来评价这两个教育策略,笔者认为这两个策略具有显著的針对性,与农村小学的基本特点相匹配。这种校本特征很强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既具有学校特色,也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三、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校本实践研究中总结经验

农村小学在我国的小学教育序列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农村小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遇时,意味着后者在前者当中不能缺席。由于教育理念所限,由于师资力量所限,在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当中出现一些挑战是正常的,而且从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角度来看,面向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完全寄希望于一两个心理健康教师身上。动员学校的所有力量,形成校本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与实践,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实践研究的重要收获。

校本意味着针对性,同时也意味着差异性,针对性与差异性的结合,是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众所周知,校本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必要补充,是教育适应学生的重要体现。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开发适合本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是必要、明智的选择。对于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在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础之上,教师要一方面从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当中汲取理论智慧,另一方面在校本化的实践当中总结实践智慧,只要做到这两个方面的综合,那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能够迎来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校本心理健康小学生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我是小学生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